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扑克投资家

扑克投资家

(105198)个赞

(431)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新老基建”并行、“房住不炒”重现、“降准降息”提及……一文详解中央政治局最新会议!

作者: 扑克投资家 | 2020-04-2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id:puoketrader

米斗科技,是浙江明日控股集团全资子公司(全国性大型塑化产业链服务商之一),聚焦于塑化产业链研究。米斗科技研投部依托现货产业背景,结合现代金融经济知识,专注于塑化产业链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与优质研究内容服务。他们团队将用1年的时间帮你解决塑化品种研究和交易上基本功的难题。前200名报名优惠价2499元/年,欢迎扫码加入,详情请联系小助教微信:puoke005。编 辑 | 张旖旎作 者 | 章舟

 

本周产业领域最重磅的新闻之一,莫过于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工作会议!

 

就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中国第一季度GDP的成绩单终于公布:同比-6.8%!为中国1992年公布季度GDP以来最低值,而且大大低于之前的最低值。正如今天的会议所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图】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大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表也可以看出,在四万亿刺激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上都在下行,从两位数的增速下到了6%左右,掉了一半,所以一季度很多时候会提出一些稳增长新措施,比如2014年铁路水利和棚改齐出炉,以及2018年提出扩大内需等等。因此,这次会议对未来中国经济如何定调,自然为市场瞩目。

 

虽然从疫情爆发后,政治局会议召开的频次明显增多,但417会议与其他几次有所不同,有较多笔墨着重在经济领域。有关这次会议的重大政策信号,网上已经有了很多总结。

 

下面这张表格,总结的就是这次和去年12月会议的内容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和去年12月相比,这次会议在六个方面的表述“有所升级”,罕见提及降准、降息,更是将“六稳”提升到了“六保”的高度;而在另外四个方面,则有了全新的表述。

 

【图】417会议新提法一览(图片来源:财联社)

 

时光变换,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上层采取什么办法?有什么措施?下面扑克投资家就来分析这次会议给市场带来的影响。

 

基建:“新老基建”势必并行

 

众所周知,从去年开始,“新基建”成为高层关注的重点,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前的3.27政治局会议上,高层还专门提出“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然而,在疫情阴霾尚未消退的大背景下,此次会议在继续力推“新基建”的同时,专门提到了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投资:

 

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何以此时重提“传统基建”?可能要先从新老基建的对比入手。

 

和“修桥、修路、修房子”的老基建相比,新基建主要侧重于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供给侧改革的最有效办法。

 

【图】“新基建”七大关键词(图片来源:东方证券)

 

但新老基建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特高压电网、修高铁、修地铁、建大数据中心等,都是和“老基建”一脉相承的。正如许小年所言“特高压和高铁,四万亿的时候干过一轮了”,而地铁的建设,此前一段时间全国多个城市竞相修地铁,导致地铁“大跃进”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真正比较“新”的方向,可能只有5G基站,充电桩与工业互联网,但这三个领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回答。例如,5G的建设其实主要着力点并非消费互联网,而是工业互联网,而这两种互联网的玩法完全不同,后者真正形成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要发挥基建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依然需要能上规模的传统基建助力:2月以来,各省重点基建项目已经陆续集中开工。2月至今各省陆续推出并集中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如4月15日安徽省集中开工270个总投资额超1500亿的重点项目,随着施工项目数量和强度的提升,基建投资有望加快。

 

【图】3月基建投资降幅收窄(图片来源:泽平宏观)

 

对于此次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两者“并重”的提法,广发证券郭磊这样评论:

 

新基建可以引导调结构,但规模尚低;只有“传统基建+新基建”才能在实质意义上配合财政扩张。对于这轮稳增长来说,“传统基建+新基建”这一务实定调至关重要,它可以一则承接城市群建设;二则对接基建补短板,如旧改、环保基建等;三则可以对接新一代产业园等新老基建均会涉及的模式,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支撑经济这一路径变得更宽、更有可行性。

 

春节假期后,黑色系的一波大涨,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对传统基建的良好预期,而此次提出的两者并重,显然是给传统产业吃了一颗“定心丸”,意味着相应商品价格有着良好支撑。扑克智咖,黑色产业资深从业者张敏就认为:

 

政治局会议出台的政策属于利好,短期情绪会有提振,预计对下周初黑色盘面会形成支撑,但持续走强高度有限,因为政策真正的发力将在下半年,黑色单边流畅的上涨行情出现也会在下半年。

 

至于此次会议基调对今年“两会”的影响,扑克智咖,某大型钢厂投资主管黑色先生这样分析:

 

我觉得今年两会更多是对二月到现在的总结和今年一些目标的预期,因为中央之前第一时间出台政策,抢在两会前,很多政策只是在重新提一下和推进落实。所以今年两会做多情绪或只是短线反应一下,不会持续炒作。

 

房产:“房住不炒”压力不会放松

 

现在的房子,在任何时候都是被关注的热点话题。加之螺纹钢的需求大户是房地产,基础设施占螺纹的需求量比例不大,因而高层对房地产的态度也值得关注。

 

此次会议再次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的系列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并不太多。但与去年关于房地产的表述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去年4月19日的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去年7月30日会议则表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去年12月的会议并未提及房地产问题。

 

实际上,417之所以重提“房住不炒”,与近期的一些苗头是分不开的: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0城的房价数据:一是房价上涨的城市比2月份明显增多;二是一些热门的一线城市,确实在上涨。其中四个一线城市里,深圳确实在领涨。同样,最近出现排队购房的上海,房价上涨幅度在四个一线中居第二。而一线城市的房价,对全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图】疫情尚未消退,排队购房已现(图片来源:网络)

 

疫情期间,摒不牢的不仅有购房者,还有地方政府:一些城市的政策出现了官网“一日游”,一天以后紧急收回。每一次经济下行的时候大家都会把希望寄托在房地产身上,个别地方政府也难免这方面的冲动,但是如果出现严重违背房住不炒的情况,显然决策层要“收一收骨头”,而这次政策的目的盖源于此。

 

总而言之,这次会议,强化了此前一再提及的“房住不炒”,也回应了此前“重启房地产”的老调。正如联讯证券李奇霖分析的那样:

 

如果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货币再次流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价暴涨,那么不仅货币宽松“误入歧途”,造成资产价格泡沫,消费与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进一步下降,使提振消费稳经济的政策大打折扣。

 

但是虽然“房住不炒”,也不意味着房地产从此“哑火”:考虑房地产对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拉动,2018年房地产及上下游行业增加值占GDP的23.1%,更不用说国内房屋租赁数据统计不足,同时物业管理、经纪与代理等发展不成熟,因而这一数字存在低估。

 

房地产开发投资带动建筑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等上下游制造业;房地产消费既直接带动与住房有关的家电、家具、家纺等制造业,也明显带动媒体服务、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考虑到疫情造成的严峻经济形势(一季度GDP下降6.8%),没有理由会认为决策层将“打压”房地产,因此,因城施策、实行结构化的调控政策可能会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下一步的选择——正如以往的历次政策一样,都是为了“治病”,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图】本世纪以来历次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图片来源:泽平宏观)

 

有关房地产政策对黑色系的影响,扑克智咖,五矿研究院陈丙昆这样认为: 房地产不炒作这是确定的,经过供给侧转移杠杆和2018年再次加速,目前资金不健全的地产商要清理出库,疫情是个催化剂。对于需求这说明房地产需求是存量释放,不是增量,基建增加量还需要时间确认,所以需求阶段性结构很明确。因为需求新平台震荡,货源压力加码,环保带来压力减轻反弹之后,我认为后面价格仍存在下跌预期,只是跌幅不确定,越跌对后面上涨越有利,否则就是类似2月下旬和3月上旬的牛皮震荡,结构是价格差驱动。

 

金融:提及降准降息,

货币宽松不会改变

 

在以往的政治局级别会议中,很少会直接提到降准、降息、再贷款这么细的金融手段,但此次会议就专门提到了:

 

会议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这里面,我们能很明显看出的是:1)央行下一阶段工作是进一步宽松货币,并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2)中小微企业是中央重点关注的群体,这可能与中小微企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有关。

 

如果是要扶持中小微企业,那么与中小微企业有关的政策工具可能会得到央行更多的使用,比如定向降准,再贷款、以及很久没有操作的TMLF。相对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是,降息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实际上,近年来央行多次下降MLF利率以及与之相关联的LPR利率,唯独存款基准利率“稳如泰山”——上一次调整还是在2015年10月,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为0.35%,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5%。

 

【图】近一年来,央行多次降低LPR(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自去年8月份以来,中国LPR的持续下降,导致银行利差压缩,一些银行呼吁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但今年4月3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北京回应称“它是利率体系里的“压舱石”,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工具是可用的,但使用时要进行更加充分评估”。而此次专门提及这一点,引发市场关注是必然的事情。

 

不过就算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收效如何还是个未知数。正如: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称,

 

一方面,即使降低存款基准利率,鉴于银行吸储压力大导致存款利率的黏性很高,实质能起到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的功效有限;另一方面,当前拉动经济的关键在于财政政策,其更加收放自如。

 

降低存款利率的另一阻力,在于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胀。正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表示:

 

扣除通胀(3月为4.3%,1月高点为5.4%),银行理财收益率不到4%、一般存款利率更低,这导致实际利率接近负,央行降息需要考虑普通百姓的承受力。加之现在银行贷款平均利率近6%,适度的让利也是应有之义。

 

不管最终降息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降息这一说法,说明货币政策在下一阶段将更加宽松,至少在经济得到有效修复前,货币可能都很难退出宽松,这对债和股都是利好。

 

保产业链和供应链,

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

 

对于疫情给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严重压力,这次会议也提出了新要求:

 

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不断改革开放的中国,以自身广大的经济体量,和相对优势的成本,成为了“世界的工厂”,现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很难脱离“中国制造”。正如经纬创投分享的那样:

 

3M的N95口罩有三分之二是在亚洲制造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国;全球绝大多数抗炎药布洛芬是在中国制造的;意大利进口的血液稀释剂有近四分之三来自中国;日本进口的抗生素有60%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进口的抗生素有40%来自中国;武汉光谷的重要公司长飞光纤光缆生产了全球55%的光纤光缆材料;印度和日本的制造商有60%的进口电子元器件来自中国,美国制造商则大约有一半……

 

【图】中国制造,全世界的巨无霸(图片来源:Howmuch)

 

可是从2018年至今,情况似乎正在起着变化:前有贸易摩擦,后有新冠肺炎疫情,以往的“全球化道路”似乎遭遇到了困难。道理很简单:当上游供应商无法供货,下游生产商也无法开工,整个制造业都处于暂时停摆状态。韩国现代汽车,就遭遇了因中国零部件短缺而停产的囧境,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次疫情之后,各国的不信任度将增加。相信各个国家会对产业链政策做出一定的调整,对此福耀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也表达了担忧:

 

在疫情后,各国都想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会被简化。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会引起国家竞争力的下降,我们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

 

正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417会议提出了“保双链”的要求,意在稳住中国制造的“锚”。不过抛开各种声音,全球制造业真想“去中国化”,恐怕是“雷声大雨点小”。道理很简单:

 

将供应链搬回美国意味着巨大的资本支出,包括建立新工厂,而那些依靠中国低廉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利润,都将因此而抵消,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欧美一直实行去工业的政策,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很多产业已经断代。如果要重新恢复制造业,形成独立的产业链体系,有很大的难度。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与众多跨国企业决策者们交流后甚至认为,疫情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

 

对于全球化的未来,扑克智咖,中泰证券李迅雷这样分析:

 

目前的全球化进程可能暂缓,甚至阶段性的被逆转,但要回到各个国家“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恐怕也不大可能。从长期角度来看,伴随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政治力量的重构,更可能的一种情形是目前全球化体系的弊病在获得一定程度修正后,会以更高水平的形式“涅槃重生”。

 

总而言之,全球化不会终结,只是重新洗牌,中国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能在洗牌的过程中把握先机,奠定“中国制造”的地位。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