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 贫困和饥荒是怎么形成的?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对于福利问题,我们一般从道德角度去思考。比如为什么救济穷人?更多时候我们是从道德角度出发,做慈善救济穷人,是出于爱心、同情心;政府救济穷人,也是一种公德与义务。
但是,光从道德来解释,似乎不够有说服力。比如有些人因为自己好逸恶劳,或不够努力导致贫穷,政府为什么还要救济他?这不是助长人的懒惰吗?西方世界有句名言,通往奴役的道路,往往是善良铺就而成的。
又如,为什么政府不救济中产?有些中产背负房贷、车贷,生活压力其实比一些低收入者更大。
另外,为什么政府拿出钱来补贴社会精英?比如,现在各种类似于孔雀计划、千人计划,都是针对社会精英,给予相当的福利补贴,又发钱又分房。这是否合理?
这些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在亚当·斯密年代,英国流行自力更生,说好听点就是奋斗文化,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福利水平很低。但是,英国又是世界上最早推行救济法的国家。
早在1601年,英国政府就颁布了《济贫法》,通过征收济贫税,来补贴失业的农民。
不过,这时虽然推行济贫法,但依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到底是否该救济穷人?救济到什么程度?
亚当·斯密主张小政府,政府少干预经济,让市场解决一切,包括贫穷本身。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解决福利最好办法,因为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手段,政府再干预就成了多余,甚至影响市场效率的发挥。
所以,在20世纪之前,西方世界的福利水平都很低,公共用品极少,资本主义主张私有产权,什么都是私人的,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极少。比如你现在去香港一些小型商城,里面的厕所是锁着门的,不让外人使用,商城业主们才有使用权。
直到1851年,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这时为了博览会需要才在海德公园附近临时搭建了第一间公共厕所。这个公厕还是收费的,而且赚了不少钱。
所以,当时西方世界的社会福利,完全不能跟今天相提并论。工人运动不断,要求政府提高待遇。但是,当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很少,税收收入非常有限。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同时人口大规模出生,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福利、医疗教育完全不够用,大量贫困人口扎堆,导致瘟疫及传染病暴发,社会秩序比较混乱。
这个局怎么破呢?
政府、社会必须找到一个救济穷人的正当理由才行。只有认为救济穷人,对社会进步有益,政府才能名正言顺地增加税收,然后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
后来,也就是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写了一本书叫《福利经济学》。这本书,第一次将救济穷人的正当性给说清楚了。他不是从道德的角度,而是从经济的角度,解释福利问题的。
庇古是马歇尔的得意门生,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的思想,但是他跳出了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主张,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那就是政府干预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他使用了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富人的钱补贴给穷人,穷人的边际效用增加,要大于富人的边际效用减少,因为富人对金钱的边际效用不如穷人大,这样社会的总效用就增加了。
亚当·斯密强调用市场的手段增加社会福利,庇古强调用政府干预增加社会福利。庇古这个理论实际上,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角度,而不是从道德的角度,给救济穷人找到了正当性。
他的福利经济学,也促进了西方世界构建福利社会,提供大量的公共用品,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福利不足的局面,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
庇古是福利经济学的鼻祖,他的福利经济学,也是福利社会的力量基石。后来,帕累托、阿玛蒂亚·森等发展了福利经济学。
为了让各位社友更加全面、深刻、系统地理解福利经济学这个问题,本课程从历史开始讲起,沿着经济思想的历史脉络逐渐展开;涉及的经济学知识极为广泛,且思维立体而深远,包括亚当·斯密、庇古、帕累托、科斯、阿玛蒂亚·森等众多经济学家的思想,以及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哲学思辨。
通过这五讲,帮助各位社友在福利经济学这个问题上,建立开创性的认知。
理解为什么要救济穷人?如何增加社会福利?福利问题,是道德问题、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将钱分配给社会精英,还是穷人,对社会有益?在信息时代,贫富差距增加,但信息产品的福利却大幅度增加,这是否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课程目录:
01 | 斯密式福利经济模式:道德情操与市场法则
02 | 效率与公平:亚当·斯密与庇古之争
03 | 制度与政府:科斯的产权理论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04 | 阿马蒂亚·森:捅了经济的马蜂窝
05 | 寡人好色与好乐:一个贫穷而富有的时代
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智本社音频课堂:《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音频解读)
END“原文阅读”,进入智本社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