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作品,不交作业:揭秘华为爆款背后的设计哲学
从颠覆手机形态的折叠屏,到引领风潮的开放式耳机,再到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问界M9,华为的产品总能成为市场的“爆款”。
人们不禁要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华为设计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近日,我在华为上海青浦练秋湖研发中心,参加了一场关于华为鸿蒙智能家的活动,虽然这个研发中心,从上海市中心过去有40多公里,但不管是这个全球最大研发园区的景色,还是华为终端BG IoT产品线总裁余隽,以及前瞻设计负责人徐汀的分享,都让我受益匪浅,这里也一定要分享给大家!

它区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状态:“作业”,是按部就班、满足指标、拿钱交差的产物,设计师可以说“这不是我做的,是领导要的”;而“作品”,则*“当你离开这个平台时,你愿意郑重地放入下一份求职简历里的设计。”它或许不完美,但它代表了设计师在那个阶段最真实的思考和能力的极限。
这无关道德绑架,而是一种清醒的、理性的利益计算:“把时间线放长来看,你在设计界的地位,完完全全是由你的作品决定的。”
基于这一定义,华为的设计哲学延展出三大支柱:执念、时间、与人文情怀。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华为爆款产品背后那套看不见,却能被清晰感知的价值体系。
「执念」“你只能有执念,才能遇山开山,遇水搭桥”什么是作品的起点?是执念。是一种近乎疯狂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
徐汀分享了一个关于手机背盖的故事。几年前,一款旗舰手机的设计师萌生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异想天开”的念头:要让每一部手机的后盖都独一无二。
这个想法源于一个简单的消费者洞察:“大量的消费者买完手机,他就会自己买一个壳,通常是在淘宝上买的,或者是他喜欢的、他想去标识他是个性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让产品本身就具备这种独特性?

挑战随之而来。这款手机的最终出货量高达1500万台。在工业化生产的语境下,“一致性”是最高准则,而“在千万量级上做到每一片都不同,且要保证品质”,这几乎是一个悖论。
团队找遍了整个手机行业,无解。最终,他们在奢侈品眼镜行业找到了一种名为“赛璐珞”的材料,它展现了一丝实现“独一无二”纹理的潜力。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眼镜板材的厚度是7到8毫米,而手机后盖要求其厚度必须压缩到0.1毫米——中间相差了近两个数量级。
此时,如果只是为了“交作业”,故事已经可以结束了。设计师完全有理由说:“业界没有这个技术,我做不到。退一步,海阔天空,项目回归常规。“
但“作品”的念想,让退缩变得不可接受。
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汗水与烟火气。团队从杭州的供应商那里,将一台机器辗转一千多公里运到东莞的一家眼镜厂,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

在闷热的厂房里,伴随着“吱吱呀呀”的电扇声,设计师们终于第一次成功将材料拉伸到了0.1毫米的薄膜。那一刻,一位设计师兴奋地用手机录下了那段粗糙但意义非凡的视频,他知道,这可能在他作品集留下一笔。
然而,这仅仅是起点。0.1毫米的薄膜之后,生出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个材料由棉花制成,在空气中吸水后会翘曲、剥落;极薄的材料让任何微小的气泡都成为灾难性的品质缺陷。每一个问题,都足以成为放弃的理由。

是什么让一群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等顶尖学府,本该衣着光鲜的设计师,心甘情愿地在东莞的厂房里,日复一日地吃着沙县小吃和方便面,一待就是一年?
“这个靠钱是解决不了的,”徐汀坦言,“本质上,是因为你想做成一件作品。作为灵魂人物,如果你没有执念,你什么都做不成。你有1万个理由往后退,你只能有执念,你才能遇山开山,遇水搭桥。”
这种执念,是华为作品诞生的第一块基石。它不是盲目的偏执,而是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并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力将其实现的决心。
「时间」“你一辈子能称得上作品的,可能也就十件不到”如果说执念是灵魂,那么时间,就是作品的血肉。
2025年5月,华为发布了一款备受瞩目的笔记本电脑——鸿蒙笔记本。发布会现场人头攒动,体验区被围得水泄不通,设计师甚至挤不进去,只能高高举起手机,远远拍下一张记录成功的照片。
项目结束后,团队在整理素材时,翻出了一张陈旧的照片。照片上的人们,面容青涩,意气风发。徐汀向现场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猜猜,这张照片拍摄于几年以前?”
答案令人震惊:“六年。”
这张照片拍摄于六年前,项目的启动之初。六年,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孩,成长到能写出第一篇作文;六年前流行的一首歌,今天再听已是“怀旧金曲”。为了将一个想法变为现实,华为的设计团队投入了整整六年的光阴。
这并非个例。华为的许多创新,都是以“年”为单位进行打磨的:
·全球首款开放式TWS耳机FreeClip(耳夹耳机),从概念到产品,打磨了四年。
·颠覆性的三折叠屏手机,从概念到实现,打磨了五年。
·抗摔性能提升10倍的昆仑玻璃,背后是长达八年的研发。
关于时间,华为终端BG IoT产品线总裁余隽在现场补充了一个细节,当年他为什么会说“交作品,不要交作业”,这源自一位电影导演,余隽说,一个导演,“一辈子拍了很多电影,但可能最后就是因为一部电影或一首歌被人记住。你不知道会是哪一个,所以你必须把每一个都当成代表作来做。那个代表作,是你将来可以写在墓碑上的作品。”
徐汀现场也分享了一个关于时间的经典回答。当年有人问巴菲特,说老爷子你做了一辈子的投资,你觉得一个人一生中能有多少次投资机会?巴菲特就拿了一张美国旧式的打卡的小纸片,他说有一次投资机会,你就打一个洞,这张纸你撑死了打20个洞,所以你一辈子就这么多投资机关。
其实,一名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刨去学习和摸索的阶段,再到巅峰期,真正能称得上“作品”的数量,屈指可数,“可能也就十件不到”。
这让华为的设计师们对时间抱有极大的敬畏。他们明白,资金、供应商、技术资源,在好的创意面前其实并不稀缺,唯有时间,是每个人都公平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如何把有限的职业生涯,投掷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成了一个关乎“作品”成败的终极命题。
好的设计,从来不是灵光一现的产物,而是与时间漫长而艰苦的共舞。
「人文情怀」“它是那一勺恰到好处的热油,而不是一整盆”有了执念的灵魂和时间的血肉,一部“作品”还需要点睛之笔——恰到好处的人文情怀。它让冰冷的科技,拥有了可以被感知的温度。
问界M9的智能尾灯设计,便是一个绝佳的范例。
这个创意的源头,是一次设计师们的午餐闲聊。他们聊到了一个极其普遍的驾驶场景:早高峰时,你想并线,但车流密集,后车一辆接一辆地驶过,没人让你。你内心焦急,却又不敢强行插入。就在这时,一辆车突然为你停下,让你先行。你顺利并线后,内心充满感激,却苦于没有恰当的方式向后车司机表达谢意。你总不能摇下车窗大喊,更不可能下车敲门。

“既然有这样的场景,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尾灯上,给人家比一个心?”
这个简单而温暖的想法,最终演变成了问界M9尾灯上那个可以表达感谢的“爱心”图案。
这个设计,完美诠释了华为对“人文情怀”的理解。徐汀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来形容它:
“这就像你去餐厅点了一份水煮鱼。所有的主料都已备好,但决定这道菜成败的,是最后一步:大师傅抓一把辣椒面、花椒、甚至蒜末撒在鱼上,然后将一满勺滚烫的热油‘刺啦’一声浇上去。那一刻,香气四溢。那一点点人文情怀,就是最后那一勺热油。你不能整盆倒下去,那样就油腻、煽情,让人反感。但如果没有这一点,作品就少了与人连接的灵魂。”
然而,这“一勺热油”的实现,同样代价不菲。
余隽透露,当时这个“比心”尾灯的成本极高,一度面临被砍掉的风险。但是作为设计部门的负责人,他甚至亲自飞到常州的供应商工厂,去游说、去争取,告诉他们“这个创意很棒,将来这个车一定会大卖”。如此,才让这个小小的“爱心”,最终得以在路上点亮,成为车与车、人与人之间无声的温情互动。
一个好的设计,终究是服务于人的。它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技术炫耀,而应是源于生活、洞察人心,并以最含蓄、最优雅的方式,解决一个微小的情感痛点。
「责任与共鸣」“我们希望接过手的设计师,是对得起作品二字的”当执念、时间与人文情怀凝聚成一件作品,故事并没有结束。尤其在智能家居领域,华为的设计师们怀有一种特殊的“遗憾”。
一个智能开关面板,无论在华为内部经过了多么漫长的打磨,它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从设计师手中,要交付给千千万万的家装设计师,由他们完成最终的“临门一脚”,才能真正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徐汀将这种心情比作“将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送去上学”:
“你给了他最好的学前教育,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总有一天,你要牵着他的手,把他交到老师手上。那一刻,你希望那个接过手的老师,是有师德的。”
“我们希望接过手的设计师,是能对得起‘作品’和‘设计师’这几个字的。”
这句话,将华为内部的“作品论”,延伸成了一种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呼唤与期盼。它希望这种对作品的敬畏之心,能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传递下去,形成一种价值共鸣。
结语“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
从“交作品,不交作业”的核心理念,到“执念”、“时间”、“人文情怀”三大支柱,再到对行业伙伴的责任与共鸣,华为的设计哲学,最终回归到一个最质朴的起点:用最大的真诚,去对待每一次创造,去尊重用户,也尊重自己作为设计师的职业生命。
这或许就是华为爆款频出的终极秘密。它不神秘,也无法速成。它根植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时间做朋友,在冰冷的科技世界里,小心翼翼地注入人性的微光,最终,将一件件“作业”打磨成一部部足以载入个人历史的“作品”。
「欢迎关注视频号,相关视频,会陆续更新到视频号上」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