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终局,是告别帝国的生活方式
本文来源于青野有枯荣,作者青野Tsingyeh。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添加本号主编的微信号:puoker。
(题图:皇宫废墟,贝尔格莱德,1941)
最近读《罗马帝国衰亡史》——并非吉本巨著的原本,而是一摘要本。读大部头是一件纯粹奢侈之事,摘要本固然在精彩和详细程度上远不如原著,但大略可体会其要义,也不失为一种妥协的办法。
不得不说,“衰亡史”是一个特别的题目。这意味着,历史的叙述将跳过筚路维艰的创业和胜利接着胜利的极盛,而开始于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存在和赞美已构成“常识”之时。就罗马而言,便是其版图在图拉真时代接近极大之时——版图即国运,其后,哈德良皇帝即开始主动收缩其边界。这样的叙述视角,或多或少地为故事中出现的名字蒙上了悲剧色彩:那些庸常暴戾的昏聩之人,其所作所为将带给大厦永恒的伤痕;而那些拨乱反正、将局势挽回的股肱之人,哪怕是一连的“五贤帝”,其努力也难以完全修补前者造成的损害,预防后人可能的愚行。
当然,以结果反观过程是后人的特权视角,而其中的情绪波动,多半也混杂了后人对自我和所处之时代的情感投射。客观地评论罗马,我们仍可以说,令人惊异的并不是它覆亡的终局,而是它的绵延和韧性——其法统从前27年直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享国数千年。甚至可以说,罗马可能是有关霸权的一个相当正面的案例:没有一个霸权能逃脱覆亡的命运,但在落向终局的过程中,它支撑得足够久了。
生活在漫长的罗马时代,一个观察家可能很难预言罗马帝国的未来。纵使对比起其极盛的阶段,你明显观察到帝国已经显露颓势,或是遭受了沉重的军事打击、或是产生了极不称职的君主、经历了蜂起的僭帝和内战,也或是财政和贸易的崩溃、社会的腐化和分裂,眼见着就要衰落下去了。但帝国总会找到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站稳脚跟,甚至又迎来一段稳定的纪元,积累下迎接下一次动荡的家底。归根到底,这或许是因为它还没有僵化到极端的程度,以至于所有曾经成就它的资源、弹性、美德、机制,都齐齐地站到它的反面。罗马提供了一个帝国衰落的样板,一场动荡而漫长的黄昏——哪怕几乎在世的有所人都能感到大厦将倾,并对趋势束手无策,但未必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亲眼见到它土崩瓦解的那一日。
可以这样理解:尽管罗马见证了诸多纷乱的时刻,这些阶段甚至长则数十年,但在很大程度上,混乱表现为蛮人的骚扰、内部的野心家的争夺,但不是罗马作为一套制度到了尽头。罗马是一个有庞大的法律、机构和制度保障其运行国家,是一种以成功的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所具象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融合了拉丁和希腊两个核心的包容文明,以这两个文明的融合为表征,广泛“包容性”充盈在其肌体内。当然,从现在的角度讲,这套制度仍有许多汲取性、压迫性、失衡的成分,包括贵族政治、对奴隶和非公民的歧视、也包括对军事和娱乐的过度投入。但总归而言,在那个时代里,它在它已知的世界里,提供了文明的唯一样板。这种样板随着胜利的到来和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一种牢固的常识——罗马及其制度不会消亡,尽管它内嵌相当的不稳定性,但它仍是一套为大众所接受的准则。
罗马“既不成文又不宗法”的权力交接制度,可能就是其中典型。这套制度在中国人的视角下可谓极不稳定:正帝可以指定自己的直系儿女、朋友或下属(作为养子)成为副帝和继承者,但这种制定只具备脆弱的稳定性,心怀不满的人一旦掌握了军队,也可以顺利地夺下他们的紫袍和冠冕。但现实则是,这套体制竟意外地蔓延不绝:尽管民意并没有被实际代表或表达,但人们仍大体上尊重元老院赋予的名义合法性,但也能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承认,军队和核心地区的掌控者值得一个“奥古斯都”——无论谁当头,罗马还在。这种共识不仅陶冶了罗马人,也教化了蛮人。甚至当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随后掀起叛乱,甚至将皇帝击殁时,其首领向帝国要求的仍是财富和一官半职,而不是帝国本身。
当然,必须指出,哪怕考虑时代的局限性,罗马的制度问题仍不容掩盖:其模糊的合法性来源带来了巨大的内耗。而回溯这一安排,我们发现它既残存了传统地中海城邦的共和传统(因而皇帝难以建立基于稳定的血缘传承“第一公民”的合法性),但却没有共和之实(也缺乏民主过程带来的“程序合法性”)。这些矛盾在其上行期就遗留下来:将共和国变为帝国的凯撒起身于行伍,通过军权夺得了统治,却无法建立权力的垄断、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甚至建立起一套有明确职能的中央政府班子。这套完全依靠个人权力和能力的制度,自然无法堵住他人效仿他夺得帝位的渠道——只要委任必须存在,保证效忠就成了永恒的难题。在这里,合法性作为政治制度运行的核心,其意义不在于始终保障统治者的英明,而是成为一种调和器:尽可能地约束平庸的统治者的愚行,同时让社会保持接受和耐心。
和所有的治理体系一样,罗马也面临“集权vs分权”矛盾。而罗马的解决方式并不在于“皇帝-职业官僚”或“中央-地方”之间的明确委任,事实上,罗马的官僚体系显得相当业余,而央地关系处于高度分权态。罗马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将皇帝的职位“分开”:戴克里先皇帝将帝国的疆域一分为四,“四帝共治”。这种分权自然有合法性的考量:既然一道命令由分守帝国的四帝联署,便很少能有军事强人敢于同时挑战这四人。但分权同样会留下巨大的隐患:内部的倾轧仍然没有调节机制,只要皇帝们之间不齐心,帝国运行的效率就面临损害,内战的风险并未消除。甚至时间一长,帝国的各个部分就会丧失向心力。最终罗马帝国按东西一分为二,正来源于此。
不过,从历史的结果看,一分为二也使得罗马拥有了更多可能。比如在西罗马崩溃后,希拉克略对东罗马帝国的改造,包括实施军区制、统一教会和神授合法性、以及走向希腊化,最终让作为“希腊”的一半得以再保存一千年。这既算是罗马史,又更多是希腊人的故事。而反观西罗马帝国的最终灭亡,人们或许会有更多唏嘘,这既是一场军事和财政上的失败,更是精神上的垮塌:人们越来越能够接受蛮族人的存在,他们进入帝国的机构内部,甚至凌驾于帝国之上,将皇帝变作他们的傀儡,最终使罗马的帝座褪色,合法性不足挂齿。而伴随着这一个过程的,是罗马城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陨落:不再有配给的谷物,不再有政要富商和公民的享乐,在帝国羽翼下的诸世纪中生长起来的多数习惯,多数归于尘土。最终,西罗马人们发现,它们既无力反抗蛮族,亦不再牵挂帝国,他们的认同感有了新的归宿、对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同:蛮族国王们和教会深度结盟,将人们对帝国的认同转变为对宗教、对封建秩序的认同。欧洲依然混乱不已,但底层秩序开始重构。而在这场共谋的过程中,帝国就是最显要的祭品——罗马灭亡了,或许还有人怀念它,但没有人再试图重建它:尽管后世还有许多“蛮族”的国王号称自己继承了罗马的法统,但无论从疆域、文化、体制上看,他们的领地远不是当年的罗马,也称不上是罗马的回归。
于是不难理解,为何史家而以帝国的覆灭标记了“古代”和“中世纪”的分野。蛮族人在帝国的残躯上建立起林立的王国,开启了一段精神意义上的黑暗时代,但最终拨开了自我赋予的蒙昧的,也仍然是这些“蛮人”们,他们敲开了近代的大门。而此时,纯粹的“罗马人”,早已难觅踪迹了。
我知道,掩卷遐思,我们不会只停留于罗马的命运,把历史当作人类的过去。在这一点上,当世人或许比坐在罗马废墟之上的吉本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毕竟,我们似乎正在目击一个新罗马的黄昏。那个西方文明的顶峰在很大程度上都自比为罗马:从幅员到社会、从力量到叙事,甚至在政治机构的命名和首都的建筑上,都有对罗马的刻意模仿。不过,二者也有许多不同,最关键的差别在于:在当下这场竞争中,国际秩序和竞争对手已与罗马时代大相径庭,这意味着人类的历史只能在大原则上看着眼熟,而陌生之处,则是人类前进的部分。
我一度非常不喜欢用“入关学”这个比方来谈论两个大国之间的制度竞争。蛮族对文明的非对称征服,只是中古以前的往事,而把挑战者定位为“蛮族”,无疑是一种自我矮化。固然,罗马将坍塌于自身之上,但最关键的是,其推手和对手,一定不是零星入侵、容易满足、悉心向化的蛮族,而是另一个在文明、技术、体量、体制上称得上势均力敌、另立门户的大国。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国家的竞争激烈得多、广泛得多、演绎得也快得多。
罗马帝国那样持续千年的漫长黄昏,或许难在现代世界重演,情况在一两代人之内由盛而衰,已是常有之事。但对当世之人而言,帝国的衰落仍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仍然充满漫长的意外。也因而,帝国的终局并不是输掉一两场战争,或是失去一些指标的领先地位,而是认同感的磨灭、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或许来自世代的更迭、心气的消磨,也考验帝国立身的价值本身。
由是,我们告别罗马。
(巴斯,罗马人留在不列颠岛南部的城市,笔者在2016年2月在这里目击过南下的极光。或许罗马人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浴场,还能够见证两千年后的异象吧?)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青野有枯荣,作者青野Tsingyeh。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不构成投资指导。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第三方若要转载此文章请事先联系沟通,未经授权的转载都视为侵权。
▶扑克财经、扑克活水学堂出品:一套成体系、广度和深度兼具的大宗商品产业链培训内训计划——
▶国内一流师资:多位来自国内领先大宗商品企业、每位都具有20年左右一线从业经验的在职管理者「完整课程体系」;▶大宗商品交易全体系、全模块,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12大核心模块】现货贸易、衍生品交易(期货/期权)、套期保值/套期会计、物流体系、贸易融资、损益核算、套期会计、税收筹划、法律法规、风险管理、数字化、ESG;详情点击链接:不是培训,是组织升级:如何给大宗贸易和企业风险管理装上“产融协同”的操作系统?扑克活水学堂/扑克活水咨询是中国领先的聚焦于大宗产业链的综合培训、咨询品牌。业务咨询:联系扑克班主任-晓晓 13311921072(微信同号)。更多活动



2025焕新出发!“扑克商品投研直播·特训营”第二期强势回归!各领域专家陪伴·直播亲授·从宏观到产业·从认知到实操·聚焦投研·前瞻布局·理解波动·立足市场-每周至少1场-每月5场-全年60场-回放随时观看-
《国际贸易全流程法律实操学习营》:提升国际贸易法律实务能力,赋能企业“走出去"。七大模块角度出发,将实务中的风险点一一提炼《基本面量化训练营》:超10年基本面量化实盘经验大咖;手把手从零开始,教你搭建可实盘的量化交易策略;人人都可以成为基本面量化投资者《大宗贸易知识体系57讲》:9大模块,共1647分钟的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成;现已有来自500多家企业的学员加入CALL ME转载/合作/内训添加微信:puoker
(注明姓名、公司职务、事由)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