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了解>> 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犀利财经

犀利财经

(26921)个赞

(122)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在卷与松弛之间,锚定开放创新的上海高地|对话璞跃中国CEO徐洁平

作者: 犀利财经 | 5天前 07:35

“上海很重要。我曾预言,十年后,上海必然会成为中国的科创高地,我对此一直坚信不疑。”徐洁平的言语中,带着一种久在产业一线摸爬滚打的冲劲,又夹杂着对未来趋势的坚定判断。

说这话时,他坐在我对面,这位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的首席执行官、管理合伙人及执行董事,正在描绘那幅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球的科创蓝图。

图片

作为全球知名的创新平台与早期投资机构,璞跃(Plug and Play)自1998年诞生于硅谷以来,二十五年间始终扮演着连接初创企业与行业巨头的桥梁。2016年,璞跃将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设在上海,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落子,更是对这座城市创新潜力的战略押注。

徐洁平的职业生涯,几乎都与中国的创新生态建设紧密相连,拥有近20年的相关经验,他亲历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高速发展,也深知这片土地独特的“卷”与机遇。

“在中国,聊五分钟聊不到业务,就感觉很焦虑。”他敏锐地指出了中国创投圈弥漫的“超级焦虑”。这种情绪源于对资源稀缺的感知和一种要全球跑马圈地的心态,驱使着每个人都在“跑步前进”,试图“以最快速度获取资源”。

然而,徐洁平也辩证地看待这种状态:“我们现在正有意识地做一些社交活动,创造松弛的氛围,因为只有在那种状态下,才能碰撞出真正有趣、有创意的火花。”

图片

开放式创新:跨越“死亡谷”的催化剂

在徐洁平眼中,璞跃的核心价值是扮演“催化者”(Catalyst)和“裂变者”(Mutator),而非传统的孵化器。其全球战略的核心,一端是发掘并赋能最前沿的早期创业者,另一端则是链接拥有“极其丰富的开放式心态和实践”的产业巨头。只有将生态的两端紧密啮合,才能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产业创新生态。

“我们最特色的地方,是在非常早期就进行挖掘,通过全球化的网络,将海外的创新脉搏与中国的产业需求连接起来。”徐洁平说。

这正是“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精髓。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提出的这一理论,核心在于企业应拥抱内外两种创新资源,而非闭门造车。“你不可能雇佣所有聪明人,但你可以让所有聪明人为你工作。”璞跃正是这一理念的全球实践者。

对于初创企业,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创业死亡谷”(Startup Death Valley)。“第一个死亡谷,是从0到0.8的阶段。创业公司有了产品原型,但这个原型还未被市场或产业验证。”璞跃的价值,正是在此彰显——帮助创业者快速跨越这个验证逻辑的鸿沟,打磨其产品、商业和产业逻辑。

以上海企业“大界机器人”为例,这家利用自主研发软件平台开发建筑机器人的公司,在早期获得了璞跃的投资。璞跃旋即帮助其对接了香港置地、三一重工、住友等行业巨头。“从一项技术到一个产业解决方案,需要走好几个过程。”通过璞跃的加速云、技术对接和运营辅导,大界机器人的产品在香港置地开发的徐汇区“西岸漩心”项目中得到应用,完美实现了从技术到商业的跨越。

这样的“概念验证”(POC)案例,在璞跃中国的履历上已累计超过500项。

上海:面向未来的全球科技“加速器”

“我非常坚信,上海一定会成为中国的科创高地、全球科创中心之一。”徐洁平的信心,源于对上海独特禀赋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上海具备成为全球科技“加速器”的四大支柱:

人才与科研密度: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云集,大科学装置与高水平实验室林立,为源头创新提供了丰沛的土壤。

深厚科学禀赋:无论是科学院还是基础研究,上海的科学底蕴在全国首屈一指。

强大产业密度: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拥有中国最深厚、最完整的产业集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应用场景。

高度国际化:“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开放、包容与契约精神,使其成为连接中西方的天然桥梁。

“放眼全国,每一项都如此高分的城市,可能只有上海。”徐洁平认为,相较于成为“创新策源地”的漫长过程,上海凭借这些优势,完全有潜力率先成为全球科技的“加速中心”。

具身智能新浪潮:中国的战略机遇与战术布局

在硬科技成为国家战略焦点的今天,一个全新的赛道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具身智能。这不仅是璞跃中国关注的重点,更被徐洁平视为衡量中国未来科技领导力的关键支柱。

“我对人形机器人是长期的坚决拥护者,”他以一种长期主义的视角判断,“就像马斯克说的,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机器人。这在科幻电影里早已预言,一定会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他将人形机器人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过去,中国用了近15年时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颠覆了海外150年建立的燃油车帝国。而人形机器人,作为集软件、硬件、AI、精密制造于一体的最复杂载体之一,毋容置疑,应该成为中国从参与、制定标准到最终引领全球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然而,战略的坚定,不代表战术的冒进。璞跃的投资哲学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投资“本体机器人”这样的整机公司,他们更系统地布局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我们投了四五家围绕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和子系统公司,”徐洁平细数道,“包括机器人的‘大脑’、视觉芯片、触觉与力学传感器、新一代的滚柱丝杠制动技术,以及灵巧手和关节模组。”

这种布局背后的逻辑清晰而深刻:“具身智能不应该被看成是一个人形的最终状态。在走向人形的漫长过程中,会诞生出无数颠覆性的技术,它们能够率先解决大量的工业、商业和民用问题。”

他认为,这些核心部件和子系统,虽然短期内无法立即集成于一个完美的量产人形机器人,但其技术本身就能在工业搬运、人机协作、智能服务等领域创造巨大价值。“这就像华为进入汽车行业,它不做整车,而是提供智能座舱、智驾系统、雷达和摄像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通过赋能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实现价值最大化。”

中国创业者:敏锐、急迫与被低估的颠覆力

璞跃的全球网络,让徐洁平能清晰地观察到中美创业生态的温差。

“中国的创业者更敏锐,也更急迫,”他分析道,“这与他们面临的增长压力和出海需求密切相关。他们时刻在奔跑,希望能快速拥抱像AIGC这样百年一遇的机会。”相比之下,他今年3月在硅谷看到,许多创业者仍沉浸在基础研发中,对应用场景的探索不如中国这般迅猛。这使得中国在AI应用端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

然而,这种敏锐与急迫在海外却常常被低估。“就拿美国来说,大部分创业者和企业对中国真实的科创状态了解不多,信息渠道相对传统和滞后。”徐洁平指出,这种信息差正在被打破。像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和DeepSeek的大模型在美国引发的关注,正说明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创新力量。“这恰恰证明,他们过去对中国的理解是不够深入的,不像我们对美国的动态了如指掌。”

这种反差,也印证了徐洁平此前的观察:“有痛点,大家才会被逼着去创新。”海外巨头优厚的待遇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创业的紧迫感,而中国的“卷”,则在倒逼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必须思考全球化,寻找差异化的蓝海。

激活“腰部企业”:构建更广阔的创新腹地

尽管优势明显,上海在推动开放式创新中仍有挑战,其核心在于如何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徐洁平观察到,许多传统企业,无论是外资、国资还是民企,其拥抱外部创新的心态和机制仍处于“非常早的起步阶段”。

为此,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尚未成为行业巨头、但潜力巨大的“腰部企业”。他认为激活这部分群体至关重要,原因有二:

首先,他们是“未来的领军企业”。“产业会被不断颠覆,今天的腰部企业就是明天的领军企业。”提前与他们合作,就是与“未来的王兴、未来的独角兽”同行。

其次,庞大的“腰部企业”群体能极大地拓宽创新的广度。“如果只依赖头部企业,市场空间有限。当上海能激活成千上万家腰部企业时,初创公司就不必一上来就去对接上汽或特斯拉,他们可以先与一家腰部企业合作。这同样是打磨产品、验证商业模式的有效路径,甚至可能更快。”

璞跃计划在未来5年内,推动1000家国内“腰部企业”开放场景,为硬科技创新构建一个更深厚、更广阔的市场腹地。

软连接驱动硬科技,上海锚定全球创新高地

硬科技的崛起,需要更强大的“软连接”来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与碰撞。徐洁平希望借助像“上交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这样的平台,将其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科技世博会”和“国际领先的最活跃的科创社交网络平台”。

在这里,不仅展示成熟技术,更要为那些处于0到1阶段的年轻人、年轻团队提供激发灵感、碰撞思想、寻找伙伴的催化场域。通过发布需求、定义全球化策略,帮助这些未来的创新者走得更快、更远。

在徐洁平看来,上海的未来,无需模仿硅谷。它拥有独特的禀赋,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理应扮演关键的“节点”与“加速器”。“上海什么都不缺,”他充满信心地总结道,“海外创业者只要来了,亲身感受了这里的人才密度、知识密度、资本密度和产业密度,体验了海派文化,我们就能把事情做成。”

这不仅是璞跃中国的商业蓝图,更是时代赋予上海的使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通过深化开放式创新,激活从头部到腰部的产业力量,拥抱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上海正以自己独有的节奏,在卷与松弛的平衡中,锚定全球创新高地,驱动着未来产业的巨轮,加速向前。

图片

首发新闻晨报官方网站,本文有所调整和修改

欢迎订阅小宇宙app【犀利财经】下面的「夏丽巴人」专栏,后续完整音频,会陆续发布。欢迎订阅。

也欢迎扫码入群,群里交流: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