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了解>> 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资管网

资管网

(56393)个赞

(264)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王彦杰执掌下的国投瑞银,总有一批基金让人泪流满面

作者: 资管网 | 4天前 05:50

当白银期货走出史诗级牛市时,国投瑞银白银LOF的持有者却被迫吞下十年净值依旧在面值附近的苦果——跑输基准的窘境恰是这家公司投研失能的缩影。公司近半数产品近三年来的业绩表现跑输业绩基准。在这场行业大浪淘沙的进程中,这家成立20年的合资公募,为何成为“逆行者”?当投资者在社交平台泣诉“越补仓越绝望”,来自台湾的掌舵者王彦杰的治理哲学正遭遇灵魂拷问。

近三年半数产品跑输基准

有投资者说,最近几年,无论何时买入,国投瑞银这家老牌基金公司,总有一批基金产品,能让你泪流满面。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5日,最近三年,国投瑞银旗下半数产品跑输业绩基准。其中国投瑞银先进制造、产业趋势、进宝三只基金跑输基准逾50个百分点。

其中,施成管理的国投瑞银产业趋势、新能源、进宝等产品,持仓高度重合。这些产品在2025年一季度突然调仓至人形机器人、半导体等热门概念股,但新增的圣泉集团、蔚蓝锂芯等标的年内仍延续跌势。这种“追涨杀跌”式的风格漂移,暴露出投研决策的随意性。

此外,即便在白银的超级牛市中,国投瑞银白银LOF也因管理费损耗、期货升水结构处理失当等问题,大幅跑输标的指数。这折射出公司在被动投资领域的精细化管理能力缺失——当市场风口来临时,竟连“躺赢”都成奢望。

表:国投瑞银基金旗下最近三年跑输业绩基准超过10%的产品

(截至2025年6月5日)

证券代码

证券简称

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

区间净值超越基准收益率(%)

006736.OF

国投瑞银先进制造

-58.97

-60.99

012148.OF

国投瑞银产业趋势A

-58.18

-59.56

001704.OF

国投瑞银进宝

-56.71

-56.47

014488.OF

国投瑞银产业升级两年持有A

-34.85

-36.23

161226.OF

国投瑞银白银期货A

42.63

-33.01

014210.OF

国投瑞银竞争优势A

-29.23

-30.61

010423.OF

国投瑞银价值成长一年持有A

-27.35

-28.73

000845.OF

国投瑞银信息消费A

-13.38

-27.31

121005.OF

国投瑞银创新动力

-7.35

-23.46

121008.OF

国投瑞银成长优选

-9.38

-22.80

001218.OF

国投瑞银精选收益A

-19.74

-21.03

007689.OF

国投瑞银新能源A

-56.63

-17.96

005520.OF

国投瑞银创新医疗A

-21.29

-14.26

013636.OF

国投瑞银策略回报A

-12.23

-13.61

121003.OF

国投瑞银核心企业

-5.59

-11.51

000165.OF

国投瑞银策略精选

-6.76

-10.73

数据来源:Wind

后知后觉与风控缺位

2021年,新能源泡沫已达巅峰。

彼时,公司总经理王彦杰亲自站台,做出“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是十年长坡厚雪”的判断。此后公司大力发行施成管理的赛道型产品,国投瑞银先进制造规模曾冲至80亿元。但当行业拐点出现,基金经理依旧以“产业终局思维”死守高估值标的。2024年宁德时代股价腰斩期间,施成管理的多只产品新能源持仓占比仍超80%,风控部门并未进行有效干预。事实上,国投瑞银权益团队对新能源行业的超配已接近“赌博”。

王彦杰身材微胖,面容慈祥,有着与很多台湾人相似的温和。

作为投研出身的总经理,王彦杰任内极力推崇的“瑞银投研体系本土化”,但成效存疑。知情人士透露,有2024年离职的基金经理曾提交过一份关于限制单一行业持仓超50%的风控提案,被风控委员会以“束缚投资自由”为由驳回。

讽刺的是,就在基民深陷亏损泥潭的2025年初,王彦杰却突然提出“分散行业风险”新战略,对媒体表示“基金经理需要拓展能力圈”。然而这种迟来三年、后知后觉的转向,已让投资者付出最高亏损超过50%的代价。

投资者的眼泪何时能止

当一家基金公司的产品让持有人“越坚持越绝望”,当净值曲线成为“行业沉沦史”的注脚,我们需要追问:这是周期之困,还是能力之殇?

台湾人王彦杰管理下的国投瑞银暴露的不仅是投研能力退化,更是公募基金受托责任的系统性沦丧——把行业β当α能力售卖,用规模幻觉掩盖风控缺失,以国际化为借口掩饰治理短板。若继续放任“规模至上主义”,当数百亿权益规模的信任基石被蚀空时,投资者流的泪终将成为公司品牌墓志铭上最刺眼的刻痕。

国投瑞银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没有敬畏心的规模扩张,终将反噬品牌价值。或许只有当“用心投资未来”不再是一句空话,当风控指标真正嵌入考核基因,这家老牌机构才有望走出“道歉-亏损-道歉”的恶性循环。

内卷王比亚迪:2500亿应付款背后的供应链之殇白银:大周期的觉醒浙江硅王罗立国和他的合盛硅业:多晶硅“豪赌”下的寒冬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