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新消费理论》:提高家庭收入是唯一出路
作者:
智本社
|
前天 02:46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大学之道,知识之美”,欢迎来到智本社经济学社,我是清和社长。今天我们开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新消费理论》。为什么写这么课程?有现实的原因,也有理论的原因。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低迷,市场预期转弱。核心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不是投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消费有效需求不足。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普通家庭的收入不足。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60%,发达经济体普遍在70%左右。家庭可支配收入占比决定了消费占比。长期以来,由于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消费占比过低,只有40%多,而大量资本被集中到投资领域,导致投资占比过高。过高的投资率、过低的消费率,是中国经济典型的结构性问题。认识到这一点,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方法就不难,那就是扩大普通家庭的收入。只要普通家庭收入增加,假如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上升到国际平均水平,中国普通家庭的每年可支配收入将增加19万亿元,由于普通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那么消费将大幅度增加。所以,只要持续增加普通家庭收入,有效需求能够增长,消费率上升,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就可以实现持续发展。但是,近些年,政府的投资惯性依然非常强,一直在强调新旧动能转化、经济结构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只是一直都在投资领域想办法。比如,换马换赛道,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不行了就换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投资,试图通过新技术投资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大量财政依然投入到基建投资领域,而非消费领域。由于投资对经济刺激效果下降,过度投资还带来产能过剩,去库存又进一步压低通胀,同时带来债务风险。其实,中国真正的新旧动能转化,是要从投资型增长模式转向消费型增长模式。以上是现实的问题,也有理论上的问题。过去经济学和关于新兴经济体的研究,都非常重视投资和资本积累,强调节约消费,提高投资率,认为消费是一种消耗。确实,在国家转型的早期,尤其是刘易斯拐点之前的阶段,大规模的投资进而出口,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是转轨国家经济启动的一种策略。一个国家经济试图持续增长,就必须形成内生动力,而内生增长动力来自哪里?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来自技术和人力资本,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来自私有产权等制度。但是,很少有经济学家意识到,内生增长动力来自消费。经济学家对消费的关注不足,长期以来形成了错误的消费观。凯恩斯重视需求,但关注投资需求,误以为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经济将实现最大化增长,在经济危机时主张政府提高投资率来拉动总需求。近些年,包括克鲁格曼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视消费,认为政府财政应该直接提高居民收入,以提振消费。那么,消费到底是什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消费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什么?消费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关系是什么?这些是经济学需要破解的问题。本课程试图构建新的消费理论,从消费的逻辑上,讲清楚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消费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普通家庭收入,提振居民消费,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构建消费型增长模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好的,下面请开启这门课,进入第一讲。
课程目录
发刊词 |提高家庭收入是唯一出路
01 | 关键性问题:家庭收入、有效需求和消费不足
02 | 投资型增长:历史演变、债务风险和产能过剩
03 | 理论性问题:增长理论、投资崇拜和消费误解
04 | 新消费理论:消费投资、技术创新与内生增长
05 |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财政货币政策和制度改革
下方扫码可进入学习《新消费理论》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