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颠覆,外资集体看多中国资产!
作者:
米宅
|
03-11

1
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东大,主流媒体、重要机构站成一排,猛唱赞歌。高盛:乐观预期下 MSCI中国指数今年将飙升28%!
德银: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将会消失 ,A股和港股中期超过此前高点!
贝莱德:看好中国股票和利率债,对未来12-36个月中期中国市场保持乐观!
美银:美股的全球主导地位正在减弱,建议做多中国股票!
就连BBC也变得慈眉善目。
2
所有人都在关心这股热浪的持久性。我们现在似乎正在接过当初美股走过的剧本,也就是复制两年前在美股掀起热浪的“ChatGPT时刻”。当各行各业争相接入大模型,直接带动上下游行业,芯片、云服务商、服务器、pc、手机、电力能源估值的走高。AI领域的突破,成为外资重新评估我国科技行业价值的密钥,由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估值重构。这还不算完,由于DeepSeek的成本只有ChatGPT的二十分之一,相当于用小米加步枪式的低成本实现了媲美国际顶流的高端算力,这就意味着AI最终会走向平民化。在这样强大的成本优势下,被影响的板块,就不单单只限于AI领域,而是更为广泛的大众化商业领域,由此带来资本对于我国整个资产价格体系的重新评估。就像德意志银行把DeepSeek的出世,比喻成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当年,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比老美更早进入外太空,引发老美朝野恐慌。在德银那篇最近被广泛讨论的的研报里,提到一个核心观点。2025年,很可能成为全球投资界重新认识和接受东大实力的关键转折之年,并且更具体展开说到,东大资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这种估值折价终将转变为溢价。
如果结合我们熟悉的经济基本面,很容易把些溢美之词当作是奉承式唱多,但德银也有人家自己的底层逻辑。他们认为,支撑当前中国资产价值的核心点,一个是产业全面崛起,另一点是,东大的工程师红利正在充分释放。前者很容易理解,当前东大基本上已经完成十年前立下的“中国制造2025”愿望清单,不仅在传统制造业(如钢铁、造船)占据主导地位,还在高附加值领域(电动汽车、5G/6G、核能、AI)实现技术领先。至于工程师红利,过去在我们的媒体叙事里,总是习惯于从负面解读过去二十年的大学扩张。但德银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加码理工科,为东大积累了全球规模第一的产业工人以及顶级研究人员。比如,2023年,东大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到全球总量的近一半。同时,中国拥有的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数量也远超除印度之外的其他国家。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储备正在全面进入职业黄金期。这不是德银的一家之言,像是日经最近在反思日本为何没能产生自己的DeepSeek时,也提到了东大丰富的人才储备。
3
在我前两天的直播里就提到过,其实过去很长时间,东大苦于资产估值已久,长期限于资产低估值漩涡。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业体系起始于西方的产业梯次转移,是靠着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逐渐壮大,而这种朴实无华的产业由于缺乏想象力,在全球金融资本看来就应该是低估值。作为拥有大量优秀制造企业的世界工厂,作为人来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货物贸易顺差国,资产体系长期处于低估值水平,很不合理。随着DeepSeek 的崛起,AI赋能传统产业的逻辑正在迅速扩散,资产重估的大叙事开始颠覆。这种场面,各方都乐见其成。大家可以回忆一下,DeepSeek这轮现象级火爆的起点,1月20日。当天,梁文峰参加了一场非常重磅的座谈会,直接上了晚7点的新闻联播。也就是在这一天,DeepSeek同步发行了最新款的大模型。再看这次会上强调的是什么,原话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努力培育更多新增长点。”虽然DeepSeek成功背后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这次的座谈相当于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公开推广,因为它正切中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之义。在如今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旧有以土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复刻,这种局面下,迫切需要一种强势的发展模式为国负重。我们都知道,东大选择的战略是继续寻求技术突破。在日经的调查中,在2017年我国就开始制定“新一代AI发展计划”,由国家层面推动创新研究,比如对于相关重点大学在预算方面给予预算优先分配。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