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就业,算“人才浪费”吗?| 新京报快评
作者:
新京报评论
|
10-08
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就业,要推动从“计划”到“市场”选择的转变。
▲资料图:年轻人在田里直播带货。图/新华社
文 | 蒋理
道路更宽敞、村貌更整洁、环境更宜居……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乡村的变化,网购更便捷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排在前两位。84.0%的受访青年相信,乡村未来会成为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热土”。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的话题持续引发舆论关注。国庆假期前夕,斯坦福大学博士苏朕入职宿州市灵璧县向阳镇的新闻,就再次引起舆论关注。虽说该新闻此前就曾引发热议,但名校博士到乡村基层岗位工作,还是被不少人认为这是“高学历低就业”,还有人质疑是“人才浪费”。但这其实是老调重弹。事实上,对于大学生就业,要看到两个变化趋势。一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经超过100万,毕业生必须有适应时代的就业观;二是毕业生就业从“集中就业”(集中地域、行业等)到“多元就业”,因此,持续拓宽地域与行业选择,到乡村就业,会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择业面。这也给乡村地区吸引人才提供了良机。《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对应届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增强。2023届本科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5%,较2019届的23.1%增长了1.9百分点;2023届中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近九成属于返乡就业。为促进乡村振兴,锻炼和培养大学毕业生,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该计划包括广为人知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及“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这是以“计划”方式为振兴乡村输入一批人才。而要让乡村既吸引人,又留住人,则需要在“计划”基础上,发挥更多“市场”的作用。这就要加强乡村就业环境建设,提高乡村就业本身的吸引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选择到乡村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通过前述基层培养计划。而部分参与计划的毕业生在约定服务期结束后选择离开乡村,其原因无非是,乡村工作环境不如城市、信息闭塞,而且在人才使用、培养、管理中存在“官本位”问题,一边缺人才,一边不重视人才。近年来,很多县域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单位招聘,已经不乏名校硕士、博士应聘,甚至有的地区最终入围面试的,是清一色的名校硕博。这说明,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县域、乡村的发展,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成为某种“市场”行为。在此背景下,就更需要按照人才市场的人才流动与人才竞争规则,加强乡村职业建设,吸引更多大学生选择乡村、扎根乡村,实现自我职业发展。与之对应的是,我国社会必须形成新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尤其是要破除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不能把离开乡村到城市发展视为“成功”,把留在乡村生活、发展就视为“失败”,而是要有多元成才观。乡村学生以及城市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选择在乡村地区就业、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当然,要进一步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在乡村创业、就业,关键还是在改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如此,方能提高乡村就业、职业的吸引力,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有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在带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为更多年轻人到乡村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撰稿 / 蒋理(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王心
推荐阅读:雁荡山缆车事故,仅归咎于大风天气恐怕不够 | 新京报快评年轻人“整顿份子钱”,也是移风易俗 | 新京报快评医保“三码合一”,守护好民众“救命钱” | 新京报快评“00后涌入国宾馆”,不止因为性价比 | 新京报快评快递柜吵到婴儿被封,多一些儿童视角的理解 | 新京报快评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