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宫」快来了?但离男性「怀孕」还很遥远丨知料
作者:
36氪
|
2024-08-31
中国团队的实验中,“人造子宫”中的胎羊成功存活90分钟。

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来源|36氪Pro(ID:krkrpro)封面来源|Pixabay
“人造子宫”技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布完成了一项“去ECMO(体外肺膜氧合)化人造子宫动物实验”,一只4月龄的胎羊通过被放进一个“特殊装置”和母体连接,靠母体维持生命体征的情况下,成功存活了90分钟。该实验负责人、郑大一附院肺移植外科主任赵高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在人造子宫技术中,这种去ECMO的思路是“我国首创”。这意味着,在血型相同的情况下,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可以充当孕育胎儿的角色。“任何人都能生孩子”的概念一下子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社交媒体上,“流水线上的婴儿工厂”“男性怀孕生子”的讨论声量一度超过了技术本身。人造子宫的应用前景,是否真的会成为科幻小说中的“美丽新世界”?
初衷:拯救极端早产儿,
而非让男人怀孕
192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首次提出“外生(ectogenesis)”概念,为人类带来有关人造子宫的第一次全面讨论。在其畅想中,21世纪将不再是一个利用传统本能生育的时代,一种更“理性、开明、完全在体外进行”的妊娠过程将取而代之;等到2074年,经“自然怀孕、出生的婴儿比例将不足30%”。当今,这类想法在某些维度表现得更加激进。马斯克等“科技狂人”曾公开称,全球人口下降趋势下,应该投资人造子宫技术,“更快、容易、便宜地制造孩子”。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郑大一附院团队的研究公布后,有关“男性生育”占据了大多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均有科研团队在做人造子宫技术布局。但从最早的硅胶膜血氧合器、人工羊水培养箱,到21世纪后开始应用的ECMO技术、如今中国团队推出的“去ECMO”方案,实际上,全球的科研团队都没把它当成一种替代妊娠、实现子宫功能的设备来研究,而是作为一种可以“为新生儿重症监护提供可行替代方案”的方法。人造子宫中的胎羊示意图(图源:E. A. Partridge et al./Nature Commun. (CC BY 4.0))
美国密歇根大学人造子宫研究团队的负责人甚至在一篇论文中公开表示,让“婴儿完全在子宫外生长的想法是‘对科技的无知和思想上的白日梦’”。赵高峰也曾纠正称:人造子宫并不是为了“批量生产婴儿,而是为了让没办法留在子宫的胎儿继续生存”。科学界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无论在海内外,早产儿的救治都还面临许多困难。在医学上,小于37周胎龄就是早产儿,其中胎龄小于28周则被视为超早产儿,时至今日,其医学救治仍然是公认的难题;且随着近些年国内高龄产妇增多、辅助生殖等技术应用,早产率或将上升。对于个体家庭来说,这也意味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按照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的调研数据,超过85%的早产儿家庭出现“灾难性卫生支出”,救治费用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比例的40%。一位从事生殖相关工作数十年的医生对36氪解释,呼吸、感染等是较为主要的问题。以呼吸为例,胎儿在宫内时,胎肺中为羊水,所需氧气通过脐带从胎盘中获得,脐带剪短后开始靠自己呼吸;如果是身体器官未发育完全的早产儿,自主呼吸不稳定,哪怕是使用呼吸机辅助,也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而越小的孩子依赖吸氧的时间也就越长。但如果能在人造子宫中继续发育,理论上“其肺发育会更好一些”。在现有人工子宫技术的实验中,这也成为各团队着重论述的一点。比如,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团队公布的实验结果就提到,在他们设计的生物袋(包含一个透明塑料袋和一套体外循环装置)模拟的子宫环境中,8只相当于人类胎龄23-24周大的早产胎羊在存活的4周里,“正常发育、甚至长出了羊毛”;密歇根大学团队的方案则是向实验动物肺部注入特制液体,再用系统通过颈静脉排出心脏血液,经体外充氧后输回。研究结果也提到,实验胎羊“存活116天,肺、大脑和其他器官发育良好”。“如果说传统的早产儿抢救是给孩子更高级的生命支持,人造子宫技术则能为其提供一个模拟母体的环境让他/她继续发育,提高早产儿存活、健康发育的可能性。”前述医生认为。 中国团队创下世界首例:

36氪旗下精选公众号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