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了解>> 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扑克投资家

扑克投资家

(124150)个赞

(514)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四次大洗牌,留给光伏业十大经验教训!

作者: 扑克投资家 | 2024-07-29
期权工具助你跑赢市场,获取稳定利润!

产期期权实战特训班第四期,7月上海等你!

又是光伏!一定是光伏!

十二年前的秋天,《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片封面文章中写道:过去十年来,如果有一个行业笼罩的光环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的造富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而如果有一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一定还是光伏。

那十年,正是光伏狂飙突进的时代。然而冬天的痛苦,正是在为夏天的错误埋单;产业的突进,也为后来众多企业的陨落埋下了伏笔。

十二年后的今天,双碳风潮下的光伏依然是各种产业类别中的“明星”,依然备受产业与资本层面的瞩目。时下,赞誉与质疑交织,海水与火焰相伴,广阔前景与多种阻滞汇聚,产业再次进入洗牌的深水区。

过往无数光伏企业的兴衰,无疑是天命与人力的叠加。但洗牌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周期“寒冬”是一个必须优胜劣汰的阶段,而非产业趋势的全部。

去年上海展,隆基创始人李振国说,此次大洗牌(第四次洗牌)后,将有一半光伏企业被淘汰出局。

彼时,相信很少有人预料到洗牌的速度和惨烈程度会日次之快如此之大!

2024年6月的上海展上,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光伏行业遭遇史上最强内卷,供需严重错配,产业步入冰河期。背后的原因,是供给侧同质化竞争、资本盲从、跨界挤压、地方政府招商以及代建驱动、需求端唯低价中标等因素叠加,将产业带入“局部最优”而非“全局胜利”的陷阱。

在这位光伏老兵看来,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处在最好的时刻与最坏的时刻并存,在阵痛中破茧成蝶的重要转换期。行业正在经历的,不是以往三五年一轮的周期性迭代,而是光伏大变局时代来临之前的一场预演。

伴随光伏第四次大洗牌的推进与结束,一个产业的旧时代即将落幕,新时代徐徐开启。

“坡长雪厚”之下,历经周期与“磨难”的光伏,终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中国光伏20年,波澜壮阔、跌宕成长。

 

特别是从2004年后,中国光伏产业受欧洲补贴带动迅速发展起来,在2005至2007年完成了大规模产能提升,资本市场上先行企业完成上市,部分企业开始全球化的进程。

 

综合回溯,光伏产业的成长性、变化性,往往与周期性紧密相随。据行业观察人士张治雨的分析:光伏产业除了要跟随行经济大环境有经济周期以外,还会有补贴退坡、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行业内独有的周期。具体体现为库存变化带来的库存周期,由产能变化带来的产能周期,由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周期。

 

加之经济危机、国际贸易摩擦、政策剧变等叠加,行业周期往往又伴随产业洗牌,在此过程中,有的企业加速崛起,也有企业陨落或式微。

中国光伏行业曾经历过三次剧烈的产业波动。

 

第一次是在2008年,彼时“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倒下,随之美林也被收购,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大海啸从美国纽约华尔街刮起。当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光伏产业遭受了发展历程中最初的一次重击。

 

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由于产能需求大、投资门槛低,光伏组件的扩张一度十分疯狂。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

 

受金融风暴和多晶硅价格剧烈变动的影响,一些迅速扩张的企业很快就遭遇噩运。大量的光伏企业在骤然的扩张和减缩中被淘汰出局。据当时调研机构数据:金融危机期间,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金融危机后,中国果断将新能源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强力支持,配套政策迅速跟进,地方政府和银行倾力相扶,各路投资客纷纷涌入,新能源产业由此得以加速成长。这样的扶持,未必全是好事,并未有太多“反思”光伏企业开足马力扩张,为下一次“至暗周期”的爆发埋下隐患。

 

也就在这期间,中国光伏上游多晶硅领域经历了第一次大洗牌。

2008年春寒料峭,彭小峰掌舵的赛维马洪硅料厂开工建设。2009年9月5日15时38分,该基地首炉多晶硅“面世”;9月8日上午,作为全球第一个单体万吨级高纯硅项目,马洪硅料基地投产仪式隆重举行。

在彭小峰下决心进击硅料前,这个环节的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并占据了产业链上70%的利润。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后,从2005年开始,短短数年,多晶硅价格从几十美金一步步飚高到500美元/公斤。

暴利之下必有勇夫!自2006年开始,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多晶硅企业如同雨后春笋,遍及各地。

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多晶硅订单锐减,其价格下泄90%以上,国内多晶硅企业开始受到巨大冲击。到了2010年,“拥硅为王,达产成金”的好日子成为过往,很多企业陷入“生产即亏损”,“投产即破产”的生死境遇。

那几年,想做“第一”的人不少,但最终间接“帮”彭小峰达成“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企业”夙愿的,是一个叫朱共山的企业家,也即协鑫集团的缔造者,曾经的“民营电王”,尔后的“世界硅王”。

也就在2011年,保利协鑫技改扩建的三条1.5万吨多晶硅生产线基本完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原料生产企业,并在其后9年一直保持了老大的位置。

十余年光阴,极其绚烂又极其残酷,中国乃至全球多晶硅市场的竞争格局早已大不同。那些曾遍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五六十家多晶硅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沦为“陪练”,或破产,或主动退出,前赴后继,消失在产业历史的烟渺之中。

十多年过去,在上游多晶硅环节还真正拥有相应话语权的企业只有5家,他们是协鑫、通威、东方希望、新特和大全。

那些曾在中国市场纵横驰骋的跨国巨头们,则在多晶硅“5+2”的竞争格局中沦为“配角”。

到了2011年——2012年,中国整个光伏行业遭遇其发展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困境。其一,全球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其二,欧美“双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让原本“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被骤然“棒喝”,内外市场空气稀薄。

 

2011年11月,美国贸易仲裁委员会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结果,国内多晶硅首当其冲,价格从当年年初的230元/公斤,下降到12月初的110元/公斤。进入2012年,国内多晶硅价格继续暴跌。

 

欧美筑起贸易高墙,产能极度过剩,电网消纳问题加剧,彼时光伏“晒太阳”的现象普遍存在;困顿之下,低价竞争,相互倾轧,拖款欠款,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种种“负向”行为疯狂侵蚀新能源产业的肌体,打击着萧瑟空气中残存的勇气和信心。

 

彼时,光伏几乎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数十家光伏上市企业的财报几乎都“很难看”。黑鹰光伏梳理彼时20家代表性规模企业数据发现,无论从营收净利,还是毛利,负债,资金净值、筹资能力等数据维度来看,光伏企业都可谓“压力山大”。(注:以下图表中有关尚德电力数据均为2011年数据)

 

回溯恩孚商务咨询2012年跟踪数据,当年国内破产和停产的光伏企业超过350家,企业全线亏损,11家在美上市公司负债总额近1500亿元,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也就在2012年前后,尚德开始承受过去与跨国巨头签订多晶硅长单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到了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已降至每公斤23.6美元,尚德还得按合同以每公斤40美元进货。早在2009年,已倍感压力的尚德就希望MEMC可以降价或修改合同,但对方态度强硬,毫不让步。

最终,通过艰难协商并赔偿了2.12亿美元之后,尚德取消了部分合同,但库存的高价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却面临巨大的减值损失。按照尚德当时的说法,付出巨额赔偿也是无奈之举:毕竟长痛不如短痛。

到了2013年,光伏行业极具警示意义的大事,便是无锡尚德的轰然倒塌。行业大势裹挟下,无锡尚德的运营急转直下,其破产重整,被视为是中国光伏产业在遭遇系列危机后,行业去产能化的标志性事件。

 

2014年后,经历一轮洗牌之后,国内市场加速开拓,中国光伏产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在2017年达到一个新的高点,当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53.06GW,很多企业也在这一年赚得盆满钵满。由是,整个行业的乐观情绪一直蔓延到2018年上海SNEC期间。

 

正在产业链各路企业准备继续大干快上的时候,光伏“531新政”骤然而至,由此也导致了光伏行业的第三次大洗牌。

 

“531新政”主要内容包括:1、分布式光伏 2018年指标为 10GW;2、标杆上网电价,分布式补贴统一下降 0.05 元/度;3、暂不安排2018 年普通光伏电站指标。

 

2018 年 531 政策的突然发布,使得2018 下半年国内需求锐减,2018 年上、下半年装机分别为25.8GW、18.4GW,一反之前前低后高态势。

“531”后,金融市场大幅度异动,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一周内数十家上市公司跌停,市值损失接近3000亿。与此同时,产品价格严重受挫,许多厂家被迫停产减产,各类供应商事件密集发生。

 

据行业媒体查阅统计,就在“531新政”出台后半年时间,有638家光伏企业倒闭,占已注销光伏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亏损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数量更多。当然,除却加速经营分化, 531 对行业的影响还包括:出口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引擎、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加速新技术的应用。

到了2019年春天,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企业——汉能移动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陷入讨薪事件。汉能此前曾数度遭遇危机,它解决了金安桥水电站的审批难题,抵御住了薄膜光伏产业的泠冽寒冬,挺过了股票被做空被停牌被银行停贷的难关,却又掉进了自我膨胀的陷阱。

彼时,因无法继续投资,汉能各地的产业园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而汉能的现金奶牛金安桥水电站彼时已担负各种债务超过170亿元。与汉能薄膜发电(00566.H,已退市)四年多前被做空后的危机相比,汉能彼时的资金压力更大。

其后,汉能在整个光伏产业中日渐沉寂,到了2021年的7月,汉能集团总部的BIPV被拆除。

现场安保人员告诉来访的媒体,十多天前,汉能园区的拆除工作就已开始,近几日,陆续有汉能前高管、员工来拍摄纪念照。“汉能园区目前已被另一家公司承包,拆除工作结束后将重新装修”。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拆”了。

有前员工感叹:当年奋斗过的地方就这样没了!

彼时,有汉能集团前高管透露,汉能集团部分人员一年前已从奥森公园的办公地址搬离,新地址为朝阳公园骏豪中央广场A2楼10层,公司更名为北京启佳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汉能式微,当年的全国首富和“梦想家”李河君,再也没有发声。

众所周知,每一次行业周期的跌宕,总会伴随一批知名光伏企业,甚至是“明星企业”的倒闭、破产重组,或者一蹶不振。

不论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2012年的双反,以及531的出台,都几乎导致了一批规模企业的出局与破产。

这是命运、魔咒,还是“悖论”?实则,仔细分析历次周期中倒下或式微的企业,其成功的路径何其多,但失败的缘由却有共同之处。

施正荣创办的无锡尚德、彭小峰引领的江西赛维LDK、苗连生掌舵的英利、“光伏教父”杨怀进曾经治下的海润光伏等等,无不是曾经的“奇迹”和明星。但山雨欲来,危机凸显,一些企业顷刻倒塔。

从曾经的明星企业,到破产重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论是尚德、赛维、英利、海润、汉能,还是昱辉阳光等等,坊间对其败北或陷入困境的讨论相当热烈,国际金融危机、反倾销、决策失误、管理松散、创始人一言堂、管理层不和,甚至当年尚德“为十周年庆典印刷的文字材料”堆积在走廊落满灰尘也被当作佐证……

 

但回过头来看,谷歌人力成本比相似公司高一倍、免费用餐者中30%疑似蹭饭、员工故去家属可以领钱十年……这些不是管理漏洞?黑鹰光伏认为,打死老虎是容易的,而如果将企业决策的真实逻辑与困境还原出来,我们会发现,企业往往并非败于一些微观的治理或管理原因:

其一,公司战略决策失误。

 

比如,当年尚德电力对光伏主要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走势两度判断失误,高价与美国、韩国的多晶硅企业签订长期订单。这导致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原材料负担。

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已降至每公斤23.6美元,尚德还得按订单合同以每公斤40美元进货。尽管通过艰难协商并赔偿了数亿美元之后,尚德取消了部分合同,但库存的高价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却面临巨大的减值损失。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在“未来技术路线上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尚德电力一度认为,薄膜电池可能是未来技术方向之一,追加数千万美元的投资,但却成了“竹篮打水”。

 

在比如英利,其在2008金融危机爆发当年计划投资120亿元的“六九硅业(Fine silicon)”正式启动。一期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于2010年建成。号称“采用新硅烷法工艺,极大的降低能耗和污染”,达产后每公斤成本可以降至22美元。英利高层还宣称,六九硅业2013年产能将达到1.8万吨。一时间各界的溢美之辞不绝于耳。

不到一年,六九硅业就现了原形:技术根本不成熟,成本高达每公斤60美元以上,生产线状况不断每季度最多产出几十吨,品质还难以保证。2011财年,英利为“六九硅业”计提了22.75亿元的减值准备(接近一期投资额),宣告项目彻底失败。

 

事实上,经此一役后,英利这家光伏产业曾经的“老大”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了。

 

其二,产能扩张极为激进,背后的资源配置和支撑能力却远远不足。

 

不惜成本、不顾风险、想尽一切办法搞钱扩大产能——即使这些产能未必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特定的产业发展阶段,这曾经是整个光伏产业的“通病。”而除上市融外,银行货款成为企业扩产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由此,在光伏前两次周期波动中,各大银行无不深陷其中。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英利绿能等几家光伏企业的授信额度合计竟达2450亿元。在资本市场及银行资金的驱动下,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中国光伏企业上演了一场产能大跃进。一马当先的尚德电力,2007年只有400兆瓦、2010年跃至1800兆瓦、2012年已是2400兆瓦。英利显然不甘落后,能力和出货量紧随其后,其甚至两次占领全球组件出货第一的位置。

 

赛维的彭小峰在产能扩张上更为“激进”。2011年,继在美国上市之后,江西赛维第二次与资本的交锋,也就是彭小峰为了加速扩产,与金融机构疯狂的“对赌”计划,这无疑给江西赛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年1月3日,彭小峰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另外一家主要中资银行签订了所谓的“对赌”协议,但是在整个光伏市场低迷的状况下,这个协议显得异常的苛刻。

 

根据当时的协议,3家投资方将共同投资2.4亿美元,并获得由江西赛维旗下全资子公司硅化学品科技有限公司18.46%的股权,用以支持赛维LDK硅料及化学品业务的经营和发展,但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江西赛维2011年度这一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要达到23%,如果达不到,江西赛维必须用现金补偿投资方规定这一项目内部收益金额的剩余部分,但如果江西赛维的多晶硅厂能够在2011年成功分拆上市,投资方将放弃这些潜在的补偿。

 

签订“对赌”协议后仅一年,叠加光伏产业外部环境巨变,彭小峰埋下的这颗定时炸弹最终引爆。

 

若分析上述企业的历年财报,你会发现,当这些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疯狂扩张时,其自身的资源和经营水平却远远跟不上相应扩张的步伐;一些企业即使在连续多年亏损的情况下,依然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和价格策略,让人瞠目结舌。

 

三、财务稳健性崩塌。

 

激进或者盲目扩张的第一个恶果是负债率畸高、稳健性全失,抗风险能力低下。黑鹰光伏查阅过往数据发现,长久以来,尚德电力、赛维LDK、海润光伏、英利等企业的刚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等,一直远高于其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包括未受限的现金、存货、应收账、预付款等。

 

一边是激进扩张,一边是财务层面的巨大压力,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产业竞争惨烈,一些曾经的“明星企业”便资不抵债,迅速陨落。分析各路巨头的发展历程,现金流枯竭,往往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3月20日,无锡中院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一致的观点是,一笔高达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在3月15日到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早在2011年末,尚德负债负债已达35.84亿美元,负债率超过100%,而截至2013年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达到71亿元。

 

 

笔者查阅另一家巨头——赛维LDK的财报发现,截止2012年底,其总资产为52.75亿美元,但负债规模54.2亿美元,涉及12家银行,明显资不抵债。

 

赛维破产重组前后,英利也已处在从债务危机到破产重组的十字路口:截至2015年年底的总资产为189.77亿元,负债总额为192.67亿元;而截至2016年6月底,英利的负债率已经攀升至128%,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

 

四、外部环境巨变。

 

天时,地利,人和。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三者具备。

 

但从光伏产业历次周期变化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几乎都是“始料未及”。包括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摩擦、“531新政”,以及今年的疫情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突变,强力触发了行业的调整与洗牌。

我们可称之为光伏行业的“黑天鹅事件”,它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具有意外性;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以2012下行周期的双反为例:当年欧盟发起对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相关产品的调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失去了主要的海外市场。这对中国的光伏行业和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尚德、赛维等企业身上最大,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关系,最后企业走入了破产程序,解决企业资不抵债的问题。

2020年7月1日起,曾用名为“昱辉阳光”的证券代码为SOL的美国上市企业低调地改了新名字。

 

从2019年底高层换血,总部转场美国,并在2020年中改名后,相关“昱辉阳光”的官方消息,停留在2020年6月30日前。

 

当年公司经营日渐式微后,李仙寿曾说过一段话:有时候,看着世界No1、XX第一这样的报道,我就有说不出来的心酸。这些能说明什么呢?2006年我们上市,成了公众公司,无计其数的公告和无计其数的媒体釆访,但我只知道我们现在一样从“大公司”变成了“垃圾”,而且那样其实真的很累,不管是为了股价,还是为了虚荣。也许“大公司”只存在于梦境中,我们要正视自己,反省自己。

 

“我们还会大声地、肆无忌惮地告诉别人你的战略是多么伟大吗?不会了。”

对于光伏产业来讲,过往三次周期洗牌与动荡,已给活下来的企业诸多借鉴与教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传导路径将大不相同。简言之,政策影响减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愈发突出,这将更加考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加考验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影响能力、资金保障能力和团队执行能力。由此反推,企业在在过往两年中的能力积淀、战略布局、阶段性竞争策略,将对未来发展格局产业极为重要的作用。

虽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人类和产业都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及至光伏第四次大洗牌,曾经的一些产业“乱象”依然似曾相识!

回首光伏二十年,风吹雨打,跌宕起伏,酸甜苦辣,黑鹰光伏团队曾回顾产业过往的一些“怪现象”和惨痛教训,梳理总结成光伏产业的10大教训,旨在分享和提醒,并无恶意,供读者朋友参考,欢迎吐槽拍砖和补充。

教训一:产业火热时一涌而上,争抢“快钱”;行业遇到“寒冬”就一哄而散,最终留下一地鸡毛,一声叹息!

已经有不只一位外界朋友问:“光伏的门槛真那么低吗”?

过去这两年,各色资本,各路企业、各行各业涌进光伏。而且有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动辄宣布数十亿的投资。估计一些在行业里流汗拼打了多年的一些企业和资深人士,也会被惊掉下巴。

有行业大佬也感叹:“你看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

想当年,2009年到2011年光伏行业火爆发展,企业、资本、地方政府,一涌而上。记得一些做服装的、搞水泥,甚卖袜子起家的等等,也以最快的速度冲动光伏行业抢口饭吃。那时候太疯狂了,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各地产业园达到300多家。

结果如何?伴随欧美双反,光伏一夜至暗,很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企业立马被“扫地出门”,整个场景颠沛流离。这景象可以说是刚开始一涌而上,最后一哄而散,结局就是一地鸡毛。

再往前,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到了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甚至到了2024年,上述这样的景象是否“似曾相识”,甚至更加明显。产业一片向好,但风险和变数也在不断聚集。未来光伏产业的“新旧”势力也必有一战。不管谁输谁赢,必然有不少企业狼狈出局。

光伏的门槛真的有那么低吗?人人都能做硅片?人人都能做多晶硅?人人都能做好电池?人人都能“整县推进”?

 《光伏投资框架》一文提醒:对于新进入者大家还是谨慎一些。光伏行业不是有钱就能搞的产业,他现在的门槛远超你的想象,所以不要线性思维而低估了光伏龙头的护城河而去投资一些阿猫阿狗,有可能在红火的产业链背景下你并不赚钱。  

教训二:随意撕毁合约,缺乏契约精神,打造良好的商业生态依然任重道远!

过往十余年,大量光伏企业和相关个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而过去两年,供应链博弈下,光伏行业的违约大量出现。

张治雨在《高处不胜寒:多晶硅料价格下跌将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一文中特别指出,由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幅度太过巨大,使得组件企业的原本订单执行交付成了问题,企业当然不可能贴着现金搞交付,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对客户违约,一路涨价就一路违约。

“2021年以来,我们光伏人撕毁的合同数以十万计!当违约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群体现象时,大家便不再以此为耻,反而觉得理直气壮: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为什么毁约?2022年,吴军杰老师在《光伏十年降本,一夜回到从前》中讲了个故事,某位光伏企业老总在毁约后的计算:即使我缴了违约金,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还能赚得更多,我为什么不毁约?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账,很好计算,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信用账,同样也很好计算。

光伏如何构建良好的竞争生态?2021年,对于此问题,一位行业龙头董事长向黑鹰光伏分析:首要的就是所有企业都有健康的商业伦理和理念,这非常重要。它包涵了什么呢?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互利共赢,以及追求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行业里的企业如果都能做到这一点,整个产业的生态自然就好。

“每一个企业都对自己的钱和自己的前途负责。所以讲到生态,如果大家不遵守商业伦理,不遵守诚信,我觉得是会受到抨击的。现代商业社会,企业是竞争大环境里的细胞,整个产业呈现出怎么样的竞争生态,归根结底要看有什么样的企业在这里竞争”   

如果一个产业里总是存在一堆缺乏契约精神的企业,甚至是领先企业,这能算是个成熟产业优秀的产业吗?

教训三:过分“自我”,过度“自嗨”,甚至自娱自乐,“行里热闹行外冷”,“双碳”目标加持下,我们更要定位好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用踏实行动搏取美好未来!

光伏发展到今天,真是非常有必要“跨出光伏看光伏”,有必要从更多视角来审视自己。黑鹰光伏一直强调,光伏必然加快融入大能源大电力,光伏的生态也必然融入大商圈,更广泛的融入全球社会经济生活,融入气候治理的更大范畴。

光伏最为“自嗨”的年份,应该是2017年,我们当年曾经统计过,这一年光伏各种展会和论坛超过300场,几乎是天天有会,人山会海,终年不绝。当时有不少光伏朋友“调侃”: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

也就在2017年,不但会议多,而且各种奖项多!从年初到年尾,从2017跨到2018,颁奖不断,热闹不断。无数的企业家,无数的企业为光伏行业呕心沥血,优秀者、有突出贡献者得到各种嘉奖,这确实是好事,但很多奖项纯粹自娱自乐,甚至出现“自己给自己颁奖”。

当年各种平台颁出的奖项,获奖企业|个人将近1000家(次)。有的企业一年得到的各种奖项甚至超过30个。这确实是个“庞大”的数据。

并无任何贬损之意,只是我们要反思的是:当我们呼喊着“厉害了,我的光伏!”,当我们自诩“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当我们预判未来“年新增装机100GW以上”的时候,外界或传统能源圈未必认知和认可我们。

记得2020年,曾有三位光伏龙头企业的董事长都和黑鹰光伏说了同样的话:我们行业的“宣传”、“发声”、我们的一些活动,虽然都必须去做,但其实还是有不小的“自嗨”成分,自娱自乐,甚至自我麻痹。

“光伏发展那么多年了,取得了那么大成绩,但你跨出这个行业听听,你到全国层面的平台去说说看,有多少人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听我们讲光伏?愿意听的少,听得懂的更少,听了后观念上有所改变那就是‘阿弥陀佛’了。”

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建国以来,中国共培养出超过210位煤炭、石油和矿业界的院士,其中中科院超过140位,工程院超过60位。但能和新能源“擦边”的院士,没有。

所谓“枪打出头鸟”!动不动“厉害了我的光伏”,过分自嗨,过分自夸,往往会引起其他领域的“不适”,甚至被恶意“盯上”乃至打压。时下,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发展趋势,更应该谦虚务实一些,全行业扎扎实实迈向“双碳”未来。

教训四:部分企业家好大喜功,没做就开始吹,过分浮夸,企业迷失定位,企业家“迷失”自我!你可知有多少企业功败垂成?

在过往这20年,有多少光伏企业“迷失自我”,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淼中?

其实很大的原因与企业创始人(往往也是掌舵人)的个人秉性有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光伏企业家往往好大喜功,对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喜欢浮夸一些。企业发展初期,很多企业家兢兢业业,保持实干和低调,但一旦企业企业发展顺利,迅速壮大后,一些企业家的表现往往“天下我有”,“唯我独尊”。

回顾光伏2009年前后,一些志得意满的企业家,一旦“飘了”,言行就会失当,决策就会出错,判断就产生“偏颇”,企业最终倒下的速度比崛起要快。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相信现在很多被市场“捶打”和历练过的企业们,早已对自高自大“引以为戒”了。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光伏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营收规模十几二十亿,甚至小几亿,企业的管理层或是老大已经在夸夸其谈“基业长青”,“全球著名”,“全球顶尖品牌”。有的企业营收刚过百亿,企业的创始人已在标榜自己掌舵下的企业是“伟大的企业”。

其实,企业老大自我标榜,纯属个人自由,但从过往历史经验看,但一个企业的老大“飘了”,这个企业可能就有些危险了。

教训五:行业舆论环境只有褒奖,只说好话,多元的、批评的产业舆论环境严重缺失!一个产业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表现之一,是具有主动的欢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承受力。

回顾光伏行业20年,总是有那么几年,总有那么个阶段,整个行业的舆论环境你好我好大家好,有褒奖,只说好话。即使到了2022年,多元的、批评的产业舆论环境依然缺失。

还记得光伏“531新政”后几天的舆论事件吗?“531”新政出台后,不少媒体做了反思、组织讨论,甚至直接指出政策“一刀切”可能带来的产业灾难。

但很快,很多内容就“被删除”,不少媒体被相关机构或相关领导“打招呼”。当时甚至有行业机构给黑鹰光伏打电话,威胁不撤掉相关批评稿件的话,其要和他们的光伏会员企业打招呼,不准和我们合作。一句话,有些批评的话、质疑的话是不能说的。说了,就是不爱产业不爱光伏!什么逻辑?

非常赞同产业资深观察者红炜老师在“531”后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当一个产业的其他制约机制严重弱化到没有的时候,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这一作用,只能发挥于多元、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的产业舆论环境中。遗憾的是,中国光伏仍不具有这样的产业舆论环境。 

第一,中国光伏还没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期,光伏企业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岁数。一个人的成长,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表现之一,是具有主动的欢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承受力......如果这个产业发展的不那么快,也许它还没那么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中国光伏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就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结果就是身体的成长与意识的成熟并不相匹配,产业处于只能说好不能说不好、我不说你不好你也不能说我不好的青春期,总之这还是一个不够自信的产业。

第二,成长中的光伏产业舆论机构目前还是典型的寄生生态。一个强大的产业,应当拥有敢于批评的独立媒体。遗憾的是,光伏产业还在成长中,媒体还在很大程度的寄生中。它的结果也只能是:产业的舆论环境,只有企业家喜欢听的那一种声音。不像在互联网产业,批评腾讯、阿里、小米的文章俯拾皆是。潘乱的一篇《腾讯没有梦想》,让马化腾亲自冷静作答。 

第三,大部分光伏分布式市场中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分布式光伏市场......对于市场中的舆论、观点,在市场好的时候,他们愿意相信好的消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不好的消息。信息的影响力总是被放大了的。

教训六:恶意的低价竞争,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

虽然过往两年多,产业因供应链博弈出现持续涨价,但从长远看,降价终究是必然大趋势。

不用侥幸,光伏曾经的“高价竞争”必然会走向“低价竞争”;而“低价竞争”也未必全是好事。从光伏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恶意”的低价竞争更为常见。进入“平价时代”后,光伏产业是否还会出现恶意的低价中标、恶意的低价竞是否会再次出现?事实上,进入2024年后,“恶意”的低价竞争已经出现。

过去的2023年,光伏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礼,行业出现了明显的“量增价跌”现象。制造端的产值快速下降,体现在财报上,是各家光伏企业的资产减值疯狂飙升。与此对应的是,光伏板块股价的不断下跌。

“大家都在寻找根因、都在反思突破。”在今年的上海展上,天合光能高纪凡指出,主要的根因是企业各自为战,盲目投资。资本市场过度逐利,推波助澜,地方政府过度招商,一哄而上,金融机构无序投放,遍地开花。

晋能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分析,现在光伏市场与行业的局面可以用这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一、产能的无序扩张,根源是来自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在很快、很短的一段时间里面,现在产能的增长是远远超过了目前市场需求的规模;二、新一轮的贸易冲突也是滚滚而来,例如最近美国也在宣布对东南亚产能的出口增税;三、电网消纳和土地制约也变成在电站开发上的明显因素。

教训七:过度“营销”,“噱头营销”,花式博眼球,费力未必有用,除了卖力叫卖的疲惫和觥筹交错的醉意,真的有多大收获呢?更有效和更专业的差异化营销在哪里?

黑鹰光伏发现,最近三年,光伏产业的整体营销与推广水平确实得到了不小的提高,一些企业也想互联网、汽车、医药等成熟产业取经,学到了不少东西,甚至一些企业挖来了这些行业的人来做市场推广和品牌。

这样做,有好,有不好。好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便于将其他行业的经验迅速复制挪移;不好,是其他产业的那一套完全照搬到光伏领域,会有“水土不服”,终究要看怎么平衡融合与应用。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2018年“531”之前,中国光伏产业大大小小展会不断。展会多,代表行业热闹有希望,但展会多,不代表很多企业的营销水平就高。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只是陈述我们这个产业过往存在的一种现象,以及大家的一些思考。

在大家的印象中,曾经很多光伏展会,人流攒动,震耳欲聋,声嘶力竭,论坛赶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是中国各行业展会的一个缩影。当人群散去,每个厂商参展人员除了卖力叫卖的疲惫和觥筹交错的醉意,真的有多大收获呢?

“新能荟”创始人、行业观察人士张丽广就曾撰文分析:对于大品牌来说,某个展会也是全国各地巡展计划表中的普通一站而已;对于小品牌或者说没有品牌的厂商来说:虽然人家唱主角,咱弄个标摊也来凑凑热闹,蹭蹭人气,祈求能通过现场叫卖把几千元的摊位费给收回来;而对于不大不小的品牌来说是最痛苦的:品牌力不大,展位不敢小,产品没特色,销量上不去,人前陪笑脸,人后愁莫展。

翻开一个某中产品牌厂商的宣传折页,恨不得自己所有的优点都写在脸上,密密麻麻、花里胡哨,看半天都没看出他有什么突出的优点。再看看其他中产的特装展位,也无非把产品挂出来、技术讲出来,香肩露出来,大长腿露出来,然后突然把音量放大,通过劲歌热舞来把人群吸过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人喜欢凑热闹,而中国男人喜欢看大长腿,所以我索性就投其所好吧。

然而,你随便抓一个男性观众来问:你是来济南光伏展看大长腿的吗?他肯定非常坚定的告诉你,俺是来寻找商机、寻找商业价值的!没错,他并没有违心地骗你,所有的光伏人都是来寻找价值的!而你给他低价、给他小诱饵、给他大长腿、给他纸醉金迷,这绝对不是一个有追求的光伏人来济南想要看的!

“所有的光伏产品都要尊重其本身的价值。回归价值,价值营销,才是光伏营销的根本出路。”“请每一位光伏厂商扪心自问,你的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教训八:部分企业家热衷玩弄资本,特别指望从资本获利,对技术创新,先进产能的布局、员工发展与呼吁等等方面却不上心!但光伏历史上,玩弄资本又被资本反噬的案例已经有很多了。

不少光伏企业家非常热衷玩资本,也非常喜欢包装炒作各种先进概念。而在干实事上,事情进展刚刚到第一步,企业家便对外宣称已经做到了第二步甚至第三部。等行业与媒体等着某企业吹的牛落地时,却发现不了了之,云里雾里。

与此同时,一些热衷玩弄资本的企业家,在企业稍有规模后,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先进产能的布局、员工发展与福利等等方面却不上心。

资本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资本与实业结合得好,往往能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但对于以扎实的制造和技术创新驱动的光伏产业而言,如果一家企业小有成就就开始放松实体,企业家或高层把大量精力放在玩资本,老想着靠资本“一夜冲天”,那这家企业可能就危险了。

讲个“极端例子”:2015年,李河君凭借引以为傲的汉能在股市的优异表现,以个人身价1655亿成为中国富豪之首。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河君的首富位置还没坐稳,就因为集团的经营模式不合规被调查,引得股市动荡,他20分钟亏了千亿,很快,首富风光不再。

从光伏产业发展历史回顾,类似企业的最终结局,往往并不乐观。黑鹰光伏曾大量询问过从某某某光伏企业离职的中高管,为什么离开那家企业?我们常常得到这样类似的回答:老板爱玩资本,不实在,对员工利益的关注度低。

教训九:很多光伏企业没有应对周期变化和“寒冬”的经验、准备和历练,只会过好日子,不会过难日子,潮水突然退去,立马成为“裸泳者”!

市场竞争太残酷,经营企业太辛苦。如何应对周期性,如何应对产业寒冬,是所有企业的必选题。

我们回顾光伏产业的20年,它的成长性、变化性,往往与周期性紧密相随:光伏产业除了要跟随行经济大环境有经济周期以外,还会有补贴退坡、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行业内独有的周期。具体体现为库存变化带来的库存周期,由产能变化带来的产能周期,由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周期。加之经济危机、国际贸易摩擦、政策剧变等叠加,行业周期往往又伴随产业洗牌。

一旦激烈洗牌,一些在“温水”中生活的舒舒服服的企业立马倒闭,产业一片惨状。在此过程中,有的企业加速崛起,也有企业陨落或式微。

不少光伏企业大佬都说过,不会刻意去成为“第一”。为什么?因为过往不少明星企业,崛起到陨落,常常就是几年的时间。现在再看再思考,如今大大小小的数万家光伏企业,是否都具备了抗周期、抗波动、抗击风吹雨打的成熟经验和能力?答案显然是否定。

特别是进入2024年后,随着产业洗牌的深入,产业与资本层面波动加剧,不少光伏上市企业ST、退市,老板套现离场,企业或创始人被列为失信执行人,或者被调查、罚款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

光伏这么多年的成败历史证明,企业为了消除危机感所做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被证明是必要的。伴随光伏产业的第四次洗牌,越来越多的风险和变数再叠加,更多危机何时“爆发”,无人确切能知。在瞬息万变的未来市场,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教训十:光伏供应链矛盾早已有之,何时能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

过去的三年余,光伏供应链的矛盾众所周知,其中的博弈和争斗可谓极为惨烈。三年多时间,供应链的“战争”贯穿始终,“定价权”的矛盾和争夺也贯穿始终,“扛不住”的企业已陷入困境。

究竟是谁的“错”?没有人能确切得出答案。

事实上,纵观中国光伏发展的20年,供应链的不同环节的不平衡、矛盾甚至“战争”,其实早已存在,只是2021—2024年表现得极为突出。

比如说,当年的“两头在外”之下,双反一来,全行业价格暴跌,这也是供应链不平衡的突出体现。可以说,即使即将进入平价时代的今天,光伏产业也始终还未形成优质的、高效协同的全供应链体系。

观察2020年至今的暴涨——暴跌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固有的、依靠发现产业链供需变化,从而按图索骥的投资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如今肩负着重大使命,又备受瞩目的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产业链协同。

问题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光伏何时才能构建良好的全供应链发展生态?何时能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

特别强调最后一点:产品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整县推进”与“乡村振兴”下,光伏走进“千家万户”,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产业更要保证安全与质量,保证终端用户及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能“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

双碳目标下,不管是地面电站还是分布式电站,都将进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光伏也将从此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造福千家万户。光伏与储能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成为必然,各方技术力量将协力推动光伏担纲起主力能源的历史使命,为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做出更大贡献。

然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在“整县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大背景下,光伏产业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解决。特别是分布式屋顶光伏的安全事、火灾事故严重威胁终端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严重影响光伏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和声誉,同时也严重影响整个光伏产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

保证质量,保障安全,这是一个产业的命脉和底线,也是光伏电站取得投资回报的根基所在。不管是地面、山地、屋顶等光伏电站场景,安全都是一票否决的原则问题。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这与国家层面“3060”的大方向不相符,与光伏快速发展的行业趋势不相符,与党中央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指示精神严重不符。

【特别声明】本文原载《黑鹰光伏》,作者黑鹰团队,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第三方若要转载此文章请事先联系沟通,未经授权的转载都视为侵权。起起伏伏,黄金走势能否持续上扬?

10年资深市场分析师为您深度解析黄金价格影响因素及后市走势

这场直播不容错过,点击下图提前预约!

期权工具助你跑赢市场,获取稳定利润!产期期权实战特训班第四期,7月上海等你,点击下图提前预约,专享福利!

超10年基本面量化实盘经验大咖手把手从零开始,教你搭建可实盘的量化交易策略人人都可以成为基本面量化投资者

外汇领域与财务领域专家亲自实战培训

7月25-26日杭州等你,点击下图提前预约,专享福利!

9大模块,共1647分钟的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成现已有来自500多家企业的学员加入~点击下图进入课程,专享福利!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