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扑克投资家

扑克投资家

(113709)个赞

(478)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这是一篇让你理解今天中美冲突体制性根由的文章

作者: 扑克投资家 | 07-07
期权工具助你跑赢市场,获取稳定利润!

产期期权实战特训班第四期,7月上海等你!

今天跟大家讲的故事,对许多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范内瓦·布什。但我觉得这人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理解他,才能理解今天中美冲突局面的体制性根由。废话不多说了,以下正文。

范内瓦·布什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通过对日宣战。至此,孤立主义的危机算解除了,但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依然愁云惨雾。原因,是当时老美虽然号称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实力并不强,所以就算宣布参战,恐怕也力所不逮。说起来,很多人不信。截至1939年,日本的军费高达19亿美元,而美国军费才9.8亿美元,不到对方一半。战争爆发前夕,空军和陆军方面,日本拥有压倒性优势,海军方面达到美国水平70%以上。相比德国,美国军事实力更是遥遥落后。1939年,纳粹闪击波兰,从坦克、大炮到飞机,乃至军事思想,无一不展现出其世界拳头老大的架势。而美国陆军因缺少步枪,训练时拿扫帚充数。1934年麦克阿瑟发现,他的部队只有12辆一战后制造的新式坦克,其他都是老古董,即使到了1939年,美国全年才造出6辆坦克。军用鱼雷常常哑火,加上缺乏潜艇踪迹探测仪器,成千上万为英国运送物资的水手葬身大海。这到底怎么回事?当时美国的确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世界第一经济体,其工业产量占世界份额38.7%,第二名德国占13.2%,日本排第六,仅占3.8%,所以两个主要敌国加起来不到它一半。但,这只是部分事实。因为美国的市场经济发达,截至1930年代末,1/3的科研人员受雇于13家大型私企,而私企热衷于追求短期利润,极少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所以截至1932年,美国才获得2个诺贝尔化学奖,而欧洲已获得15个,截至1936年,美国获得3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光小小的荷兰就有4个。所以此时的美国依然是1831年托克维尔笔下的样子:“纯粹实用的科学娴熟得令人钦佩,但抽象的理论知识却鲜有人关心。”换句话说,美国虚弱,不在其经济实力弱,而弱在体制BUG导致的军事力量与工业实力极不匹配。所以罗斯福头疼国内孤立主义,但更头疼美国的外强中干,可一般民众只知道美国经济实力“世界第一”,因此并不理解他心中“难以启齿的痛”。1939年4月,捷克沦陷后,罗斯福曾给希特勒写信,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列出一个包含31个国家的名单,希望他刀下留情,别再进一步侵略。纳粹盖世太保头头赫尔曼·戈林看到这封信后,笑得差点怀孕,嬉笑这位罹患小儿麻痹症的总统,不仅腿脚不便,脑子也患有“初期脑癫狂症”。希特勒则嘲弄道:“亲爱的罗斯福先生,我帮你问过这些国家了,他们都说没有受到德国威胁,他们对你信的唯一情绪是气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叫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的人,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走进了美国核心政治舞台。此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他并不赞成美国悍然参战,但他觉得美国迟早会卷入战争,做缩头乌龟没用,所以不如早做准备。他尤其反感披着和平主义外衣的懦夫,曾经怒斥道:“别用痴心妄想替代冷静的逻辑思考了,一遍一遍呼唤‘和平、和平’,难道真以为光靠喊口号,就能平息纳粹的野心和战争吗?”或许上帝真的宠幸老美吧。1939年1月,在罗斯福为美国体制BUG头疼之际,一个极其关键的职位,鬼使神差地落在了布什身上——卡内基研究院院长。说来也巧,前任院长梅里亚姆,尽管身体依然健壮,却突然决定退休。卡内基研究院,致力于资助各类科学、人文研究,是由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于1902建立的,在美国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影响力了得,其董事会成员均是当时最有话语权的政商大佬,包括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埃德加·胡佛、陆军上将潘兴、传奇飞行家林白,以及一个后来让布什名垂千古的关键人物——罗斯福的舅舅德拉诺。正是通过德拉诺的引荐,他得以面见罗斯福,并向他提出尽快组建“国防研究委员会”——一个集中和协调官民力量快速提升国防实力的组织。布什过去也跟政府机构合作过,比如,为埃德加·胡佛掌管的FBI制造过破解密码的机器,他本人也是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主席,但此类合作一直不太顺畅。原因,是科研资金往往掌握在“一知半解的军官手里”,更重要的,是美国人非常排斥这类官商“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体制,经常骂参与国防科研的科学家、私企是“死亡商人”,有个作家甚至说“一战就是这些瘪犊子公司撸武器订单而安排的小把戏”。1940年6月12日,面见罗斯福总统的时刻终于到来,布什既紧张又兴奋,备忘录上,他写满了各类建议,充分准备好了总统可能提出的拷问。但令他大感意外,当他提出设想后,罗斯福仿若鲍叔牙遇到了管仲,仅用了15分钟,就在他的备忘录上简单而有力地写下:“OK”。两天后,纳粹宣布占领法国,而罗斯福则宣布,任命布什为新成立的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当然当时没人料到,正是这短短的15分钟,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此改写了。

战争机器

国防研究委员会最初的办公室,设立在华盛顿P街1530号的卡内基研究院大楼里。办公室里的布什,通常身着深色西装,习惯坐转椅,把脚放桌子上,几乎一直叼着烟斗。有人进来,他一般不打招呼,先盯着人家看。有必要,他会把客人引入隔壁会议室,他坐到桌子最远端,客人坐下后能看见桌上的一块拉丁文标牌,上面写着一句脏话:“别让那个杂种吓倒了你。”1940年,布什年满50,高高瘦瘦,小眼镜后面是个面带微笑的老顽童形象,但他的身份、名声、成就和智慧,却足以让大部分访客腿抖。1890年3月11日,布什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埃弗雷特市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天分,他从塔夫茨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就职于大学、私企、基金会、国家公共部门的研究机构,关键还能创业,以及鼓捣各种惊世骇俗的发明。比如轮廓仪、模拟计算机、微缩胶片储存和检索系统,甚至电冰箱、电子管,尤其最后一项,催生出一家著名的军工企业——雷神公司。他因此被历史学家称为从富兰克林以降,到惠特尼、贝尔、爱迪生和莱特兄弟那一类最伟大的美国发明家。但这并非布什最伟大的成就,他人生真正开挂的高光时刻,主要还是因为他筹办和主管的国防研究委员会,因为这一举动彻底扭转了美国的国运,克服了美国体制的BUG。1940年8月,英国防空科学委员会主席蒂泽德,带着一个神秘的黑匣子来到美国,并与布什共进晚宴。黑匣子里装的是一件宝物,学名叫“空腔磁控管”,是个雷达发射器,体积小到可以放在手掌上,但威力却大得让包括布什在内的所有美国科学家惊掉了下巴,它能发射10厘米波长,其强度比美国最先进的真空管所能发射的强数千倍以上。可以说,正是这个小东西,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与纳粹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雷达是一种电磁波探索器,并不是什么新科技,19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并研究,其英文名为Radar,源自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意思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也就是利用无线电发现和测算目标空间位置。1935年,英国人沃特森•瓦特首次研制成功第一部探测飞机的雷达,截至1939年,雷达技术已经运用到多个领域了,尤其英国掌握了其中最先进的技术。早期军用雷达在美国,雷达研究,主要掌握在阿尔弗雷德·卢米斯手里。这哥们,哈佛法学院毕业,以前是华尔街的金融大亨,因预见1929年的股灾而发了大财,出身名门,父亲是著名的肺结核专家,从小就喜欢整各种小发明,在自己家里建了一个实验室。但老实说,他掌握的雷达技术,尽管在美国已经算最厉害的,但与英国相比,尚处于古朴阶段。不过他人脉非常广,其朋友圈包括193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劳伦斯,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卡尔·康普顿,当然还有布什。关键,他有花不完的钱。所以布什果断地邀请卢米斯担任国防研究委员会委员,负责微波相关研究。当蒂泽德将空腔磁控管带来美国时,卢米斯和布什都立刻认识到这项技术足以扭转战局,所以支持进一步的雷达军事技术开发。就这样,1940年10月中旬,一个由卢米斯牵头、布什代表的美国国防研究会出钱、麻省理工大学校长卡尔·康普顿出研究场所的著名实验室成立了,即辐射实验室(代号Rad)。实验室成立后,首批12名美国顶尖科研人员加入,其中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这儿工作节奏很快,典盛期曾雇佣4000多人,成果也是非常多的,截至1945年,盟军所使用的雷达系统,有一半来自这儿,其中包括火力网探测雷达、夜间战斗机空中拦截雷达、轰炸机专用雷达,以及全球第一个无线电导航系统,远程导航仪。那么,这个实验室具体是如何扭转战局的呢?我们看一组数据就明白了。1941年,盟军在大西洋损失了875艘舰船,平均每天将近3艘舰船被击沉。原因,是德国的U型潜艇神出鬼没,一般的探测仪器无法准确定位,在击沉盟军大量艘舰船时,仅付出了12艘的微小代价。这种糟糕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43年,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因此被牢牢封锁,直到这年4月,美国海军终于半推半就用上了辐射实验室研制的最新的反潜雷达,5个月内击沉了德军30艘U型潜艇,到初夏时节,整个大西洋实际已畅通无阻。另外一项发挥决定性功用的新技术,也是得益于雷达,即近炸引信,简单来说,就是在炸弹上安装雷达,提高炸弹的命中率。这对纳粹的空军形成了致命的打击,过去地面的炮弹,可能发射1000发才能击中一架飞机,现在只需要200-300枚甚至百发百中。到了1942年9月,美国每天可生产400个引信,这年11月,4500枚装备了近炸引信的弹药运往太平洋战场,给德军造成了近乎毁灭性打击。包括最令美军头疼的日军阿奇99俯冲轰炸机、日本神风特攻队、德国V-1导弹,均可以被这种先进的炸弹精准拦截。除了研制出最先进的武器外,布什领导的科研团队,带来的更大变化,是有效地弥补了美国体制性BUG,将原本低效、松散的民主政体,完全扭成了一股绳,这比先进武器的威力大多了,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二战前夕,德日步步紧逼,乃至日本人炸了珍珠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依然猖獗。拥有3000万电台听众的考富林神父,甚至鼓吹容忍德军对英苏的侵略。一个叫珍妮特·兰金女议员,在美国已经被日本杀死了数千人后,还是投票反对通过对日宣战,她说:“作为一个女人,我不能去参加战争,也反对把其他任何一个人送上战场,这不是必需的。我投票反对。”甚至,布什主导的实验室已经研究出的技术,一帮军队官僚还一度拒绝使用,是美军的死亡人数越来越多,以及当最先进的战争武器实验性地取得惊人成效后,才征服了他们,并将一盘散沙的美国力挽狂澜于即倒,也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对政商、官民合作体制的偏见,将混乱的社会力量转变为马力十足的战争生产机器。截至1943年,盟国航空器的产量已是轴心国4倍。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就像游戏中被唤醒的骑士,一共生产了30万架飞机,为日本5倍、德国2倍,同时生产了240万辆车辆,为德国6倍,日本的15倍。诺曼底登陆之际,美军已完全成了钢铁洪流,以绝对的碾压性优势,淹没了还依赖100万匹骡马运输武器的德军。这一切,如果没有范内瓦·布什在产学研、政民商之间的牵针引线、运筹帷幄,几乎不可想象。战争期间,布什带领着一个非常庞大的科研队伍,顶峰期人数达到3万人,其中包含6000名科学家,美国2/3的物理学家受雇于他掌握的项目,可以说史无前例、高度聚集。在他之前,美国政府用于科研的经费,为GDP的0.076%,而到了1944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0.5%——这还不包括原子弹项目支出,那个另算。他手段高明,决策果断。布什领导国防研究委员会,是不拿工资的——他所在的卡内基研究院、持有股份的公司,获得过委员会的军事订单,委员会里许多董事所在的机构,也都获得过委员会提供的合作资金,这让他一度担心被人指控“以公谋私”,所以曾向罗斯福要“免死金牌”,罗斯福也大方,特意写下手谕,说他的做法“并不触犯刑法”。但还是有人恨他。其中最恨他的,是军队里原有的研究室,因为当国防研究委员会成立后,他们的科研经费被占用殆尽。时任美国海军少将鲍恩酸溜溜地说,“如果有钱,海军研究实验室一样可以干”。他还大放厥词公然对抗罗斯福,宣称“根本没必要成立新的研究机构”。布什的脾气也很硬,但无意搅进争议,他一方面利用过去在产学研领域都待过的优势,不仅联络了全国所有他想合作的科学家,而且让不同研究领域配合、成果共享,还将私企、学校、基金会等都调动起来,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任何单一军种实验室都无法实现的资源整合能力。后来国防研究委员会改名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局”,获得的资金更多了。原来,罗斯福只能使用特殊总统资金加以支持,改名后等于有了正式编制,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国会,调用国防科研经费,总之是管够,要多少有多少。

原子弹

美国人第一次了解到德国两位科学家裂解了铀原子,是1939年初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学术会议上,会议是由卡内基研究院主办的。此时,正好是布什刚上任卡内基研究院院长之际。铀原子裂解,进而导致不可控制的爆炸,这就是原子弹的基本原理。这个信息首先把参加会议的美国物理学家们震撼到了,接着这年4月29日召开的美国物理学会,再次把这个发现透露给了媒体,当时的《纽约时报》以夸张的手法向公众普及这一科学发现:“科学家有可能用极少量的铀把一部分地球炸上天。”首先注意到这一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当时已经移民到美国的爱因斯坦,他通过一名中间人士,于1939年9月说服罗斯福成立了铀裂变爆炸研究委员会。罗斯福当然很尊重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但他对待这个委员会,并不怎么上心,任命当时快退休、对铀原子研究一无所知的国家标准局局长布里格斯担任主席,直到1940年春,才一共拨了6000美元科研经费。布什一开始也不太重视。他觉得铀原子裂解是一回事,但真要造出原子弹,那还有很长的时间,根本运用不到二战。所以1940年6月,他去见罗斯福,商量成立国防研究委员会时,两人都没提铀原子裂变的事,只在讨论具体细节时,无意中提到将铀委员会置于国防研究委员会的领导下。布什和罗斯福漫不经心的态度,一度让了解其中奥妙的科学家着急得如热锅蚂蚁。期间,发明高能粒子加速器而获得诺奖的欧内斯特·劳伦斯,公开批评布什短视,布什气得脸色青紫,发怒怼了回去:“我直截了当地说,主事的是我。我们有我们处理这件事的章程。你要么按章程来,要么作为局外人,站一边。”一直到1941年6月,他得知英国的科学家已经证实“链式反应”绝对可能,也就是说,制造出原子弹是完全可行的,布什才开始反思。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研发原子弹的,是有人告诉他,纳粹有可能率先研制出原子武器,他才猛然觉醒,吓出了一身冷汗,带着忏悔的心情说道:“一旦希特勒手中有了原子弹,他就会奴役整个世界。”很快,一个由布什发起,但几乎独立于国防研究委员会和脱离布什本人管理的组织成立了,由陆军上校格罗夫斯领导,以及他挑选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组织、管理,这就是历时三年多,秘密动员了约15万人、花了近20亿美元(换算成当前美元,相当于1680亿美元)的“曼哈顿计划”。奥本海默1945年6月15日,曼哈顿计划结出硕果,自此开启了人类的原子时代。但是,我们必须了解,曼哈顿计划的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发明了可一次性炸死10万人的原子弹,更在于它为美国创造出了一种与其他帝国竞争的科研模式。后来,这套模式,被复制到了与苏联的冷战,比如“星球大战计划”、“阿波罗计划”,还有1949年苏联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后发起的“氢弹研制计划”,并于1952年研制出比原子弹威力大1000倍的世界第一颗氢弹。我们回到1945年,这一年,除了日本广岛、长崎分别吃了一颗原子弹,然后宣告了二战结束外,其实对于布什个人而言,也是非常繁忙的一年。他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在这年的7月,发表了一份著名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紧接着他又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了颇具前瞻性的预言性文章《我们可能会思想》。先说《科学,无尽的前沿》,这算是布什对战争期间组建和领导“国防研究委员会”的总结性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想法。——这个观念,在布什提出之前,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理所当然,当时大部分美国人相信科研交给科学家个人、私企即可,但布什认为,企业、个人的科研天然具有实用性,而且速度慢,需要快、着急的庞大科研项目,以及基础性科研项目,必须由国家出资加以支持才行,而且政府只管出钱,管理应该交给科学家团队,科学家利用国家的钱科研所获得的专利,必须归属个人,科研人员非政府雇员,按合同,与政府合作。后来,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基本就是在布什的这份报告建议的基础上成立的。所以后世有言,“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那布什就是美国世纪的总工程师”。布什同年发表的《我们可能会思想》,也是一篇神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种叫“记忆扩展机”(Memex)的机器,说这款机器是个办公桌,有个屏幕、键盘和一些按钮与操作杆,印刷的和书写的材料、个人笔记,都能够存储在微缩胶片上,用一个高速“检索器”很快显示在屏幕上。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你没看错,这就是人类关于个人电脑最早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布什被人称为“现代个人计算机之父”。——这有点夸大其词,1940年,麻省数学家维纳提出研制二进制原理计算机时,向他要一点国防研究委员会的资助,被他拒绝了;1946年由埃克特领导的四人小组设计出的世界第一台由18000个真空管组成的计算机ENIAC,向他要资助,也被他拒绝了,后来美国陆军装备部资助了50万美元,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造成功了;再有,提出程序存储、CPU概念的冯·诺依曼,也曾被他拒绝。但无论如何,布什关于个人“记忆扩展机”的天才想象,的确启发了后来个人电脑乃至互联网的发明。比如发明鼠标的恩格巴特,就声称是看了布什的文章而获得灵感,还有提出“超文本”概念的泰德·奈尔逊,也说受到布什的启发。有了这样两篇神文,布什的声望,在1945年达到巅峰。实际上当时他也早已经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了。因为1944年,《时代》周刊将他送上了封面,详细报道了他的科研和成就,称他为“物理学将军”。布什本人,对于获得大众明星一般的名声兴趣不大,他曾经写信给朋友说:“仗打完后,我愿意成为一介平民。”但或许上天自有安排吧,在1945年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前两个月,一直对布什近乎100%支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突发脑溢血去世,这似乎也预示了布什人生巅峰过后慢慢谢幕的开始。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跟布什的关系一直处得不太好。布什,是个纯粹而理想主义浓厚的科研管理者,体制漏洞的“裱糊匠”,他人生最重大的成就,就是利用集权体制优势弥补了民主政体科研制度BUG,但与此同时,他也赞成战时集权科研,而非战时就该及时解除集权式科研模式,复归民主模式。所以原子弹研制成功并使用、让战争提早结束后,他就建议解散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前身即国防研究委员会),让各大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回到原来岗位,各找各妈。但问题就在于,任何组织一旦成型,就会有自主的生命力,而不可能轻易解散,所以他的提议,受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乃至敌意。甚至,昔日受他提拔恩惠的人,也觉得他有点疯了。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来自新总统杜鲁门。杜鲁门,个性强硬,且思想刻板顽固,对不服管教的科研人员没啥好脸色,而且非常不认同解散战时科研团队,比如原子弹科研团队——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已经不受奥本海默掌控,重新交给了军方,而军方也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后来才催生出了氢弹。关于原子弹,布什与杜鲁门还有一个分歧,是布什认为原子弹技术不太可能保密,最多三五年,苏联就可能会获得突破(预测基本准确,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所以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趁早与其共享技术,但共同订立相关协议,防止原子武器扩散到第三国,同时避免武器竞赛。但杜鲁门不同意,他认为苏联二十年之内不可能突破,所以坚决支持技术封锁。在防止原子武器扩散这点上,布什和奥本海默的观点类似,因此均被杜鲁门所不能容忍。后来美苏冷战加剧,美国掀起麦卡锡主义——这些狂热的意识形态妄想狂认为,正是由于国内部分“坏分子”刻意阻挠,导致美国氢弹研究延误了至少18个月。曾经公开反对继续搞原子武器研发的奥本海默受到牵连,被当局审查、质询,甚至失去工作——看过《奥本海默》电影的,对这一幕应该不陌生。当时诸多被请去做证的人员当中就有布什,听证会上,他为奥本海默辩护,愤怒地说道:“审判奥本海默是思想控制,美国民主已经坠入黑暗的深渊。”但这么几轮折腾下来,布什原本与美国政府保持的畅通关系,越来越“肠梗阻”了。他本人也愈发心灰意冷。尽管当时为了应对与苏联的冷战,美国政府一直沿用布什曾经创立的科研体制,但他本人其实越来越被排除在政治权力核心区。1954年夏,也就是他为奥本海默做证的几个月后,65岁的布什宣布,1955年底开始,正式辞任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院长职务,包括一切与政府相关的顾问、咨询和管理工作,退休回马萨诸塞州老家养老。这意味着,华盛顿属于布什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只是,布什本人并没有预料到,他创立的这套体制,能为美国克服体制BUG、赢得战争,也为美国种下了一颗至今还在撕咬着老美乃至全人类的体制毒瘤。

遗产

1944年春天,曼哈顿计划行至半途之际,布什确认了一条非常重大的消息:根据可靠的情报可以非常肯定地确定,德国从来没有建立制造原子弹的项目,包括海森堡在内的德国物理学家,并没有或至少没有能力研发原子弹。海森堡,是1933年诺奖得主,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铀原子分裂研究的领衔专家。我们前面说过,1939年,德国的物理学家曾经来过美国,参加由卡内基研究院主办的学术会议,并第一次把铀原子裂解的信息带到了美国,震惊了美国物理学界,其中领头的正是海森堡。当时有人劝海森堡别回德国,留在美国,他没听。所以后来美国人一直担心有了海森堡这样的专家相助,纳粹会比美国先一步研制出原子弹,也正是这个担忧,使得布什下定了决心,决定集中资源大力研究原子弹。但到了1944年春,布什已经完全可以确定,德国没有研发原子弹的计划,因为德国科学家虽然具备很高的技术能力,但除了少数实验性反应堆,其他就没什么了,更没有分离出主要的裂变物质铀235。——至于具体原因,包括当时和后世都有些猜测,有人认为是海森堡不认同希特勒纳粹政权,所以故意不研发,也有历史材料证实,是海森堡的认知错误,导致研发受阻。1941年,海森堡去哥本哈根探视了老友、另一位物理学大家玻尔。这次密谈后,玻尔被盟军偷运到了美国,后来人们一直试图搞清楚两人谈了什么(即著名的哥本哈根之谜),有个大概的猜测,是海森堡和玻尔当时都认为研制原子弹是没可能的,至少1945年之前不可能,而且研发和使用这种毁灭性武器还有个伦理和良知问题。那这就有个问题了,当1944年春布什确定德国没有可能研发原子弹后,他为什么没有叫停原子弹研制计划?要知道,他之所以大力推动该计划,核心原因就建立在德国可能会率先研发出原子弹的情报基础上。而今这个情报已经被证明是错误、夸大其词的。关于这个问题,后来的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布什当时并没有叫停曼哈顿计划的想法,实际上他也没有能力停止——任何类似军事科研计划一旦上马,都会产生自主的生命力,就算最初发起计划的人,也不可能说中止就中止。研发出原子弹后,作为项目的科学家主管的奥本海默,也有类似的感受,当时他出于良知和伦理的考虑,想要停下来,但军方、想要继续实现个人理想的科学家、总统乃至公众舆论,都没把他的意见放眼里,而是逐步将他边缘化。只是,布什或许没有料到,正是这样一个组织难题,让他创立的自诩成功克服了民主政体弱点的科研体制,会伴生出另外一个同样棘手的体制BUG。这个BUG是什么呢?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此已经有所察觉。他抱怨,美国已经出了一个军事-工业-学术三方的联合体,也就是后来我们经常说的军工复合体。但艾森豪威尔当时主要抱怨的点,在于美国大公司从原来偶然接到军方订单,到过分依赖军方订单,同时学术科研团队也时刻翘首期盼军方经费,而忽略了更大的市场机会。而且,因为三方形成了联合体——多是当时参与和主导“布什体制”的公司和学术团队,比如布什本人创立的雷神公司,以及他曾经待过的麻省理工,甚至后来发明晶体管的贝尔实验室,都获得过大量军方订单(我们前面说过,布什还为此担心有人说他以公谋私,因此让罗斯福给他开了一个“免死金牌”的手谕,以堵住批评者的嘴),就意味着,从军方获得订单和经费的,永远是那么几家大公司、大的科研机构。退休后的布什也为此担忧过,尤其到了1970年代,他发现德国和日本工业公司表现强劲,警告说美国大多数工业企业似乎又失去了活力,唯一发展的是那些有军事订单支持的少数几家大企业,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大企业很容易被外国科研间谍渗透。应该说,到1970年代,包括布什和艾森豪威尔,都意识到企业过分依赖军事订单的危害,但两人操心的点,好像都有点偏。因为,所谓军工复合体真正的体制性BUG,并非让少数企业独享了军事订单后丧失活力,而在于军工复合体一旦有了生命力,按下了开启按钮,它就会产生“活下去”的意志,所以就算没有军事订单,它也会主动找订单、创造订单——这意味着,军工复合体本身是渴望军事行动的、好战的。这点,早在1940年代开启的与苏联的冷战中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1949年苏联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国内的舆论,立马感觉如临大敌,于是原来原子弹研发团队的骨干爱德华·泰勒(美国氢弹之父)——由于过分执着于氢弹一度被奥本海默排斥,再次鼓吹美国所面临的“致命危险”,说服美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搞氢弹研究,而把一切所谓原子武器的伦理和良知问题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对那些有良知的科学家搞意识形态迫害,结果是,包括奥本海默和布什本人,都被自己创造的体制所反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如今回顾历史,可以说,苏美冷战的根由,有苏联方面的原因,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鼓噪,但同样与美国国内的军工复合体相关的体制BUG脱不了干系。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这颗卫星,直径仅有58厘米,重量为83千克,象征着人类的太空探索时代开启了。50年后,美联社记者采访了当年苏联太空项目的创始人鲍里斯·切尔托克和其他一些航天界元老。切尔托克是苏联空间项目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首席助手,所以非常清楚其中的内幕。他说,当年苏联发射这颗人造卫星,是沾了另外一个项目的光,即苏联当时正在研究的第一枚打击美国的氢弹导弹,即R-7型弹道导弹。当时这款导弹的推力和载荷不匹配,但发射一个更小更轻的卫星去太空倒是可以试试,这才有了苏联的这次人造卫星发射。而苏联之所以制造推力强大的导弹——推力超过当时美国所有导弹,核心动机是当时令双方恐惧的冷战氛围,以及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的威胁。但从这颗卫星本身的功用来说,它没有任何威胁,当时有人建议在卫星上安装科学仪器,被项目的负责人科罗廖夫拒绝了,他说“没时间了”,所以这颗卫星非常简陋,就带着两个雷达发射器和4根天线。尽管如此,这颗卫星还是把美国人吓得半死。《时代》《新闻周刊》等美国主流媒体,都把这颗人造卫星视为“自原子弹之后最重大的技术成就”,《新共和党人》更夸张,把它说成是“哥伦布发现美洲”,还说“这个宇宙飞船证明了苏联在重大技术方面取得了绝对的优势。”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更跑去电视台鼓吹,说这颗卫星相当于“美国输掉了比珍珠港还要重要的战争”。麻省新校长基利安则更加危言耸听地说:“这颗卫星是歇斯底里的,让整个自由世界为之担忧。”这种夸张的言论,与布什当年听闻希特勒要研发原子弹而发出的恐惧性言论如出一辙,更近一点的,是2003年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拿着一罐白色粉末,在联合国大会上,夸张地声称是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证据,从而为出兵伊拉克找正当理由。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以为,喜欢夸大其词,一惊一乍,是美国人的性格和文化习惯所致,但真相却可能要复杂得多。核心原因,实际就源自布什开启、筹建起来的军工复合体的生意需求——夸大乃至不惜造谣对手的威胁,实质是他们向美国政府要武器订单、科研经费的推销术。布什当年筹建战时科研体制,本意是为了克服和消除战争,但一旦相关组织建立起来,就有了自主的生命力,它们就会渴望战争和冲突,甚至渴望和制造敌人,否则它们找不到存在下去的理由。客观来说,布什筹建起来的这套体制,确实催生出了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先进武器,也推动了人类的太空探索的步伐,包括后来的登月计划,而且这些政府集中力量催生的科技产品,后来一一惠及普通百姓、商用化了,比如二战期间英国人发明的盘尼西林,以及现代电子计算机,还有微波电话、早期电视网路、核磁共振器,甚至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微波炉——源自布什创立的雷神公司的一项发明“磁控管”,都可追溯到战时科研,而后来出现的互联网,也是部分源自美国军方的阿帕网。当然更大的影响,是美国的这套科研体制,自此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从而让美国科研经费占GDP比例有了大幅度提升,20世纪60年代,达到GDP的2%。另外,由于重视科研,1940-1960年代,美国大学入学率增加了一倍多,而美国获得的诺贝尔奖也有了大幅度增长,整个1940年代,美国摘走了30个诺贝尔奖中的14个,此后数十年,美国诺奖获奖率就从未低于49%,1990年代更达到了惊人的72%,摘走了60个诺奖中的43个,而1930年代以前一共90个诺奖,美国只获得5个。但是没法否认,与这些愈发膨胀的科研数据相伴随的,是美国人一次次突破伦理界限,研发出更多更凶猛的化学的、原子的杀人武器,而养护的军队,以及为此支付的军费也愈发庞大,当然整个国家也越来越好战。——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凯利和斯图尔特·雷考克,共同写了一本书,叫《美国入侵:我们是如何入侵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的》。两人统计,联合国承认的国家一共193个,其中居然有84个国家被美国入侵或与美国打过仗。冷战结束后,全球依然遍布着800个美军军事基地,占全球各国海外军事基地总数的95%。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感叹,人类历史上还从未见过像美国这么好战的国家。实际上,自二战以来,美国人把任何与他有意识形态差异的国家视为敌人,也把所有挑战他经济地位的国家视为核心威胁,“和谐共处”这种词在美国政坛是不存在的,竞争乃至战争,不择手段、夸大其词地污蔑、造谣对手才是主流,早些年,是德国、苏联,再后来是日本,而今是中国。奇怪的是,如此好勇斗狠的美国,却总是以“人类灯塔”的面目自居,加上金融和科技实力的加持,更令多数批评者哑火,让普通人相信“他坚持的就是对的”。因此,几乎没有人去探寻美国好战好斗的体制性根源,仿佛美国体制完美无瑕。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40多场、230多次冲突,只有三场灰溜溜失败而归,这就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其中两场都跟某东方大国有关,而且三场全发生在东方大国的周边。1974年6与30日,布什因脑溢血和肺炎在马塞诸塞州的家中去世。大多数人,只看见他留给美国的遗产,是无尽的科学前沿,只有少数人意识到,他的这份遗产还有个附赠品,那就是无尽的好勇斗狠、无尽的军费、无尽的战争和敌对。【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左页看世界,作者左页看看书。扑克投资家(puoketrader)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第三方若要转载此文章请事先联系沟通,未经授权的转载都视为侵权。期权工具助你跑赢市场,获取稳定利润!产期期权实战特训班第四期,7月上海等你,点击下图提前预约,专享福利!

超10年基本面量化实盘经验大咖手把手从零开始,教你搭建可实盘的量化交易策略人人都可以成为基本面量化投资者

9大模块,共1647分钟的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成现已有来自200多家企业的学员加入~点击下图进入课程,专享福利!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