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扑克投资家

扑克投资家

(113711)个赞

(478)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为什么需要气象研究员?万字雄文说透,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国家、地缘、产业……

作者: 扑克投资家 | 06-28
期权工具助你跑赢市场,获取稳定利润!

产期期权实战特训班第四期,7月上海等你!

人毕竟是自然的一部分,国家毕竟是组织起来的人们创造的另类“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它就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成长,与中世纪自然农耕经济不同的是,近现代以来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又增加了包括工业“温室效应”持续增长的因素。农业时代的降温引起的只是歉收和战乱,工业时代的气温升降变化,却可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并对其中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IPCC的结论及其反论

1.1IPCC的预测19世纪80年代始,中国气温开始急骤上升。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简称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简称IPCC),其主要任务是为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咨询。根据IPCC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地球整体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的100年间上升了0.74°C,这一趋势大于IPCC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给出的0.6°C。从20世纪初开始到40年代,尤其其间的20~30年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到20世纪40年代气温上升的势头开始放缓,至70年代,“地球进入了20世纪相对寒冷的时期”,其间,“50年代到60年代为最低点”。70年代后,地球的平均气温再度回升,到80年代中期以后,温暖的趋势开始逐渐显著,其特点是与包括20世纪以来的此前相比,其上升速度“前所未有”。海平面的逐渐上升与气候变暖相一致。自1961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1.8毫米,而从1993年以来,平均速率为每年3.1毫米,热膨胀、冰川、冰帽和极地冰盖的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已观测到的积雪和海冰面积的减少也与气候变暖相一致。1978年以来的卫星资料显示,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已经以每10年2.7%的速率退缩,夏季的海冰退缩率较大,每10年为7.4%。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平均面积呈现退缩趋势。2013年9月27日,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决策者摘要》发布,拉开了第五次评估系列报告陆续发布的序幕。该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第十二次会议于2013年9月23~2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各国政府代表9月27日在斯德哥尔摩签署了IPCC第一工作组有关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报告的决策者摘要,随后报告全文于9月30日公布。2014年11月2日,IPCC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了第五次评估的《综合报告》。在第四次报告的基础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根据新的观测结果认为:1880年到2012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大约升高了0.85°C,这一趋势大于第四次报告给出的0.74°C。其间,陆地比海洋增温快,高纬度地区增温比中低纬度地区大,冬半年增温比夏半年明显,1983年—2012年是过去1400年来最热的30年。近20年来,格陵兰冰盖和南极的冰储量一直在减少。1992年到2001年间,格陵兰冰盖的冰储量减少约340亿吨,南极冰盖的冰储量每年减少约300亿吨,2002年以来,格陵兰和南极冰盖冰储量减少的速度明显加快,每年大约减少2150亿吨和1470亿吨。1971年到2009年间,山地冰川每年减少约2260亿吨。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每十年缩小3.5%~4.1%。夏季缩小最为明显。由于臭氧空洞、特殊的海陆分布以及巨大的冰储量等因素,南极海冰范围以每10年1.2%~1.8%的速度增加。20世纪中叶以来,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明显缩小。1967—2012年,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每10年缩小1.6%。全球海平面从1901年到2010年上升了019米。19世纪中叶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比过去2000年要高,而且还在不断加速。1901—201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为每年1.7毫米,到1993—2010年高达每年3.2毫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量的3/4是由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后造成的。第五次评估报告预测,与1986—2005年相比,2016—2035年,全球地表温度将上升0.3~48°C。未来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将超过1971~2010年间每年2.0毫米的速度,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26~0.28米。其中的30%~55%来源于海水受热后的体积膨胀,15%~35%来源于冰川融化。随着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北极海冰范围将继续缩小,北半球春季积雪也将减少,全球冰川体积将进一步缩小。到21世纪末,北极海冰范围全年都将缩小,9月份北极海冰将减少43%~94%,2月份将减少8%~34%;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将减少7%~25%,全球冰川体积将减少15%~85%。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日益加大。据监测记录显示,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北极大部地区气温均较往年高出3°C,地面温度也较往年高。北极气温增幅持续高出全球均温增幅。2015年9月11日,北极海冰面积缩减至441万平方公里,是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第四低值。历史第三低值出现在2011年,第二低值出现在2007年,历史最低值则出现在2012年。2015年的历史低值水平与2011年十分接近。事实上,在过去的9年间,北极的海冰覆盖面积是有卫星观测以来最低的9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极多年的海冰数量急剧下降。1985年,海冰总量中有20%均是多年冰,但2015年3月多年冰仅占总量的3%。现在北极海冰中一年冰达到70%,而20世纪80年代时期一年冰仅占35%左右。2016年3月21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5年气候状况声明,称2015年全球气温再次打破纪录,2015年是自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比1961年至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约076°C。其中,93%的热量被释放到海洋中,并已经传递到2000米深的海洋中,这也创下了一项新的纪录。增加的海洋热量对过去6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约为40%,预计还将对未来海平面上升产生同样的影响。北极海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2015年2月25日,北极日最大海冰面积成为有史以来最少,这一纪录在2016年又被刷新。(扑克投资家注:目前的最低记录是在2017年3月7日创造的)1.2与IPCC相反的预测当然,也有科学家对IPCC的报告提出质疑。中国学者崔伟宏、承继成与美国学者S.弗雷德·辛格(S. Fred Singer)、法国学者万森·库尔提欧(Vincent Courtillot)联合编著的《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一书批评“IPCC的气候模式中的一些参数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应用气候模式得到的模拟结果与实践观测数据存在重大差异,甚至互相矛盾”;IPCC提出的“20世纪全球变暖的结论不符合事实”,而“IPCC报告指出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而且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结论既不符合客观实际,又违背气候变化历史发展规律。”作者指出“根据欧洲、美国以及极地等最近15年实际观测温度的记录数据证明,全球温度并没有加速上升,而且可以确定气候变冷的趋势正在开始”。作者以反潮流的立场得出结论:在自然界,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地球这个复杂的系统自组织作用形成一种准稳定态的非平衡结构,地球系统在维持与改造这种非平衡结构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改变着全球的环境状态。但是,上述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其焦点并不在历史而在对未来预测及其原因的判断上。双方都承认20世纪下半叶世界气候持续增温的现象,比如后一种意见也认为“相比于1951—1980年的平均气温,1950年和1960年属于寒冷期;1970年至今属于温暖期,其中1990年是20世纪最暖的年代,20世纪期间最大升温幅度为027°C,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气温虽然依旧高于1951—1980年的平均气温,但气温已出现下降趋势”。“近60年来,年代际气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1990年,21世纪初气温虽然仍处于暖期,但已出现下降趋势。”二者不同的只是对20世纪末出现的升温原因的解释和对未来的预测。

气候变化对世界及北太平洋地缘政治的影响

笔者无意讨论未来几十年气温变化可能出现的走势——因为这已超出了本文主题,在此,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上述两种气候场景的出现,将会对世界及中国地缘政治及其安全的影响。比较而言,两种前景对世界地缘政治及其安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IPCC指出的气候持续升温的前景对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是结构性的,而后一种趋势并不影响地缘政治及其国际安全结构。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即IPCC描述的增温趋势及其影响。根据IPCC第五次报告,到21世纪末,全球冰川体积将进一步缩小,北极海冰范围全年都将缩小,9月份北极海冰范围将减少43%~94%,2月份将减少8%~34%;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减少7%~25%。这样的结果意味着到本世纪下半叶,北极航道将基本开通;而北极航道的开通将使世界地缘政治出现自苏伊士运河开通以来第二次大变动。北极除东北航道外,还有西北航道,统称为北极航道。从海上运输效率的角度看,北极航道较世界其他传统航线比如苏伊士运河航线可减少12~15天航程,所以航海界也把北极航道称为“黄金水道”。

2009年7月23日,两艘德国货轮从韩国东海岸的蔚山港出发一路向北,横穿北冰洋,最终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此次航行开创了商业船只利用北冰洋航线连接亚欧大陆的先例。据船主称,利用北冰洋航线比绕道苏伊士运河节省成本30万美元。2013年7月21日,《金融时报》报道,随着北冰洋冰盖融化加速、航船增多,北极航线有望成为亚欧贸易新的重要途径。据北海航线(沿俄罗斯北部通行)管理机构数据,截至7月19日,2013年已批准204艘船经该航线往返于亚欧大陆,较2012年的46艘和2年前的2艘迅速增加。从欧洲鹿特丹至日本神户或韩国釜山,经由北极航线仅需23天,比通过苏伊士运河缩短10天。若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出发,与苏伊士运河航线相比,距离缩短一倍之多,分别为18天和37天。航线距离大大缩短将为亚欧货物运输节省大量成本。韩国海事研究院预测,未来十年北极航线通行船舶将大大增加,有望成为经苏伊士运河为主的亚欧航线的重要商业替代路径,到2030年,北极航线货物占亚欧贸易的比重将达到1/4。如果IPCC的预测成为事实,那么,这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北美加利福尼亚的金矿发现曾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将再次动摇现有世界地缘政治的力学结构并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特点及建立在其上的国家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压力。因此,北极航道通航条件的改善引起北极国家的高度关注。2008年9月18日,俄罗斯总统批准俄联邦发布的《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原则》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第四章“俄罗斯联邦北极国家政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办法”,提出有必要“在北极的俄罗斯部分成立能在各种军事政治形势条件下确保军事安全的常规部队集群、其他部(分)队、军事组织和机构”。2010年10月4日,俄海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对俄媒体强调说:“俄罗斯将为捍卫北极而斗争,并且不会拱手相让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利益。”尽管已在北冰洋海底插过国旗,但在这位海军总司令看来,俄罗斯还应该用更明确的姿态和行动维护俄在北极地区的利益。俄罗斯筹建“北极部队”的决心和行动大大刺激了西方国家。加拿大、美国、挪威、丹麦等国纷纷发表声明,表示不会被俄罗斯的武力所吓倒,决不会放弃对北极有争议地区的权益。2009年1月12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George Walker Bush)签署一项有关“北极地区政策”的国家安全总统令(NSPD-66)和本土安全的总统令(HSPD-26),这是自1994年以来美国在北极地区第一个政策声明。美国北极考察委员会提交的《2005—2008年北极考察的目标和任务》报告称:“美国是一个北极国家,介入北极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机会,也是对该地区负有的责任。”2010年4月,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简称NOAA)根据总统令制定了有关北极的战略文件——《NOAA的北极共识和战略》。加拿大联邦北极委员会2005年和2006年制订了加拿大北极地区政策纲要,纲要中确定了四个主要方向:增进加拿大人的安全与繁荣,首先是所有北部居民和土著人的安全与繁荣;在北部地区全面保障加拿大的绝对主权;将北极地区确定为独特的“具有脉冲能量的地缘政治体”,使之与可控的全球体系一体化;在北部和北极地区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加强国家和公民的安全。2011年8月23日,加拿大总理哈珀(Stephen Harper)对北极地区进行为期5天的巡视并宣布了建设投资,哈珀强调说:北方战略中最优先考虑的是保卫北极主权,“正如我之前说过很多次,主权的第一要义就是使用它,否则就会失去它。”挪威于1996年率先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06年又向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递交了申请,要求在北极的第三区域_北冰洋、巴伦支海和挪威海地区扩大自己专属经济区的范围。2004年,丹麦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后根据该公约第76条的规定,丹麦随即向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递交申请,要求确定其对格陵兰群岛和法尼群岛200海里经济区之外的5个大陆架地区的管辖权。其中预计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上最多、在国际法领域争议最大的是罗蒙诺索夫海岭。与此同时,北极国家对北极的争夺日趋升温。2007年9月21日,俄国深海潜水艇在考察中争议性的在北冰洋海底插入国旗。俄官方9月20日宣称,最近的一次深海考察结果证实,“北冰洋海底属于俄罗斯”,北极的120万平方公里地区应属俄所有。2011年6月30日,俄罗斯总理普京(Vladimir Putin)在俄乌拉尔联邦区中心城市叶卡捷琳堡说,俄愿意同北极地区的所有邻国和外国伙伴进行对话,但同时将坚定而持续地捍卫本国的地缘政治利益。7月,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Anatoly Serdyukov)向外界透露了俄罗斯打算在北极地区派驻两个特种旅的计划,以维护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这是俄罗斯自2007年8月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插在北极点下4000多米处的海床上,明确提出对北极的领土要求后,再一次针对北极主权展开行动。2012年6月,俄罗斯政府已要求北极旅执行巡逻任务,该国空军正重启关闭的军事基地以提供支持。随着俄罗斯北部边境地区探明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不断增加,俄政府已命令一个北极特种旅编队巡逻这片广袤的地区,并随时准备处理任何需要使用武力解决的问题。俄表示将在研究方面投入巨资,以证明蕴藏丰富油气和矿产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其大陆架的一部分。2015年12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布尔加科夫7日表示,北极地区开发对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年底前在北极地区将有437处军事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据俄罗斯边防局西北局局长科夏琴科在圣彼得堡论坛上透露,俄计划投入大约20亿卢布(1美元约合69卢布)用于北极站的修复和建设。他说,目前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共建有21个北极站,多数地处俄罗斯西北联邦区。俄罗斯、挪威、美国、加拿大和丹麦在如何划分北极海床方面意见不一。与南方没有工业大国存在的澳大利亚的地缘政治条件不同,沿北极航线的均是欧美工业大国,因而北极气候变暖在使俄罗斯北方直通大洋的港口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必然引起俄罗斯与英美国家在北极航线控制权及沿线资源开采权上冲突的增多。2010年,俄罗斯《空天防御》杂志第3期发表《北极———俄美加三国未来战争的爆发地》文章,认为:“如果全球变暖将是不可逆转的现实,那北极地区的冰层覆盖面积将会大为减少。据美日两国的调查资料宣称,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速度越来越快,预计数十年后,通往北极地区的道路将变成坦途,北冰洋也将成为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北极划界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纠杂着各种矛盾,牵扯着多方利益,其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当和平手段无法取得预想效果时,战争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据此,我们不难想象,未来北极战争爆发的几率很高,而战争一旦爆发,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必将是战争的主角。”“三国争的不仅是极地的自然资源,还有北方航线的控制权。”气候变暖造成的北极解冻加速、北极航道通航时间日益延长将使俄罗斯整个北线破天荒地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这种压力一旦形成,将改变俄罗斯原有的三面防御而无“后顾之忧”的国防结构——这与曾为中国安全提供绝对保障的东海和南海在被拥有蒸汽动力和远航技术的西方人征服后所引起的中国安全“后院起火”的情形非常相似。鉴于俄罗斯人口增长速度过于缓慢以及北方边境过于漫长,这种新产生的安全压力对未来的俄罗斯来说将是难以承受的,但这同时又对中俄战略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若这样的历史条件出现,在境内没有独立出海口的蒙古国的经济重心及其他相关要素将不能不对中国做出更多的倾斜。北极航道通航时间日益延长也将极大地改变欧亚大陆及北极航道沿岸国家乃至印度洋、太平洋的物流版图。当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分担了南非好望角航道相当部分的功能并由此改变了随后的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它将世界地缘政治大国冲突密集区由南印度洋压缩至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未来北极航道通航时间的延长,将使苏伊士运河的地缘政治作用部分地转移至白令海峡,与此相应,世界大国的地缘政治冲突密集区也将由南至北地转移到北太平洋区域。届时,日本外交关注点将从南方的钓鱼岛移至北方四岛及东北太平洋区域,日俄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与俄罗斯的冲突将日益升级,日美在北太平洋上的利益摩擦面更加贴近,台湾地区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枢纽地位将让位于日本,琉球群岛的战略通道地位将让位于千岛群岛、小笠原诸岛、北马里亚纳群岛,东海的战略地位将为鄂霍次克海及日本以东的海域代替。最后,中日间的部分地缘政治矛盾,将逐渐让位于美、俄、日在西北太平洋特别是白令海的争夺。彼得一世(Peter Alekseyevich Romanovs)比较早的看到北极的战略意义,他在重病期间曾召见海军上将阿普拉辛说“最近我在考虑一件事,这件事在我心里已经惦记好多年了”;“我关心寻找一条经过北极海通往中国和印度的道路”;“谁晓得我们在寻找这样一条道路上或许会比荷兰人和英国人取得更大的成功,他们曾经沿着美洲海岸做了多次这样的尝试”。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也指出:日本的势力消除以后,北太平洋的西部将在苏联的控制之下,而东部则将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要是如大部分飞行家之所信的,未来的北冰洋反将成为主要的航空路线之一,那么,将来控制这些航空线的将是美国、加拿大、联合王国和苏联。

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3.1气温持续上升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俄国北线与日本东线在世界地缘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上升将使中国成为俄国和日本的战略后方。北极航道通航时间日益延长,将提高白令海峡的战略地位,这迫使日本、俄国和美国的外交更加聚焦于白令海峡为中心的白令海区,美国在不放弃南海线路的前提下,如果国力不再衰落,将需要腾出相当的精力从南海线路移至白令海线路。届时台湾地区在美国、日本等地缘战略中的地位将会下降,“台独”势力就成了他们食之无味、弃之无憾的废子,中国东部安全边界会进一步向东拓展,届时,台湾可能已经回归中国,如果没有,那么台海统一的条件将水到渠成,南海问题解决的条件将更加成熟,这是有利的方面。当然,气温持续上升对中国国家安全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保持同步。“近100年(1905—2001年)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C。近50年(1951—2004年),中国增暖尤其明显,全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3°C,增温速率为025°C/10年,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气温上升也导致中国海平面的抬升,“近30年来,中国沿海的海平面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在沿海各海区中,东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较高,达2.9毫米/年,渤海、黄海和南海分别为2.3毫米/年、2.6毫米/年、2.7毫米/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明显,上升速率和地面沉降情况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发表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报告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平均升高幅度均为80~130毫米/年。”52015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科技部正式发布《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显示:1909年以来,中国气候变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每百年升温0.9~1.5°C之间。我国沿海海平面1980—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冰川面积退缩约10.1%,冻土面积减少约18.6%。未来,中国区域气温将继续上升。到本世纪末,可能增温1.3~5.0°C。全国降水平均增幅为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华南降水变化不显著。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但海岸带海拔高度普遍较低,尤其是长江三角洲(28°30N~35°20N,118°00E~123°30E)、环渤海周边地区(36°30N~40°30N,116°00E~120°30E)和珠江三角洲(21°00N~24°20N,112°00E~116°00E)。学者推测:海平面上升100厘米,长江三角洲海拔2米以下的1500平方千米的低洼地将受到严重影响或淹没;海平面上升30厘米,渤海湾西岸可能的淹没面积将达10000平方千米,天津全市泛滥面积将占全市面积的44%,其中塘沽、汉沽被淹面积将达100%。

学者推测:205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受到的影响面积为98.30×103km2,约占大陆国土(以960万平方千米计)总面积的102%;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的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为104.94×103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9%。在相同的极端水位下,由于海平面的垂直运动,2080年,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比2050年多6.64×103km2,这部分面积相当于在没有叠加极端潮位下直接由相对海平面的上升而引起的淹没面积。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可能引起的淹没主要发生在沿海三角洲地区,其中渤海湾沿岸的可能影响范围最大。海平面上升至极端水位时,且不论对中国东部生态造成的破坏,仅就社会和政治而言,也是灾难性的。首先,它将对中国东部沿海经济“黄金地带”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再考虑到在这一地带分布着比较广泛的核电生产设施,那这种打击就不仅仅限制在经济层面,而是具有无法估量的生态和社会灾难后果。如果以日本“3·11”大地震为场景,那这只是未来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东部沿岸造成灾难的冰山一角,届时历史将再现《淮南子》中描述的“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场景:东海上升的高度、海水西侵淹没华北平原的广度和深度可能近似距今6000年前的水平。海平面的上升对中国国家安全,尤其是对国土安全和海洋权益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海平面上升将使其中相当多的岛屿遭遇“灭顶之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岛屿本身可以拥有面积从领海至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各类海域。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所属岛屿超过7300个,其岛屿海岸线超过14000千米。我国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海平面上升后由这些岛屿产生的专属经济区及连带主权利益将大为受损,与此相应,在相关海域的国际岛屿之争也日趋激烈。海平面的上升将造成我国东部特别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江苏浙北沿岸地带的陆地沿海线大面积西进,与此相应,中国东部海域则将大面积扩大。海水向中国中原腹地浸入至北京附近,以泰山为中心,山东有可能成为海水包围的“岛屿”。这将导致中国东部海域纵深加大,并对中国海防造成极为巨大的压力。届时,中国海上协调力量必须相应地加强和扩大,海军军种的比例必须大幅提升。此外,重新认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线”布局,大幅提升西北和西南的军工装备生产能力,在沿海为海水大幅深入后西北尤其是西南军事能力托底作用将尤显迫切。3.2另一种可能:气温持续变冷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但我们也不排除出现另一种非主流意见即前述中国学者崔伟宏、承继成与美国学者S.弗雷德·辛格、法国学者万森·库尔提欧等提出的另一种气候转寒的预测。这些学者认为:大约从2014年开始,深度寒冷的气候将会到来。他们预测,太阳能的强度在2042年(±11年)达到最低。这意味着寒冷的时期要到来了,这个时期大约是在2055—2060年(±11年),这个时候太阳能将大大减少,也就是所谓的深度的寒冷。按照他们的评价和分析,温度会下降大约1~15°C,这个是很小的值。如果是1°C,我们可能感觉不到;但是1~15°C,虽然在赤道地带感觉不到,但是随着纬度增加,这将是好几倍的增加。因此我们会经历难忍的严寒,就像我们过去在1645—1775年所看到的景象一样。学者们提出的1645—1775年,在中国,正是明朝刚被清王朝取代、在欧洲,则是“三十年战争”刚刚结束的时段。由于天气极端寒冷,中国农业尤其是中国北方游牧业陷入极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从关外向关内层层横压下来。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大军的北攻,关外有努尔哈赤势力的南压,这些导致1644年明王朝在南北双双夹击中覆灭。同期欧洲发生了近乎世界大战规模的“三十年战争”,战争以1648年双方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其后,欧洲被和约确立的“主权”原则撕成碎片:一个个至少名义上还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家”被赋予绝对主权意义,主权不容侵犯的绝对原则在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1683年到1700年之间的苏黎世的冬季平均气温,与20世纪前半期相比低1.5°C左右。”极寒天气的出现带给世界的后果几乎是毁灭性的。法兰西在1693年谷物生产量骤减,同年,北法兰西的死亡人数达到一成。尤其是在奥弗涅地区,饥荒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0%,整个法兰西的死亡人数达到200万人。芬兰在1697年由于饥荒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同期,中国则处于满清新政权大规模镇压各地反抗、恢复秩序阶段。史载当时北方,直隶是“极目荒凉”,“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在南方,扬州、嘉定、江阴、松江、漳州、广州、南昌等城市都受兵火洗劫,湖广地区也是“城无完堞,市遍蓬蒿”。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今后如果天气真的持续转寒,北极冰层将大面积恢复,北极航道也日益封闭,俄国也由此避免了四面受敌的国防困境;而日本及朝鲜半岛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此相应,中国帮助和支援北方牧区人民战胜严寒、稳定社会的工作压力将会加重。气候变冷将加重中国内部社会稳定治理的压力,这要求中国大幅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建设。中国是一个以小农业和农民为主体的国家,抗灾能力较差,为此用制度的方式抵御并战胜自然灾变是有效的方法。毛泽东曾用“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制度将农民组织起来并由此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避免了明末流民大规模出现从而造成政权颠覆的可能。“人定兮胜天。”如果极端寒冷的气候真的到来,我们当汲取明末的教训和新中国的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用社会主义制度将劳动者组织起来的新方式,为战胜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从制度和组织上做好准备。

结语:人定兮胜天

历史愈是久远,人类就愈接近自然,人类活动的轨迹就愈贴近自然变化的轨迹。1645年至1715年,全球气候进入一个新的“小冰期”(即“蒙德极小期”)。由于天气极端寒冷,中国农牧经济陷入极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从东北关外向关内层层横压下来: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大军的北攻,关外有努尔哈赤势力的南压。1644年,明王朝在南北夹击中覆灭,同期欧洲发生了近乎世界大战规模的“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战争以1648年参战双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其后,欧洲被“和约”确立的“主权”原则撕成碎片,这段历史迄今仍是欧洲如默克尔这样以欧洲统一为使命的政治家们的梦魇:一个个至少原来名义上还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家”被赋予绝对主权意义,主权不容侵犯的绝对原则使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这种自然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如此贴近的案例,只是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的一个瞬间。

如果经历了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或观看了日本东部沿海再现“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生命大规模毁灭场景的视频——这在人类大历史中只是很微不足道的瞬间片断,我们就不会低估自然变化对人类及国家发展的影响;就会知道,无论如何,我们也决不能“站在自然界以外”来研究中华民族及中国的历史。恩格斯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也并非只是被动地存在。“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我们在强调自然对人类社会的绝对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尽管只是相对存在——的反作用。“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欲与天公试比高”即与自然抗争的前提。毛泽东说:“天灾是一件坏事,但是它里头含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环境压力愈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愈能调动和激发出来。我们常说“人是自然的产物”,确切地说,人是自然压迫的产物。黑格尔说:“假如日耳曼森林那时还存在的话,法国大革命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同样的道理,如果远古气候常温不变,森林不减的话,我们人类可能就不会出现,更可能还是攀岩爬树摘采果子的猴子。但是,人定胜天是有条件的,只有组织起来的人群才能胜天。有组织的人群叫“人民”,没有组织的人群叫“流民”,日益增长的流民是瓦解中国历史王朝的主要力量。“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这是南宋诗人刘过在《龙州集·襄阳歌》一诗中发出的悲问:当年如果北宋人能够在靖康年间(1126——1127年)坚定和团结,后来哪会有胡人盘踞的半壁江山?在诗人心中,人心定胜天,人心不定则天胜,团结就是力量。“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与经历了苏联解体后的俄国人的感受相似,只有经历以“靖康之耻并由此南迁偏安的南宋人才能对天人关系发出如此深刻的反思。文明往往产生于大灾变之后。人类诞生迄今既经历了大冰期,也经历了大暖期及由此引发的海平面上升的“洪水期”。每次灾变过后,人类都产生出更加强大的抵御自然灾变的能力。距今九千多年前由大暖期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至距今六千多年前达到峰值。海水西浸逼迫东夷部落在蚩尤的率领下向西进犯并与炎黄部落开展了生死大战及随后大禹治水活动。蚩尤西犯失败后的归顺,促成了分别信奉龙和凤的中华先民的“龙凤呈祥”即大融合,而大禹治水催生了中国最初的国家体制和国家版图。治水是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事关生死存亡的首要任务,各部落为此赋予大禹治水以绝对集中的权力,这便造成了华夏各族的最初统一——而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王朝国家只不过是大禹夏王朝国家的深化和扩大。从舜时的部落联盟到夏国家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说:“中国统一,为河与外族进攻二事。分裂则二事皆不能办。”汉初天寒逼使北方匈奴南犯,中国两汉奋起反击,这使中国在随后的世纪里避免了罗马帝国之后欧洲政治版图出现的碎片化的趋势:三至五世纪,世界气候转冷,全球北方部落被迫向温暖的南方迁徙,这在中国——由于两汉的反击迫使匈奴西迁——仅造成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其间的五胡十六国的混乱,而在欧洲则导致罗马帝国的解体及随之而来的迄今仍令欧洲人痛苦不堪的欧洲版图碎片化恶果。故此,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在分析公元前58年至公元107年的历史事件后认为:“要了解总的欧亚大陆的历史,或者单纯地了解欧洲历史,就必须将中国历史推到幕前。”知耻而后勇。12世纪初宋人经历的“靖康之耻”在15世纪中叶转化为极大的勇气,“土木之变”后明朝守卫京师的军民挽狂澜于既倒,其坚定表现是对“人定兮胜天”的最好注脚: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南犯,明军仓促应战并大败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英宗被俘。也先以英宗为质要挟明军投降。时京师仅留老弱,人心惶惶,更有大臣欲仿效北宋提议南迁。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率军民同仇敌忾,固守北京,拼死抵抗,终于击退也先。由此明王朝避免了宋朝“靖康”之后苟且江南的厄运。“人定兮胜天”,此后相当的时期内,明朝以北出现了“半壁久无胡日月”的稳定形势。12世纪中叶以来气温持续上升,在暖期冲顶后即将回冷之际,生活在北方大漠之中的蒙古人扼住命运的咽喉,奋力崛起,通过战争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由此避免了在气温陡然下降时匈奴部落曾经历过的“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廷”的结局。大概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中华民族成长为世界少有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充满智慧的民族。黑格尔(G. W. F. Hegel)看到这一点,他说:“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那末,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1857年,英国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打败中国不久,恩格斯警告自恃船坚炮利的英国政府说:“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而战争是极其实际的——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人,因此毫无疑问,英国人定会发现中国人在军事上是自己的高才生。”时至20世纪70年代,与毛泽东握手言和却以极端反共起家的尼克松更是预言:“富有异国情调,神秘莫测,令人神往——中国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使西方人浮想联翩。但是,连150年前预言过美国和俄国将成为世界上互相竞争的两大强国的先知德·托克维尔(Alexisde Tocqueville),都不可能预见到,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能够决定世界力量对比,在21世纪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那个国家,将是中国。”天变不足畏。在远古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被打败并从森林落荒逃出的古猿,后来便发展为人类;而昔时胜利并占据森林的,则成了被人类追猎捕杀的猴子。参天大树往往成长于远离森林的旷野,伟大国家——比如早期英国、苏联、美国等——往往崛起于旧文明的边缘。历史表明,人类是自然压迫的结果。气候环境及其变化只是促进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推助器,而对气候变化的逆来顺受,只能是自取灭亡;而积极应对、奋而进取,就可争取到光明的前景。1935年10月,面对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犯,初至陕北的毛泽东作《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在这首词的上半阙中预见到中国即将崛起及其对旧世界将产生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似的冲击;在下半阙,毛泽东为崛起后的中国参与世界治理提出了以“环球同此凉热”为宗旨的反霸和不称霸相统一的中国方案。1957年1月,这首词公开发表时,毛泽东为词的上半阙批注说:“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煽灭了火,所以变白了。”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为词的下半阙批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经过严酷的自然淘汰后被推举到这个世界,落驻东亚大陆,从诞生那天起,中华民族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扮演着改天换地的伟大角色。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遵循人间正道,中华民族必将在未来的历史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只要团结,人是可以胜天的,在目前气候问题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的今天,本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12期,作者张文木。扑克投资家(puoketrader)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第三方若要转载此文章请事先联系沟通,未经授权的转载都视为侵权。期权工具助你跑赢市场,获取稳定利润!产期期权实战特训班第四期,7月上海等你,点击下图提前预约,专享福利!

我们致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数据管理专业人才

助力企业敏锐洞察数据要素市场先机

点击下图提前预约,专享福利!

资深专业人士深入研讨信用证结算问题

扫描下方二维码,6月28日下午在线观看!

这是一套从“基本面研究到交易”的体系课程!

2024年6月29-30日在上海举办,点击下图提前预约,专享福利!

7月,扑克财经诚邀大宗商品圈的朋友们再次聚首

一起碰出下半年有色投资最亮的花火!点击下图了解更多,提前预约,专享福利!

扑克财经联合社责中心开展金融慈善顾问系列培训

点击下图提前预约,专享福利!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