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评论

(509901)个赞

(3183)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都饱和了!别再信“高薪招聘网约车司机”鬼话 | 新京报快评

作者: 新京报评论 | 8天前 10:36
id="js_content" >

越是在网约车市场趋近饱和的情况下,求职者越不能轻信“高薪招聘”的忽悠。

▲资料图:重庆、深圳等多地已发布过网约车投资经营风险提示,称车辆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图/新华社

文 | 重舟

“本以为跑网约车能多赚点儿钱,没想到跑了近两个月,总共才赚了4000多元,而且还面临被起诉的风险。”说起最近应聘网约车司机的经历,小盛直言套路太多:刚开始公司说招聘网约车司机,按周发工资,然而他刚干就被压了两周的工资,后又让租车;提前退车,还被要求承担高额违约金。

据工人日报报道,小盛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检索发现,不少网友反映应聘网约车司机时遭遇陷阱,涉及“租车公司以高薪职位诱导求职者高价租车”“入职网约车公司被强制要求租车”“应聘网约车司机被贷款买车”等。

实际上,随着网约车行业的兴起,这类乱象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不仅媒体有曝光,多地监管部门也有提醒。比如,就在上个月,成都某网约车公司因涉嫌合同诈骗,存在55起司机报警事件,被警方设立警示牌,提醒司机注意合同风险。

这次媒体曝光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当事人被高薪招聘网约车司机所吸引,但最终却被忽悠与招聘公司签订了汽车租赁合同。结果不仅未能及时拿到“工资”,反而在想要退出时被要求支付高昂的“违约金”。很显然,小盛掉进的实际是一个事先被挖下的“坑”。

事后来看,这些所谓的高薪招聘本身,其实就非常“粗糙”。然而,在求职者面对的就业压力之下,这类暗含套路的高薪招聘“诱饵”,却有着非常强的“忽悠力”。

对此,一方面需要求职者多留个心眼。要知道,当前,全国网约车行业的从业者已不是一个小数字,部分地区的市场早已趋近饱和状态。

据第一财经报道,4月11日,深圳就发布了网约车行业运营动态与风险提示,并表示深圳网约车市场已趋于饱和;4月16日,重庆也发布了第一季度网约车投资经营风险提示,称车辆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而在去年,三亚、珠海、济南、遂宁等城市就已先后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的通告。

在此态势下,网约车行业显然很难拿到远超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高薪。而对于那些“高薪招聘网约车司机”的鬼话,求职者显然也要多长个心眼。在应聘相关工作之前,求职者不妨先做好行业背景调查,对地方政府发布的公开提示等信息也要多多关注,千万别上当。

另一方面,对于这种长期盘踞在网约车行业周边的套路化“生意”,监管部门和相关聚合网约车平台还是应该拿出更具针对性的规范举措,为网约车司机“扫雷”。有网友就建议,对相关行为设立“黑名单”制度,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防止更多人“入坑”。

实际上,往深层次追溯,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是市场上随意的租转牌照导致了今天司机面对的各种套路。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理,那么短期市场仍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司乘权益都难以保障。也因此,除了求职者个人应当小心之外,监管也要及时发力。

总之,越是在网约车市场趋近饱和、竞争相对激烈的情况下,求职者越不能轻信“高薪招聘”的忽悠。当然,行业的规范性、透明性也应该逐步提高。如此,方能让应聘网约车司机的求职者少遭遇一些套路和“雷区”。

撰稿 / 重舟(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推荐阅读:“感谢监控陪了孩子6年”,这话为何让人窒息?| 新京报快评卢德运动与欧洲杯:以精湛的脚法缅怀没落的手艺 | 新京报专栏中专生数学竞赛全球12名,让更多“偏才”脱颖而出 | 新京报快评这届G7为何开成了“史上最不受欢迎峰会”| 京酿馆景区取消实名预约,该全面推进了 | 新京报社论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