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年“去库存”重现,房价还会翻倍涨吗?
作者:
吴晓波频道
|
2024-05-05
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中国已从刚需时代进入到改善时代。新中产对未来的规划和信心,决定了房产的居住和投资价值。”——吴晓波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24楼市定调:去库存经常有人问:中国房地产发展二十多年,结果开发商负债了,地方负债了,居民负债了,钱都去哪里了? 答案既合理又令人唏嘘:钱都变成了钢筋水泥,沉淀在一栋栋商品房里。而它们构成了中国人的财富基石。
但是再坚硬的资产也要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否则就是走向泡沫的路上一去不返。如今房地产的最大危机,也是中国经济内部风险之一,唯“库存”二字。 就在五一放假前一天,中央政治局会议如期召开。关于房地产部分,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保交楼,中央开始了“问责制”。由于保交楼不产生经济效益和衍生利益,之前地方出现大量的“表演式复工”,推进缓慢。如今的政策带有强制性,根本上来说是解决信任问题,这是市场复苏的前提。 第二便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去库存。 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库存约7.5亿平方米,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2015年历史高位,其中住宅近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约24%。与此同时,去化周期却一直创新高,像东北和西南的一些城市甚至长达十几年。
不仅是新房供给,市面上还有大量二手房库存。杭州、上海、南京等地挂牌量都在20万套左右。 所以在这场重要的“定调”会议上,“去库存”成了202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头等大事。 这个词在房地产语境中并不让人感到陌生,它最早出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如今再次正式官宣,颇有当年轰轰烈烈的干仗之势。 当然,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清楚一个残酷的事实:2015年的“去库存”其实是通过楼市大幅度涨价而完成的,这背后既有一夜暴富的人间喜剧,也有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拆迁成了China的新解释,拆迁户成为巨大的食利阶层,有一个老梗说的是,在广州石牌村有一个只卖12元一份鸭仔饭的良心老板,自曝没什么钱,但有10栋房在收租,而不是10套,这让采访小哥的笑容瞬间凝固。 从本质而言,那一轮的货币化棚改是国家第一次将人口和产业增长缓慢的“下沉市场”纳入到房地产市场的全局中来,用巨量的资金刺激出原本毫无生气的购房和投资需求。 于是以2014年棚改为抓手,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顺势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正式官宣房地产的“去库存”任务。 配合新的杠杆工具、棚改政策和国家的摇旗呐喊,从2016年开始,经济和产业基础好、人口流入多的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率先上涨,厦门、苏州等地房价甚至翻了番。 按照经济规律,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还传导至三线以下的城市,全国迎来普涨行情,炒房客和普通人都抱着“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入局疯抢,由此诞生了新的国民信仰:房子永远是涨的。 2014年开启的那场去库存,于拆迁户而言,拿到了一辈子都赚不到钱和资产,改变了命运;于大城市的有房一族而言,资产翻倍;于房地产行业而言,诞生了诸多“中国首富”;于国家而言,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消耗掉库存,成功救市,保住了经济。在当时可谓四赢,至于之后上车接盘的人的命运,那都是后话了。
吴老师曾表示,“中国已从刚需时代进入到改善时代。新中产对未来的规划和信心,决定了房产的居住和投资价值”。 这群社会中坚力量绝不能在这轮危机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是真的缺少保值的好资产。因此这几天地方也密集出台了一些新政。比如一线城市的新房提高了套内面积(得房率甚至高于100%),豪宅开始放量出售,并遭到哄抢。丽水的碧湖镇还允许个人进行土拍,之后可以自己建别墅,也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些真正属于自己的、能极大提升幸福感和身份的东西,才配得上叫资产,否则只是一堆空荡且冰冷的钢筋水泥——这也符合未来的市场规律:好的资产会越来越保值,泡沫只会缩回到原本应有的价值。 而为了打配合,政治局会议通稿中甚至出现“催促”央行买国债、用利率等工具降低融资成本的内容。换言之,未来中国还会处在降息通道中。其中大概率包括改善房的贷款利率。
本篇作者 | 徐涛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正如吴老师在2023年建议的那样:
银行系统能降低改善房的房贷利率,使之与首套房相同或接近。根据与一些银行人士的接触,他们认同优质房产的价值和安全性,大多支持这一政策的执行。到那个时候,作为新中产或高净值人群的你,还会支持一下吗?

6月2日—6月7日,走进标杆工厂2024|海外场·日本站,全维度了解日本制造标杆企业,沉浸学习日式管理哲学。
点击下图▼立即了解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