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叶檀财经

叶檀财经

(257337)个赞

(1692)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2024 年最戏剧性的一幕:全国都摊牌了 北京上海还在忍

作者: 叶檀财经 | 01-22

文/青城桢楠

哈尔滨的泼天富贵谁不眼红?

最初各地比较含蓄,以蹭流量为主,惯常操作是和哈尔滨搞联名,你好我好大家好。

1月9日,形势大变。

从河南开始,各地文旅局彻底放下,拉开阵势,在网络上叫起阵来。

据《新京报》统计,河南文旅官方账号连续三天疯狂输出,1月9日发了24条内容,1月10日发了28条,1月11日发了35条。视频的内容,更是从文旅到软香鲜肉,能用的都用上了。

眼见黄河兄弟如此生猛,河北坐不住了,第一时间改头换面,以前叫河北旅游,更名后叫河北文旅。

更名之后,河北文旅好像脱胎换骨,一天更新75条,誓要成为文旅届的卷王,后来又放出话来:“山河四省互不内卷条约结束”。

山河四省,河边的两个已经卷出深度,山边的两家自然要卷出新高度。

有网友发现,山西文旅从1月12日开始熬夜发视频,凌晨到6点半左右,一共更新30条,平均一小时5条,最快一分钟两条。

网友留言,打算几点睡?山西文旅回复:今夜,任生命自由绽放。

山东文旅,独具匠心,不靠数量靠质量,一条“我姓东”,大力出奇迹,土里土气土上热搜,71万个点赞,堪称土出来的奇迹。

各省文旅部门的配乐,大多取自“我姓石”这首2023年年度神曲。

版权原因,原作者这些天,熬肝配合各地文旅部门,2天喊麦上百条!

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各地文旅纷纷吹起集结号,一浪还比一浪高。

这几年,活久见的事情层出不穷,以为什么都见过了,万万想不到,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了。

各省为了抢旅客,公开“叫板”到这个程度,闻所闻为,见所未见。

旅游业不是苍蝇腿 正在变成大象腿

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各地都在想办法,找方向。

房地产不灵了,制造业太卷了,还有啥好产业?

旅游业最容易被忽视,以前总觉得,这是苍蝇腿。但现在知道,苍蝇腿也是肉。

经济学里,经济放缓常出现两个效应,一个是口红效应,另一个就是迪士尼效应,旅游业就是迪士尼效应的显影。

旅游学刊曾发表过有一篇文章,叫危机事件与旅游业的恢复,里面详细分析了历次危机我国旅游行业表现。

2011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从9%降低到6%左右,期间还经历了13年、18年等经济增速放缓周期里的疲劳期。

经济下行周期里,旅游业每年仍以10%的水平增长,高出同期GDP3~5个百分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

除了经济上的贡献,就业上的价值也不容忽视。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在《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中分析:

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2023年,不好找工作是共识,解决就业问题是每一个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旅游业既能够带来经济价值,又能带来就业价值,这样的产业,自然能多拼就多拼,有多卷就多卷。

文旅行业版图扩张占比提升,随着各地对旅游产业的重视水涨船高。

2023年是疫情后元年,各界对经济复苏预期颇高,真正能兑现预期的产业不多,除了新能源,旅游业算一个。

央广网2023年12月14日的消息,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达到36.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114%。

2023年12月1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杨宏浩预计,202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将达到54.07亿次和5.2万亿元。

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三四线城市斜剌里杀出成为黑马,三四线城市有一抹诗和远方的印迹,迪士尼效应还叠加着口红效应。

携程发布的《中秋国庆旅游预测报告》称,从电视剧《狂飙》带火江门,到淄博烧烤、许昌胖东来,三四线城市吸引各地游客打卡,淄博、延边、防城港、酒泉、南阳、广元、承德、伊春、曲阜、乌兰察布等城市的双节假期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倍。

京东到家的数据显示,节前一周,京东到家平台上,山东淄博的“小时达”订单销售额环比增长了135%,吉林延边的销售额环比增长176%,山东日照的销售额环比增长153%,众多小城市不约而同,即时消费频次和需求双双提升。

凤凰旅游也提供了一些数字:

五一假期,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每日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黄金周期间,林芝、万宁、汕尾、临沧、伊春、曲阜、乌兰察布等城市成为黑马,住宿订单量成倍增长。

华住酒店身处旅游产业的前沿敏感地带,据华住季琦说,2023年,尽管一二线城市的租金占比更高,但三四线城市为酒店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利润空间。

消费低而利润大,原因只能是数量上升。

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除了北京、上海、江苏旅游消费人均在1200元以上,其他大多数地区都在1000元以下。

如果把旅游分级,相比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东北、山河四省们的旅游产业在一个层面上。看到隔壁省份锣鼓喧天,同样主打性价比的其他省份,自然要迎头赶上,声量不能输,价格不能输。

所以,越来越多的地方,给出减免门票的优惠政策,有些地方甚至降低机票价格来吸引游客,不断在性价比上做文章。

下沉市场,值得深挖。

别人家热火朝天 为什么京沪异常安静?

本届文旅擂台赛,北京,上海声量不足。

截止发文,北京仍然按部就班的发送内容,上海仅有一两条类似其他地方文旅账号的内容。

文旅对北京和上海不重要么?

显然不是。

疫情之前,2019年北京的旅游收入是6225亿,上海是5357亿,按城市排名,一个第一,一个第三。

就GDP占比来说,北京2019年的GDP是3.54万亿,旅游业占比为17.6%,上海2019年GDP为3.82,旅游业占比为14%。

北上两地的旅游业占比,尽管低于哈尔滨接近30%的水平,但远高于全国4%左右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中国旅游研究院给出的11.05%的旅游综合贡献。

京沪不和其他省份同步起舞,也许因为地位特殊,不该什么都和别人争,另一方面也有差异化竞争的成分在,咖啡大蒜,各有所爱,吸引的不是同一批客户。

毕竟,北上两地算是旅游界的高端消费。

但未来,北上可能也要卷入竞争。有个信号,不得不重视。

根据两地统计年鉴,从2017年开始,北京连续6年常驻人口下降,南边的上海,2022年常住人口下降13.54万,2023年估计还在流出。据百度出行、界面的统计,从年初到年尾,上海仍然处在人员流出的状况里。

2023年底,大概从11月开始,北京和上海进入打工人的回乡季节。这一个轮次的回乡季提前了好多,回乡的人数也多于往年,具体体现在租金的此消彼长上。

据诸葛找房的数据,2023年年底,一线城市租金下滑程度明显高于往年正常水平,同期三四线城市的租金,却挑头向上。

第一财经近期有篇文章,名为《一线城市房租下行,房东躺平收租的时代结束了》,专门写到上海的租赁市场。里面说,距离陆家嘴核心区仅约两公里的一套房子,以往很抢手,从不空房,月租能达到6500元,最近一个月降了500元还是无人问津。为了尽快租出去,房东已经把租金降到了5500元。

在静安,一个上海爷叔,手头有一套两室户的老房子,以前8500元一个月,上线后就能迅速租出去,去年年底租客未到合约期满就提前搬走,房子就开始空着,目前一个多月了,租金一降再降,目前6500元一个月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租客。

据中介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上海房东都感觉到房子不好租了。

无独有偶,北京类似。

据公众号壹地产调研,在三里屯,一位业主说,自家的两居室距离地铁只有百米,闲置了整整两个月,还是没有成交。

在上一个租户退租后,他们不得不对房子进行了翻新。但房租却比翻新前的价格,还便宜100块。他们说:从没想过三里屯这么好的地段会租不掉。

东直门外的万国城moma也是如此。

中介告诉壹地产,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每年的3月、7月是租房旺季,冬天是淡季。每年的这个时候,租金相比旺季,都会下降10%左右。但今年,万国城moma的数据是20%。也就是说,7、8月房子租金是1.4万左右,到现在只能租到1.2万了。即便如此,情况也没有改善。

租赁市场,最能及时反应人口短周期变化,人们进入一个城市,想要待下来,租房是最刚需的存在,尤其当下,人们的买房热情空前的低,租房意义则是空前的高。

租房市场与人口流向吻合,相比于过去孔雀东南飞式的人口流向,最近五年的人口流动更加均衡。

七普期间,人口增长格局较六普更加均衡。

人们没有更强烈的意愿流到大城市,这背后势必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

从抢人的角度看,如果长期“住客”留不住,那过客就得想办法留一留。

短视频时代 城市是平的 经济地理约束不再

如果我们的思考再深刻一点,一线和三四线城市在租金层面的反差,意味着更多变化。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被卷进短视频、直播之中,无论喜欢与否,都无法避免。

一线城市那些受过高等教育高的群体,对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相对抵触,中小城市人们的心理包袱轻,敢于在网络上呈现自己,玩梗层出不穷。

这次从各地文旅部门的比较来看,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各中小城市的文旅局长已经玩出花来。

流量语境下的天平正在发生变化,这进一步导致财富出现了潜移默化的再分配。

有个网红叫袁婆婆,人在宜宾,70多岁,很是火爆,是当地的知名人物。

3年前,人们就记住了她,她在镜头前敢于表现,自带喜感,尽管有时候不太雅,但笑料十足。

这次再度火起来,是因为人们惊讶的发现,她一个人带动全村致富,她的家人每个人都开上了豪车。

袁婆婆的背后有个外孙制作团队,剧本剪辑制作都是外孙黄伟和小伙伴完成。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一部手机,一个人,就能带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落,完成一次跨越。

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对比,能够从整体上印证这些趋势。

根据国统局的数据,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增速差别。

收入上的差别,也反应在消费层面。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名义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名义增长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7%。

2023年,农村居民支出增长9.3%,增速同样高于城镇居民的8.6%。

网红经济崛起,打破了地理经济的限制,是一个很显眼的产业变化。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要到远方看一看。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大数据监测显示,2024年元旦期间,农村地区居民出游率达4.2%,贡献的游客人数占同期全国国内游客人数的20.0%,创有元旦假期监测记录以来的新高。

更愿意花钱,更愿意出行,也更注重性价比,这是低级别地区的真实状态,所以,旅游业主打的就是性价比。

2023年开始,由于视频化时代,旅游业是平的。

2023年,小红书、视频号,抖音,有多少人是看了别人展示的图片、视频、攻略去到一个能放空的小地方?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诚如前文提到,2023年如此多爆红的小地方,就是这么来的。

2024年,冰雪经济的火爆,哈尔滨们的蹿红,又一次让我们见识到网络的力量。

借助于红人们的传播,旅游成为新的载体,谁说视频和直播的终点只能是带货?旅游业的火爆,证明实体消费可以和网络共繁荣。

各地文旅部门的锣鼓喧天,某种意义上,也是官方的一种态度。声望、就业、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

戴锦华曾经发表过一个演讲,名为“寻找另类世界——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里面有一句话:

我们不能单纯地寻宝,我们必须创造我们的炼金术。去从传统中国文化、从广大的乡村当中去发掘、再生、再造我们的资源。我们瞩目于传统中国文化,瞩目于乡村,瞩目于乡村社会,瞩目于农业文明,是在于我们要寻找到一个立足点、一个起点。

我们站在一个新起点,而我们当局者迷,身处时代之中而不自知。

另类新世界,新的炼金术,也许已经来了,通过网络,通过旅游,通过人口流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END --

长期征集

世事难料,人生几度秋凉,无常人生,值得更多温暖。从今天起,叶檀老师决心做一件身体允许且力所能及的温暖之事——定期回复读者来信。生活、家庭、工作、事业、疾病、痛苦……任何想要倾诉的话,都可以发送到我们的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或者在公众号长留言,更多归属可在公众号菜单栏寻找。温暖一个是一个,一起好好的活着。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作者:青城桢楠 编辑:王小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13818756019(商务微信)

喜欢请您点个赞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