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中国货币市场

中国货币市场

(123317)个赞

(754)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运营操作风险相关问题研究——以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为视角

作者: 中国货币市场 | 2023-08-10

内容提要

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风险管理已被商业银行提升至重要战略地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难度高且周期长的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其中运营操作风险尤其突出。文章聚焦金融市场业务运营操作风险,在归纳运营操作风险特征及风险来源的基础上,从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视角分析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多项改进建议。

一、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性作用尤为重要。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按照风险距离由近及远对风险管理责任进行划分,各级岗位人员在组织管理中认真履行份内风控职责,以此促进实现银行整体发展目标。

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是国内商业银行积极探索服务新金融发展大局的内在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在政策制定、系统构建等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但在业务层面研究部署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还有待加强。国内学者对银行操作风险具体实践层面的深度研究主要聚焦商业银行网点柜面业务领域,研究视角略显单一,覆盖业务范围有待拓展。

作为商业银行核心业务板块,金融市场业务产品众多、逻辑复杂,具有较高操作风险,在业务快速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管控难度日渐攀升。

金融市场交易跨期特征明显,相对于交易达成阶段,交易后运营阶段的操作风险更为显著。随着国内外监管趋严,金融市场业务运营(以下简称“交易运营”)操作风险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如何创造性地将操作风险管理主动融入业务运营全过程,从而有效发挥第一道防线的风险防控作用,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努力。本文聚焦交易运营操作风险,首先识别了风险特征及风险来源,其次分析运营操作风险第一道防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改进建议。

二、交易运营操作风险特点

金融市场业务是指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在交易账户下以营利为目的或为对冲交易账户风险而开展的各类自营、做市和代客业务,以及在银行账户下为资产负债管理进行的各类投融资和套期业务。金融市场交易具有产品类型多、业务环节长等特点,上游交易复杂性决定了下游运营难度底板。交易运营承接了金融市场业务的全部交易后处理流程,范围涵盖交易确认、清结算、会计核算以及与此相关的账户管理、数据报送、参数管理等。交易运营操作风险除了诱因复杂多样且难以预测,还具备以下特点:

(一)产品各异性

金融市场业务包含现货交易和衍生交易。不同产品在交易标的、交易方式、产品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丰富的交易内涵决定了运营操作风险的产品各异性。债券投资业务在内部收益率计算、摊余成本计量等方面技术难度较大,业务核算风险明显偏高;货币市场业务通常交易金额巨大,运营风险主要集中于交割结算环节;衍生业务现金流排布相对灵活,资金清算风险突出。

(二)风险曲线“U型”特性

金融市场业务创新速度快。在新业务开展初期,业务理解粗浅、操作流程不完善导致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偏高。随着时间推移,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业务人员能力提升,运营进入低风险平稳期。后期,市场萌发产品创新,原有流程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操作风险再次上升。交易运营风险曲线呈明显“U”字型特征(如图1)。

图1  交易运营操作风险曲线

(三)损失吸收方式单一

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市场业务时面临多重风险,有些风险损失可通过多种渠道吸收。价格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衍生对冲等方式覆盖,流动性风险可通过提高收益率获得补偿,对手违约风险可通过收取保证金、计提拨备等手段吸收损失。但运营操作风险多数情况下只能事后全额通过资本覆盖,损失吸收方式相对单一。

三、交易运营操作风险主要来源

(一)内生型

内生型来源是指风险来源于交易运营的自身过程,主要涉及人员、流程、系统等方面。内生型风险是各类运营业务的固有风险。运营人员操作失误、运营制度不健全、运营系统低效都可能引发风险事件。

(二)外溢型

外溢型来源是指风险来源于上游交易环节风险管理漏洞导致的操作风险转嫁。外溢型风险来源相对隐蔽,在业务流程电子化程度高的生产环境中愈发凸显。

外溢型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游交易环节操作风险管理的负外部性。资金交易与交易后运营在岗位职责、业务归属部门等方面相互独立,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将视角局限于本部门业务范畴。交易部门更加关注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交易操作风险范畴以外的风险操作,交易部门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风险会向外传递。运营系统通常与交易系统串联部署以实现业务直通式处理,运营系统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交易系统要素接入,在系统部署及业务流程方面,运营环节都带有明显“被动”色彩,当前台交易不当操作产生风险外溢时,后台只能被动承接被转嫁的操作风险。

外溢型风险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前后台信息不对称。由于存在知识壁垒,交易人员有时无法准确预判其行为将对后续运营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影响范围和程度,当交易人员进行某类风险操作时可能无意间将风险转嫁至运营环节。

(三)转化型

风险不会消失,但可通过风险转换技术改变其存在形式。转化型来源是指运营操作风险来源于其他风险类型的转换。转化型运营操作风险在衍生交易运营中尤其突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双边清算衍生品信用风险控制要求,其中包括保证金制度及合约压缩技术。保证金是一种典型的将信用风险转换为操作风险的风险转换技术。通过收取保证金,一方信用风险敞口被有效覆盖,但随之带来保证金运营管理压力增加。保证金业务流程长且内在逻辑相对复杂,容易引发错向交纳保证金、超额支付保证金、交割失败等操作风险事件。

合约压缩是用经济效益等价但体量较小的交易组合替代原有大体量交易组合,以减少信用风险敞口,主要手段是交易反平和提前终止。这两种技术都可能引发运营操作风险。反平操作下,如果双方对交易目的判定不一致,一方记为反平、另一方记为反向开仓,将增加后续交割确认难度。提前终止操作则可能引发一些法律、税务、会计等方面的风险事件,在跨境衍生交易中尤为突出。

四、交易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主动性有待提高

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的主动性普遍不足。有调查显示,64%的金融机构改进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监管等外部推动,仅有4%的金融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交易运营单位是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目前运营人员的风险管理实践多为执行监管合规操作或在风险内控部门监督组织下配合完成专项检查,主动发起并完善全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风险管理工具相对单一

在金融市场业务运营实践中,风险管理工具多在“事后”使用,且以操作风险事件管理为主。金融市场业务的跨期特性决定了其运营风险存续周期长,单靠“事后”管理手段并不能满足运营操作风险的“全流程”管理需求。同时,仅依靠单一的风险管理手段难以达到全产品类型、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控制要求,运营单位在探索和创新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方面有待提升。

(三)风险事件归因存在表面化现象

交易运营单位在分析解决风险事件过程中,有时存在归因“表面化”现象。某个风险事件可能表现为系统处理异常,在没有全面深入理解系统架构及运行方式的情况下,若笼统归咎于系统原因就浅尝辄止,则难以系统性地解决根本问题。

五、第一道防线问题原因分析

(一)思维转换尚需时日

交易运营的一线业务人员是风险的直接承担者。运营工作的操作性强,“执行者”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务人员的视野。随着“三道防线”理论的提出,风险管理职能逐渐前移,部分运营人员尚需更多时间完成“操作者”向“风控者”的思维转换。

(二)风险管理认识有待提高

理论界对操作风险的研究远不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深入,监管机构制定的以收入为基础核定操作风险资本占用的标准也广受质疑,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操作风险的规律性认识存在整体性不足。

与银行其他操作风险相比,交易运营操作风险有其自身特征,外溢型、转化型来源的风险新形式为运营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带来新挑战,亟需运营人员主动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风险认识。

(三)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外部监管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相对系统化,而操作风险管理则需要依靠更多“内部智慧”。操作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程度不亚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但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成熟度普遍低于其他两大类风险。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目前在损失数据收集、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归因分析等方面的效率还有待提高,这些因素最终都会投射到交易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上。

六、第一道防线改进建议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推动意识转换

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统领,深刻影响各层面风险管理活动。运营团队应努力营造“人人都是唯一一道防线、人人都是最后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氛围,激发运营人员风险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加速从“重操作”向“操作、风控并重”的思维转换。

(二)健全风险管理细则,丰富风险管理工具

交易运营单位应在全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框架下,结合金融市场各类型业务风险防控重点,制定差别化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细则,使第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活动有据可依。

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还应主动探索运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通过主动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工具,帮助运营单位识别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因素,以工具为抓手提高主动风险管理能力。

(三)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运营单位应关注外溢型、转化型来源等新领域,注重与相关部门建立的风险联防联控机制。针对外溢型风险,可建立与交易部门、风控部门的跨部门会议沟通机制,通过加强上游部门风控措施减少操作风险溢出。针对转化型风险,应积极与风控部门沟通,参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整体评估工作,提供风险转化临界点业务参数的设置意见及转化后的操作风险评估意见,供全面风险管理牵头部门权衡整体风险。

(四)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加强风险管理知识储备

运营单位应加强业务人员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提升业务人员对运营活动中操作风险的识别、监控以及风险事件分析能力。在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做好全行操作风险管理偏好的内部传导,使业务人员熟悉行内操作风险治理架构、政策制度等内容,提升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同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观点。

END

作者:靳鸥,中国建设银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

原文《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运营操作风险相关问题研究——以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为视角》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23.08总第262期。

更多阅读

◆2023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回顾与展望

◆2023年上半年利率互换市场回顾与展望

扫码关注我们

扫码“中国货币市场”小程序

开启线上阅读/订阅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