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米筐投资

米筐投资

(145566)个赞

(965)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当年美国封杀日本芯片?一派胡言就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米筐投资 | 2023-06-25

最近日本股市连续创新高,似乎又重新迎来了大家的关注。不是失去了三十年么?不是广场协议后被美国收割得一蹶不振么?不是芯片产业被美国封杀得一败涂地么?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实常常和你听到的故事逻辑不太一样?其实只要你稍微有心调查一下或者研究一下史料,就会发现上面三个问题——其实全都不存在。

1

关于80年代美国和日本之间的那场“芯片战争”,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30多年前的那场在日美之间爆发的芯片战争,让日本人输得干干净净; 本来日本的芯片产业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份额,但美国绝不会让其它国家超过它,所以发起了对日本的全面封锁;  这场战争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国际政治经济学,什么叫修昔底德陷阱,什么叫“美国决不允许别人挑战它的高科技”…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吃瓜群众或叹息、或称赞,情绪拉满。但史实呢,却没几个去深究,因为事实总是不如故事那样动人心弦。今天我们就来还原一个真相——它远不是网络上渲染的那个样子。很多人故意截取片断、忽略前因后果,是不对的。先概括我们的结论:1、日本芯片产业在90年代后的衰落,是和整个国家达到泡沫顶峰之后的回落是一致的,属于经济周期的一个组成部分;2、日本芯片押错了赛道:它几乎all in存储芯片(DRAM),而不是逻辑计算芯片;DRAM的门槛不高,后来被韩国和台湾地区抢走了人才和订单;而个人电脑的兴起使逻辑计算芯片大发展,日本就没能吃到这个红利;3、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签订的半导体协定,主要内容是让日本开放市场。这本质上是逐渐收回之前对日本的“最惠国待遇”,仅仅算是向贸易平等化靠近,根本算不上什么“极力打压”。        

2

要知道,二战后美国为了扶助日本快速崛起,给予了各种政策(如道奇计划)和技术输出。贸易方面更是敞开大门接收日本产品,而且还让欧洲也接纳,很多产品都是极低关税。直到1971年之前都把日元汇率维持在极低的位置——360:1,以利于日本出口。技术方面,当时美国对于技术向日本输出是没什么防备的,60年代日本不光去美国公司学习参观,甚至美国还主动把一些关键技术专利和生产工艺输出给日本。后来日本山寨IBM的机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几十年高速发展,到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主导了全球市场,占到了世界半导体产量的一半以上。其实不只是半导体,包括汽车和家电等等都是爆发式增长,比如1973年日本还只有74万辆乘用车出口到美国,到1980年就达到190万辆(市占率21.3%),而美国自己的汽车业却开始严重衰退,行业盈利在1980年都变成负值了,几十万工人被解雇。所以日本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根据IMF统计,1970至1985年日本顺差从1.7亿美元大幅升至467亿美元。但是日本政府却一直在实行半封闭的保护性政策,对外国进口产品收很高的税,甚至硬性规定某些产品或资金不允许进入日本,比如1957~1971年的《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就是限制外资进入的。此外还大搞产业补贴,比如半导体产业的VLSI项目,日本政府就补贴了320亿日元——1976~1980年,日本通产省所属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和另外5家计算机/半导体头部企业富士通、NEC、日立、东芝和三菱电机组成“共同研究所”,建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政府和成员企业共同为“组合”出资并提供免税、低息贷款。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队”,以前各个厂商都是互相竞争的,各家对自己的核心技术也是要严格保密。但在日本通产省的组织下,它们变成了一个联合组织,形成了类似卡特尔的集团。

3

这种情况下,美国很多企业就不乐意了。简单说就是:以前我一直向你开放市场,现在你发展强大了,也应该向我开放了吧?以英特尔为首的企业向美国政府游说,说过度依赖日本半导体可能会威胁国家安全(1985年)。1987年,国会议员怒砸东芝收音机,成了一个名场面。1982年美国商务部表示要调查日本芯片廉价倾销;1985年对日本提起301诉讼,同年签订广场协议;1986年签订《日美半导体保证协定》:日本需要扩大海外半导体企业进入日本的机会、要防范倾销行为;1991年达成《第二次半导体协议》要提升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份额从10%提到到20%。可以看到,所谓的芯片打压,实际上是从“照顾性贸易”向“平等性贸易”的转变。这也能叫“极力打压”、“技术封锁”?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其实直到《第二次半导体协议》有效期的最后一年(1996),有没有达到20%份额双方还有很大争议,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日本说达到了,美国说没达到。但此时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Macintosh和windows1.0为代表的图形操作系统横空出世,电脑开始走向千家万户,逻辑计算芯片需求量大增,于是美国又重新占了优势。对于是否达到20%,也就不较真了。真正使日本芯片业陷于被动的,其实就是个人电脑的兴起改变了大趋势。        

4

由于日本半导体过于集中在DRAM上,甚至某种程度上说,DRAM成了日本的特产。80年代之前,主流的电脑都是那种使用周期长、技术迭代慢的大型商业机,对DRAM的要求主要是运行稳定性、使用寿命长,这两点非常适合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可是DRAM这玩意并没有很高的门槛,技术难度不算顶尖,所以当个人电脑大量兴起、对稳定性和寿命的要求降低之后,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它们通过技术+人才引进的模式(尤其是韩国企业从日本挖走了大量人才),很快就掌握了相关技术,同时这些地区又有廉价劳动力,所以日本受到了前有虎后有狼的两面夹击——逻辑芯片门槛太高暂时够不着,存储芯片又被后来者追赶。原来日本人眼中的山寨货,三星DRAM,靠着性价比快速扩张,伴随着PC市场而跑马圈地。所以你看到,日本原来的那种超高的市占率,就这样被冲击了(但是并没有垮)。同时,又由于全球产业分工的细化,使得日本半导体的表观产值有所下降:以前,包括设计开发、晶圆制造、组装测试在内的整个链条,都是由一家公司全搞定,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就连原料硅片、光刻机、甚至是生产硅片的坩埚,都是自己造的。但在90年代后,芯片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开始分离。更细的分工有利于提升效率,所以分工越来越细,其中制造环节大量流向台湾,这就导致了日本的表观产值降低。       

5

这就是日本芯片兴衰的整个过程。

其实美国人并没有在老市场打败日本人,而是一个新市场的形成替代了老市场。

很多人捕风捉影就说日本是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是被美国打垮的。

这是不对的。

何况,它并没有真的衰落。

它只是在逻辑计算芯片上没有优势,但相对其它绝大部分国家,它的芯片技术还是碾压级别的:

中端的光刻设备市占率非常高。大家不要一眼只看到台积电这种顶尖工厂,众多普通的芯片厂大部分都是用的日本设备和材料;

芯片基板的绝缘体材料,至今还被一家名叫“味之素”的日本公司垄断;

半导体的19种主要材料中,日本有14种的市占率超过50%;

影像领域的半导体还是很强,sony的cmos占有率很高,既有消费级的也有工业级的;

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

你们管这叫“垮了”?

还是被美国打的?

那我真的无话可说。

我们只能把来龙去脉厘清,把事实告诉大家,只为澄清那些不着调的胡言乱语。

想要了解日本的更多细节,我专门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根据前段时间去日本的考察和访谈,形成了一份全方位解读日本的PDF报告。

包括城市格局、文化习俗、房地产、土地制度、收入和福利等等共5900字,扫描下方面二维码,回复“调研”即可免费发送给你:

✎THE END关注下面的“米筐资本”,这是我们的2号基地,如果哪天我们不见了,请来这里找,不见不散!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