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180年: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两个命题 | 吴晓波季度讲堂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不但要努力增加生命的长度,更要增加生命的宽度和高度,尽可能把有益的事情叠加起来去。”
……吴老师说:“企业家是在金钱场里修炼,面对无数的诱惑做一场极难的修炼。”同学们的行程与感悟,都是修炼中的一环。 生也有涯尽,学也无穷时。小巴整理了吴老师和马国川老师的部分课程精华,分享给大家。吴晓波财经作家、890新商学创始人▶▷ 洋务运动的思考影响中国历代经济的四要素:产业、财政、货币、土地。这四件事情同时正向发生,国家就开始兴盛。
洋务运动在4要素中就改变了一个模式:产业,把农业变成了工业。在货币、财政、土地方面没有进行任何变革,整个“超稳定结构”的社会体制没有被改变。
我们看看日本是怎么样?日本是修宪、对外贸易、创办学校、万事决于公论、对帝王的权力约束……它是一整个系统的变化,而我们只局限于“洋务”本身。
在思想意识上我们仍然妥协、中庸、保守,而日本表现得比我们要更加坚决。
在资本模式上,中国坚持官督商办,就是国家需要把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日本人呢?一块钱卖给你算了,真正实现国退民进。只有产权清晰化,只有把每一个老百姓赚钱的欲望激发出来,并在制度上保护,保护他赚钱的欲望和成果,这个国家才能得以发展。
在社会阶层上,整个洋务运动,实际上是在中国的精英阶层内达到目标。我们把买办请回来,把商人、官员激发出来,这都是精英阶层的事。普通老百姓呢?就像油水分离一样,融不进来。日本则是进行了全民教育,让每个老百姓都认识字。到1900年的时候,日本国民的识字率达到了90%。
这里涉及一个百年的辩题:现代化和现代性。
180年来,我们实现了现代化,但到今天还没有解决现代性的问题。何为现代化?富国强兵,高楼大厦,中国人买下了全世界50%的奢侈品,这叫做现代化。何为现代性?现代性就是民智的唤醒,每个人都要有独立自由精神的唤醒。▶▷ 改革开放的几个时期 所有伟大的改革都是在极端的危机中诞生的,刺激越大反应越大。
在《激荡三十年》里,我形容为:“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为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1978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是邓小平,作为“一位没有‘蓝图’的总设计师”,他强调几件事情:
1.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的目标纲领;
2.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没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3.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功利主义倾向——GDP主义;4. 稳定压倒一切——以维持现有社会秩序为底线。 四句话体现了:目标纲领、理论路径、方法论和改革的边界。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稳定压倒一切”,说明本轮改革开放呈现务实渐进、进退摇摆、不彻底的鲜明特征。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经历了试图绕开产权的失败改革,即“鸟笼子经济”,这个“笼子”就是产权,核心就是在不改变产权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改革;外资企业获得了超国民待遇的大胆引进,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引进外资的社会主义国家;民营企业,则成为了一场意外的胜利。
改革开放第一时期,呈现了这五个特征:
1. 自下而上的放权式增量改革;
2. 非均衡发展战略: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设立了五大特区,实现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战略,给到开发区与外商优惠政策,同时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试点;
3. 地方政府的解放: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4. 制造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行业等呈现“轻、小、集、加”特征;
5. 流通业:双轮驱动的专业市场模式。
这一时期的产业、土地、货币、财政四大要素呈现怎样的特征?
1. 产业:私人资本复活,外资引入,国资低迷;
2. 土地:农村联产承包“五十年不变”;
3. 货币:物价改革为“牛鼻子”,引发通货膨胀;
4. 财政:“分灶吃饭”,中央压力减轻成“讨饭财政”。
改革开放的第二时期1992年—2012年,这一阶段是“王安石变法”之后,最为大胆和深刻的集权式、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向体制内的“全量改革”转轨,从企业改革向整体配套体制改革转轨,从地方政府掌握改革主导权向中央政府主导转轨。
这一时期的四大要素变成了什么样?
1. 产业:上游为国企垄断,下游为民企控制;
2. 货币:与美元挂钩,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之一;
3. 财政:中央控制财政分配权;
4. 土地:地方政府收入的“无本之水”。
2012年,中国改革进入了下半场。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并非国家治理的唯一目标,它从来被置于稳固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两大前提之下,因此有着高于经济发展的“人为计划性”,和有别于他国的中国特色。
马国川
资深媒体人、作家
1853年,“黑船来航”事件,打开了日本大门。美国人佩里将军带来了美国总统给日本天皇的信件,要求开放港口,两国通商。1854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日本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对中国文化来说,这就是彻底的侵略者,但日本人把他当作自己的恩人,没诅咒、谴责、批判他,反而认为他是推动对国家前进的重要的力量。中日两国怀着完全不同的心态,完全不同的现代化起点,沿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开始了自己现代化,最后结果完全不一样。
一个国家的国门一旦打开以后,就会发生链式的反应,发生很多想不到的变化。
1868年4月,16岁的明治天皇宣读《五条御誓文》:
1.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2.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3. 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4. 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5. 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每一条都非常实在。我曾经把这5条誓文和戊戌变法时候发布的《定国是诏》做了对比。虽然戊戌变法晚于明治维新30年,但是30年以后,当时清王朝制定的东西远远比不上这5条。
明治维新开始以后,他们做了几件事,包括:迁都、四民平等、废藩置县等等。最了不起的是在1871年的时候,日本派出了一个代表使团岩仓使团去周游世界,真正实践了“求知识于世界”。
他们回来之后制定了改革的国策,3句话12个字: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这就是明治维新时候的三大国策,是他们制定的改革蓝图。
文明开化方面,日本经历了社会革命、思想启蒙、教育水平提高;殖产兴业方面,日本实现了真正的“国退民进”,助推了企业家的兴起和“日本奇迹”的出现;富国强兵方面,日本废除了武士制度,实施现代兵制。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日本在1889年颁布了宪法,从1890年开始正式实施。这样,日本就成为东亚的第一个立宪国家。宪法的实质就是要限制统治者的权力,不是限制老百姓权利的。当时在清朝、越南、朝鲜,大家连宪法这个词可能都不知道,但日本已经开始搞宪法了。我觉得这一点真的非常了不起。
左右滑动▲查看金句海报从国力、军力的角度来看,近代日本无疑是成功的,也被当时许多国家视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戊戌变法的学习榜样,就是明治维新。
但是从思想启蒙、民主权利等角度看,明治维新是不彻底的,越来越强烈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合流,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为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如果我们站在1945年来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毋宁说是一个失败的故事:改革——崛起——迷茫——战争——毁灭。
总之,明治维新是一个成败参半的改革故事。和明治维新成功的一面比起来,明治维新不彻底、不成功的另一面更值得中国警醒。
*以上演讲内容节选自马国川《现代化转型:日本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首批特别价名额仅剩15位,不要错过点击按钮▼报名课程 “吴晓波季度讲堂”第二讲日本站圆满结束,我们跟着吴老师,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用更全局、更高远的视角回溯了中国现代化180年,对照了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同,也在参照、比较中得到启发,探寻属于当下的答案。 接下来的八月,我们将跟随吴老师一同前往徽商故里——安徽歙县,进行中国式战略的范式探究。通过复盘中国企业从效仿欧美到发展出中国式战略的过程,推演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模式,梳理未来影响中国企业战略的要素。不记得来路,就没有出路。希望更多在当下探索确定性、寻找出路的企业家们,来到“吴晓波季度讲堂”,在历史中预见未来。感谢本次活动服装支持——红豆舒适男装。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