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

(323428)个赞

(1834)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邬爱其对谈企业家:传统企业的“小巨人”转型之路 | 今日直播

作者: 吴晓波频道 | 2023-04-06
扫码进群▲预约直播

2023年“潮向东方·专精特新产业峰会”将于4月21日开幕,吴晓波老师会同朱宏任、秦朔等知名学者、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一线企业家,围绕“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发展展开论道,共同探讨企业价值成长之路。【点击此处,立即报名】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自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来,“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了政府、企业、资本关注的重点话题。但有一部分传统行业的中小制造企业主觉得“专精特新”这个名词遥不可及。是不是只有新能源、生物医药、特种材料、信息科技、半导体等等高科技行业才能成为“专精特新”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为大家策划了一场直播。今晚20:00,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精特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老师做客直播间,他将对谈两位服装纺织行业的企业家郭秀玲、于文福,聊聊他们是如何踏上专精特新之路的。长按扫码▼预约直播

小巴收集了郭秀玲、于文福、邬爱其三位嘉宾关于专精特新的故事,希望他们的心路历程,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2011年,当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的朱宏任提出“专精特新”这四个字的时候,郭秀玲还并不知道有一天自己会和这个词产生关联。那时,她还在忙着为爱马仕、阿玛尼、MaxMara等世界顶级品牌代工生产羊绒产品。

也就在这一年的一个深夜里,她刚忙完一批发往欧洲的订单,因疲惫不小心撞到了玻璃门,血从头上汩汩流下,她想:

“当这些产品华丽丽地展现在外滩、第五大道或者巴黎某个精美的橱窗中时,这一切与我无关。”

一条经过中国工人数十个小时纯手工制作的羊绒围巾,贴牌后售价动辄数千美元,中国的代工工厂可能赚不到1元人民币。而更可怕的是,中国企业以最大的智慧、技术、资源,和吃苦耐劳的员工,给海外品牌最大的支持,到头来却有可能被一脚踢开。

当时,奢侈品牌们为降低成本,纷纷选择到东南亚等成本较低的地区寻找代工厂。而郭秀玲刚刚购入的几十台造价昂贵的机器,就成了一堆废铁。

当被产业转型逼到死角,她对着欧洲的大客户说:“我不干了。”

和所有海外大牌”Say goodbye”后,手握200多项羊绒专利的她创办了Sand River羊绒品牌。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郭秀玲的Sand River成为了连续数年参加巴黎时装周的中国品牌,是唯一入驻巴黎Le Bon Marché(乐蓬马歇百货)的中国品牌,也是全球安缦、瑰丽酒店羊绒制品合作品牌。

“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教授甚至曾经特意主动发邮件给郭秀玲,表示Sandriver具有成为隐形冠军的潜力。同时,Sand River也成为了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

赫尔曼·西蒙教授与郭秀玲在内蒙古 图源:郭秀玲

与郭秀玲的国际化道路不同,于文福掌舵的丹东华洋纺织就如同大多数的中国传统纺织服装企业一样,脱胎于乡镇加工企业,经过数十年勤勤恳恳的经营与发展,一步一步依靠外贸逐步做大。

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以后,华洋纺织同样遇到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传统服装纺织企业的难题:一方面是原材料、人力成本上升,一方面是市场行情没有好转,欧美客户逐渐向东南亚进行供应链转移。

“按照传统的一套做了几十年,是该升级了。”

2014年,于文福接过了父亲经营了三十多年的企业,带领企业走上转型之路。

“这30年,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于文福进行了战略转向,近十年过去,于文福的公司已经从一个100%的出口公司转变成国内外双向发展的企业。

此外,他从2014年开始就不断投入在数字化转型上面。

先从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开始,首先实现了纺织的每个环节都变得更加精准可控,哪里的原料多了少了,哪台机器出了故障,今天的日产量是多少,都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得到答案。之后,他开始布局产业互联网,搭建产业平台。

于文福在活动现场 图源:890新商学企投会

新建的数字化产业平台,可以把同类制造中小企业都整合起来,然后通过平台一起接订单、拆分订单,最终以统一的标准跟进整个生产。方案一出来,就被当地市政府纳入了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丹东华洋纺织也已经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精特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实地调研了3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还有2000多家非专精特新企业后,他认为,专精特新并非是高深难懂的,而是重在“回归常识”。

“很多企业的成长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只是按照原本的‘常识规律’去做,而这恰恰是很宝贵的。实践证明,这也是专精特新企业能够韧性成长的‘密码’。”

从郭秀玲与于文福两位企业家带领企业转型“专精特新”的经历来看,他们也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而是面对挑战,不断去“回归常识”,聚焦在本业,聚焦在创新上,一步步脚踏实地成为了“专精特新”,成为了“小巨人”。

对于千千万万的传统企业来说,转型做“专精特新”最好的时间可能是在十年前,而其次就是现在。

对于有志于迈向专精特新的企业来说,该如何做?已经成为了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

今晚锁定直播间,让邬爱其老师带着你一起与两位企业家深度访谈,畅聊他们在转型路上切身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感悟。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