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中国货币市场

中国货币市场

(123059)个赞

(753)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新形势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支持稳经济

作者: 中国货币市场 | 2023-03-30

内容提要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财政收入增长注入稳定性。文章指出,新形势下应通过聚焦战略因情施策、做好“加减法”保持合理适度、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等途径,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效力,支持稳经济大盘。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财政收入增长注入稳定性。这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点战略部署、兜牢“三保”底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提供有效抓手,也为建成现代化强国、推动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一、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因时、因势、因情施策

结构性货币政策是主要国家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形成的。我国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资金分布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当提高资金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亟待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此背景下,央行创设了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改善信贷资金的产业布局和结构。2019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工具,兼顾服务普惠金融的长期目标和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如支农支小政策、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养老金等,已基本形成一套适应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既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和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期限属性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截至2022年12月,涉农领域、小微和民营企业再贷款和再贴现等三类工具被纳入长期性工具,长期性工具额度达3.1万亿元;碳减排支持政策、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11个工具被纳入阶段性工具,阶段性工具额度达2.09万亿元。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总量要够,结构要准”的要求,预计今年国内货币政策会相对宽松,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应因时因势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行调整和创新。一是稳增长关键在于稳预期。如果微观主体对未来前景的看法偏于悲观,会导致经济行为受限,进而各种政策的有效性就会下降。而结构性的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精准性的特长,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群体的支持,增加对制造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微观基础。二是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还必须进一步提升对疫情防控新阶段的适应性,重点增加政策工具的可用性和实效性,加快新政策落地生根,进一步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渗透力和直达性。充分考虑政策衔接和叠加效应,做好政策效果影响评估,实现政策调控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三是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存款、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红利释放,引导并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也是政府主动干预市场的行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中占比的提高,表明行政配置信贷资金参与度就越高,商业银行经营决策受央行的约束也会越深,如何有序退出恢复市场机制主导,也是央行未来需要全面考虑的问题。

二、做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加减法”,且保持合理适度

面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新形势,结构性货币政策需要继续做好“加减法”,加强精准滴灌,实现对特定领域的覆盖,调整力度合理保障相应的领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长期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服务于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特定领域有所倾斜,而阶段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则更强调短期目标的实现,这类工具需要根据特定情况进行调整。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要继续在多个领域加码发力,引导资金更多流向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我国已连续三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央行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支持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机制,精准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这些方面的政策工具延续要保证这些特定领域资金支持的连续性、稳定性、持续性,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对相关领域的冲击。针对经济运行中经济薄弱环节和最需要发展的领域,如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三农、普惠养老等方面,还需要创新一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事实上,央行也在不断纳入新的政策性工具,2022年6月-12月,阶段性工具便增加了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民企债券融资支持、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8类工具。另一方面,尽管当前结构性货币工具还属于创新和加码的阶段,但从长期来看,阶段性政策要紧紧围绕经济形势分析政策效果,积极支持合理融资需求的同时减少资金淤积和资金空转。当特定领域不再成为政策重点或当政策设定的情形变化时,大部分都会面临退出。例如2020年针对疫情防控推出专项再贷款、加快复工复产再贷款,以及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都已经取消,类似阶段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也会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在未来减少支持力度或自然到期后不再延续。政策工具的“有进有出”,也有助于显著减少因资金使用对象、利率期限和利率结构差异带来的管理难度,同时也会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单个工具的政策效果。

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引导资金流向不同行业、调整行业间信贷资产比例方面,相对总量政策更有优势,但其政策调控仍是将资金与金融机构在特定领域和特定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因此资金量太大也会增加金融杠杆从而诱发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影响经济“量”与“质”的协同发展。随着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展,经济与金融已经高度融合。使用结构性政策应处理好稳增长与保持金融杠杆处于合理区间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是各工具在稳杠杆与稳增长目标上或存在冲突,价格型工具依托利率信号渠道调节市场利率预期,数量型工具更加注重货币供应量投放的结构性和指向性,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和亟需发展的领域。金融部门仍需探索数量型和价格型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调控幅度、调控目标的稳定性,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加强信贷总量控制和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一方面,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投资资金设置上限,避免“大水漫灌”,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降低政策实施的扭曲效应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信贷总量控制也是以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前提,需要为相应工具的出台设定门槛,做好“加法”将信贷资金投入用在“刀刃上”,达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稳经济大盘的双重目标。三是货币政策应更强调灵活前瞻相机抉择,不仅要防范目前经济中已有的风险,还要防范疫情形势的反复、房地产市场偏弱、国际地缘局势突变等外部事件冲击。

三、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融合,注重总量、结构协同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手段,都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总量性,以往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总量性,而财政政策更偏于结构性。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对总量货币政策形成有益功能补充;而财政政策在优化结构的同时,其总量刺激特征也日益明显,政府债务规模与财政赤字水平不断走高。这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在不断完善,两者的传统分工格局也伴随着政策组合效应发生变化。精准有力货币政策与积极有为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为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提供支持。例如,在稳定经济方面,通过减税降费、专项债券、再贷款、再贴现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搭配,助力经济平稳恢复;在保市场主体方面,通过实施减税降费、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助力纾困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保障地方政府债务的顺利发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之,宏观政策调控需要从整体着眼并落实到局部,各项工具有所侧重并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宏观调控精准性、有效性,实现稳定经济大盘的政策目标。

-END-

作者:王泽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新形势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支持稳经济》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23.03总第257期。

更多阅读

◆高波动时代银行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

◆美联储加息下半场的美债投资策略

◆美国通胀与政策路径研判

中国货币市场

扫码关注我们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