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黑不吹,外贸到底出啥事了?
作者:
大猫财经
|
2023-03-09
作者| 猫哥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最近外贸的情况让很多人焦躁,因为牵涉的人太多了,是个民生大事。制造商普遍缺少订单,很多厂子只有往年的20%,最糟糕的厂子只有询价,没有单子,猫哥认识的老板过完年毅然决定关了自己搞了十几年的工厂,要回老家竞选村支书。货运卡车也接不到活,在浙江专门跑港口的集卡司机感受最深,2021年每月能跑20多单,去年每月17、18单,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迅速变差,春节后,很多人每月三四单。有贷款的司机最为难受,基本拼存款,生意和生活都陷入低谷。船公司也很难受,无货可运,以前货抢船,现在船抢货,而且运价下降迅速,像美西航线,运价下跌接近90%。
但以上这些都还不是主因,即便它们起作用也会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像现在这样断崖式的改变。那主因是啥呢?很简单,金主出状况了。金主是谁呢?欧洲和美国。别急着喷,这么说是有数据证明的。2022年,全世界GDP排前10的国家是这些:这些国家的GDP总量超过全球总量的67%,除了中国、印度基本都是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GDP大部分还是靠消费拉动的,基本都在65%以上,高的像美国超过了80%。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能挣钱也能花钱,大多数人不仅月光而且寅吃卯粮,消费额占据了全世界50%以上。其实可以大方的承认,中国制造以前能挣钱,就是加入了全球供应链,低成本制造然后卖给这些欧美人。欧美人要不买单,咱们外贸自然就难了。现在的欧美人,比以前难不少。为啥呢?生活成本大涨,大家都忙着抗通胀。
欧洲通胀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主要就是俄乌战争,再加上北溪管道被炸,价格蹭蹭就上去了。那咋控制通胀呢?这得看看美国。美国通胀也很厉害,6%以上常态化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加息。美国进入加息通道有些日子了,现在存款利率5.5%,但通胀还是控制不住,加息还没结束,利率破6也正常。所以现在美国普通老百姓也在抗通胀,每天算账,美联储一调查,发现35%的人为财务状况焦虑。美国一加息,很多国家本币贬值太快,只好跟着加息,更加恶化了一部分人的财务,比如房奴。猫哥亲人在欧洲贷款买房,当时的贷款利率1.65%,一个月还1500欧觉得轻轻松松,但一看周围很多国家都推出零利率了,就想多薅点羊毛于是选择了浮动利率,结果呢,现在利率4%,每月还贷额从1500欧变成了3600欧,一个月凭空多了15000块人民币的支出,对哪国的老百姓都不轻松。全球同此凉热。大家都在为基本生活支出更多,而收入端没有好转,需求不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自然也难点。美国加息还出现了一些以前没见过的奇幻事件。最近不少中国小老板在为信用证发愁,咋回事呢?有些客户给订单,但是他开不出信用证,这交易就没法干了。客户为啥开不出信用证呢?因为他的国家美元不足,不足以支付。这些国家为啥没美元了呢?因为美国加息,美元都跑美国了......今年这种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多,很多老板都会为此烦恼,因为美国的加息周期还没结束。
那国内的制造商咋办呢?指望短期内贸易状况恢复原状有点难,因为在这个交易里我们不是有决策权的一方,只能等待美国加息结束,等待他们抗通胀结束,恢复消费的热情和能力,这就是现实。好消息是,现在欧美的订单少了,但亚非拉跑来询价的可不少,这也是个机会。产业链的迁移是个问题,低端不可避免,因为我们也不需要,但要说大规模的产业链迁移也有点悲观,毕竟中国全产业链是经历过测试的,越南缺少我们的规模,欧洲缺少我们的效率,最关键的是因为人不一样。中国老百姓跟中国卖的最好的车——五菱神车有点类似,能拉客能载货,能上山能下河、能下乡能进城,能跑高速,也敢越野,总之就是“耐操性”极强,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怕卷、接受卷、主动卷,你得相信,即便现在竞争力下降了,过不了多久,这帮人还能折腾出新东西来。至于当下,借用《芙蓉镇》的台词那就是:活下去,像个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商务合作/猫哥真有才:maogezhenyouca



原因很多。
比如大国博弈,美国执意要制造业回流,迁出的厂子确实也有,日资走了不少,韩国也是,三星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但基本都不是中国造的,厂子走了,很多供应链也被要求转移,很多美国企业的国内供应商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要么海外建厂,不然就没有订单。
左一刀右一刀的,很多订单就没了。再比如疫情期间有些地方封控,这种特殊情况企业肯定得支持,供应链受影响、工人居家,于是很多订单就没法做了,但海外客户还要做生意,于是找越南的工厂、找东南亚的工厂,出现了供应链的转移。说起来越南也是80年代开始搞改革的,政经改革都很猛,但二十多年下来只能算一般般,越南的大爆发是啥时候开始的?2018年之后抬头,2020年之后大发展,也就是说是趁着美国对中国搞制裁,趁着疫情起飞的。再后来海运价格大涨,欧洲客户发现,在欧洲找个洼地搞生产,算上物流之类的总成本也还能接受,那就直接找欧洲厂子了,比如波兰就是这一波的受益者。但还有一些订单没了,那就真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了,举个身边的例子说吧。有个厂从美国拿了个订单,有一部分东西他也得找供应商生产,于是跟供应商谈好货物要求、价格、时间等等,就等着拿货了。眼瞅着交货时间临近,他得催进度啊,但人家乙方也不安排生产,催急了,乙方开始大骂甲方:“汉奸!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拿美国的订单?为什么给美国人做东西?”而且不是骂一次,天天骂,乙方把甲方都骂抑郁了,这订单也就没法整了。只能说这乙方格局太小,去年中美啥情况大家都看到了,但贸易额创了新高,生意就是生意。
再比如买个电动车,虽然有里程焦虑但是充电不贵啊,在欧洲可不是这样,德国特斯拉去年调价后,车主一算,百公司的能源成本和日本的汽油车差不多了。
开油车的更惨,用车成本也上涨了50%。能源涨价,粮食涨价,欧洲的CPI居高不下,6%就算不错了,8%是均值,个别国家10%,通常来说,3%以下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欧洲人现在也在对高物价犯愁。会是啥结果呢?人性告诉我们,答案都是类似的:保住必须消费品,比如基本的吃喝住行,大力缩减可选消费品,可买可不买的,绝对不买。所以,总需求是萎缩的,那咱们的订单能多吗?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