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米筐投资

米筐投资

(146681)个赞

(970)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经济增速,踩了个天坑…

作者: 米筐投资 | 2023-02-28

▣作者:庄主▣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前言:“体量越大,增速越低”几乎成为一种信仰,但是当我们翻开历史,不禁发出疑问:这真的有道理吗?我在此提出一个疑问,设立一个观点,引申一个思考。我将目前造成“体量越大、增速越低”的现象,称之为“凯恩斯陷阱”。本文并非指斥凯恩斯主义,而是阐述滥用凯恩斯主义而形成的客观后果。本文前2章,追溯人类经济发展史,发现目前的发展模型与历史规律存在悖驳;第3章,从逻辑层面阐述“体量越大、增速越低”这一认知存在的漏洞和悖论;4~6章,讲述经济增量原理和凯恩斯陷阱原理;7~8章,讲述中国追赶型经济的发展原理和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的个人观点。因文章较长,喜欢的朋友可以选择性读取。社会发展史与这一认知相驳细读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及近代经济史,就会发现历史正在向我们发出警示:“体量越大、增速越低”是与历史规律相悖。从历史上来看,我们明显能够发现一个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水岭。那就是,在二战结束前(或者更具体一点,就是布林顿森林体系崩塌,西方全面接纳凯恩斯主义,进入金融主导生产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之前),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从宏观的整体社会,还是从微观的国家层面,都呈现出体量越来越大,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增速越来越快的情况。人类整体体量最小的史前时代,以亿年纪的发展才慢慢积累了一点点微不足道(对当时来说却是巨大的)社会财富,推动人类进入了石器部族时代。石器部族时代的社会体量,相较于史前时代简直是登峰造极,但是人们仅用了以万年记的时间,就基本进入了封建时期。而封建时期的社会体量之巨大,与曾经的多个时期相比,可谓宏如大海。由石器时代至封建时代,财富扩充体量更加巨大,用时更少,显然增速也更高。而后封建至工业革命的近代,以最古老的中国而言,真正的封建时代,也不足3000之数。但这3000年时间里,人类创造的财富又无数倍于曾经石器时代数万年积累,体量更大增速更高。近代发展史也与之相悖而后,近代至现代匆匆数百年,人类体量已经不再是封建时期可以望其项背的了。可以说完成工业革命后的百年内,仅英国一国之力,已经媲美曾经的人类总和,体量不可谓不大,而后人类进入了真正的超级增速时代。走进近代历史,从微观处再着眼,我们也会发现历史的规律。超级体量与之匹配的是超级增速。首先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一跃而成世界体量天花板,同时也成为了增量天花板,拉开了日不落帝国的序幕。时至德、法、意、奥等帝国崛起,伴随着产业资本疯狂扩张,也全部呈现出了体量越大增速越大的现象。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当时唯二的,以金融资本领导生产额国家,即:西班牙、荷兰。这两国又无不体现出“初期急速膨胀,后期极度滞涨,然后崩溃”的历史特征。而后至一战后的美国,在一战中利用超强产业资本在战争中吃尽红利的美国,也成为了世界多强之一。体量走到天花板的美国,正式拉开了疯狂增量大时代,几乎以一骑绝尘的态势,发展至二战结束,为制霸全球打下了基础。苏联也是同样的特征,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小体量时代,苏联之强并不彰显。但是当苏联结束了二战,大规模扩充经济、军事、制造业体量以后,世界一级的苏联增速有多恐怖,看看现在美国人依然惊魂未定,就可以知道苏联给美国人,或者说整个西方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之后,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以金融主导生产的“后布林顿森林时代”到来。从此再无“体量越大,增速越大”的现象。这是一道在经济历史上泾渭分明的分水岭,以凯恩斯主义成为显学为标志。而且后期的美国,现在的欧洲,都呈现出了“西班牙化”特征。你说这纯属历史的巧合,显然说不通。逻辑也不支持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个人参加考试,将学习成绩从10分提高到50分比较容易,但是从95分提高到100分则难上加难。”亦或者“一个穷人只有一个馒头,此时只要再找到一个馒头,他的资产就翻倍了。而一个富豪有一万亩土地,他想要翻倍就得在扩充一万亩土地才行,但是增加一个馒头的难度与增加一万亩土地的难度显然不能同日而语。”这两个例子来印证“体量越大、增速越低”的正确性。但事实并非如此,考试是有上限存在的,而经济增长则是无上限的。这个例子与其是在表述“大基数增长的困难性”,不如说是在表述“余量缩减的困难性”。表达的不是在95分基础上再进一步的难度,而是而是在余量仅剩的5分当中继续瓜分的难度。放在经济学上,就是典型的“天下财富有定数,你多取一点别人就少一点”的逻辑。而第二个例子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悖论,其抛开了资本内生力量而单独“平均数学”。不考虑如果对于一个穷的只剩一个馒头的乞丐而言,获取一个馒头的难度如果这么低,那么他又是怎么穷的只剩下一个馒头的呢??乞丐体量虽小,但对于他的内生力量而言,获取一个馒头的难度,可能真的比一个大富豪再赚他一个小目标的难度高得多。如果此例用在经济发展领域,无疑是在说越穷越弱的人越容易发财,却富越强的人赚钱越难,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在完全自由经济环境下,“富人连田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才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所以到底是什么,让现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体量越大、增速越低”这种反历史规律的现象呢?效率造就增量疑问已经提出,史证也已列举,接下来笔者试图对其进行一些本人能力范围之内,所能提出的解释。首先我提出我的观点:经济发展的增速,与经济体量不存在直接的正负相关性,而是与生产力发展、组织效率以及资源充沛度及使用率有关。比如更高效率的工具,电锯伐木的速度肯定比用手掰来得快,一个用斧头砍树造房子的农民与一个用重型伐木车砍树卖钱的重工集团,他们的体量和财富增速肯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对吧~同样的,家庭组织形式的手工作坊和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流水线工厂,他们之间的体量和财富增速也不在一个层级上。而一个资本量稀缺普通散户炒股和黑石财团的增量速度也不是一个概念。更高的技术、更好的工具、更优化的组织结构、更丰沛的资源、更好的资源使用方式,造就更高的生产效率。而更高的生产效率带来更高的增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人类有社会组织以来的所有发展,几乎就是一部生产效率发展史。而这些技术的升级、新工具的发明、新组织结构的应用、新资源的占有与分配,无疑都必须有“体量”作为前提。不存在越穷、越小、越弱的集体,就越容易搞大科研、大生产的说法。体量是孵化的第一前提,除非这个体量是虚的,是无效而臃肿的,导致资源使用率下降、科研催生能力下降,组织结构更新失调,才会出现体量越大增速越低的情况!在近代人类经济发展史当中,凯恩斯主义崛起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存在,即“由产业资本主导生产的结构转向由金融资本主导生产的结构”。我们必须承认,社会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只有生产和制造会影响劳动关系,创造实体财富。而金融资本只负责搬运和刺激财富,不会创造财富,他们是财富的搬运工而非制造者。举个切实的例子,比如说一个杯子。以实体制造为基础的产业资本的功能,是把一个杯子变成两个杯子。而金融资本则是可以把一个价值1块钱的杯子变成价值2块钱,他没办法再生产一个杯子来。由此我们知道,金融游戏可以让物资变的更贵,而不能让物资变得更多。而虚拟财富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更大的物资生产造就更多的财富基础,然后金融才有能力在此基础上将财富乘数扩大,如果基数是0,则乘数是多少都没用。而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状态开始由实向虚,金融资本体量远超产业资本体量时,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整体财富的基数相对越来越小,而后续乘数却越来越大。举个简单的数学题:假设基数是10的情况下,乘数为20,则能制造200的发展,而当基数是1的时候,乘数必须付出10倍的通胀,才能达到200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钱越印越多,刺激效果却越来越差的一个原因。以上只是一个数学性质的模型,我们来说说实际。在正常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规律决定了体量越大、市场越大、资源越多、竞争越强,体量中的个体在保证社会基础前提的强竞争环境下,自我迭代需求和能力就更高。原理很简单,足量市场就在那里,谁能造得更多、更便宜、更快,谁就一定能大发展。谁的技术越差、工具越落后、组织效率越低、成本越高,谁就被挤死。这就催生了市场的自我更新功能,企业必须不断地研究更好地技术、更有效的组织形式、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方法,才能在竞争中求存。在正常产业发展当中,假设社会资金成本是5块钱,那么任何企业工厂的利润率低于这个标准就得死,不想死就得更新迭代地超过它。道理很浅白,银行利息是5%,那么一个落后工厂一年的利润才4.5%,只有傻子才会给他投资,他也不可能获得融资,只能破产淘汰。但是凯恩斯无限宽松主义带来的实际负利率破坏了这一社会迭代功能。资金成本5%,劣质产能利润率4.5%,怎么办?把利率降下来,把通胀拉上去就行了。强行将资金成本降到4%,本该被市场淘汰的劣质产能奇迹般的变成了优良资产。既然企业能够靠资金利差吃饭,谁会去积极迭代基础生产技术呢?有这个钱还不如投到利润更高的金融领域,至于基础产业吃利差躺平即可。可以说,滥用凯恩斯主义救活了账面经济,却从根本上阻断了基础产业迭代动力,使产业基础向劣质和低增长方向不断延伸。毕竟这时候产业资本靠利差存活,而不是靠效率发展,导致基础产业科技和组织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但是上层建筑有需要这些产业支撑,这就形成了“经济基础虽然劣质,但大而不能倒”的格局,每逢基础产业无法在支撑上层建筑,就会产生危机。危机爆发,为了救这些退化的基础产业,就得再印钱、再降利率。而继续印钱超发的后果就是,暂时止血了,但是金融资本由此更加壮大,而产业资本更加萎缩甚至劣化。由此体量虽然越吹越大,但是社会增量基数却越来越小,经济系统基础越来越劣质,技术迭代、组织迭代、效率迭代能力越来越弱,自然增量也就越来越难。我认为这就是形成后凯恩斯时代“体量越大、增速越慢”的本质逻辑。经济发展,不再靠提高生产效率,而是靠印钱效率……

经济形态存在增量影响

在阐述上述增量的内生原因之后,我们还要区分一个客观问题。那就是靠自生动力迭代前进的经济体,和技术、组织引进的追赶型经济体是存才不同的。本质上来讲,经济增速的爆发,并不是体量与体量之间的对比,而是来源于新生产效率与旧生产效率之间的压差。拿起初那个乞丐的馒头来说。追赶型经济体就相当于那个乞丐,直接受到了别人的支援,富人拔一毛给他就等于他资产翻倍了。追赶型经济体就是这样,由于直接从先进国家引进了相较于自身之前更先进的技术、更先进的组织形式,以及更丰富的资源,就好似给昌河安上了喷气引擎一样,多数一定会呈现一种超高增量。但是随着自身经济规模和舶来先进技术逐渐匹配,自身技术发展逐渐与之缩小差距,就会慢慢回归正常的增速轨道。这一点很好理解。甚至说,有些国家因为舶来技术或者资源带来的安逸发展环境,而忽略了自身内生动力的建设。在外来资源撤走之后,立刻就发生了全面崩溃。此例不胜枚举。那么中国作为追赶型经济即将触及天花板的存在,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些事情。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西方由金融资本主导生产的模式,走进无限死循环的“凯恩斯陷阱”也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像是中国房地产金融化的疯狂10年。这10年虽然为我们创造了极高的GDP增速,但也近乎比死了过半的实体经济系统以及几乎全部的实体创业、产业投资热情!同时给最广大劳动者添加了几乎不可承受之重,而受益者与广大的底层群体基数相比,是极少数存在。这是肉眼可见的事实。民间基层投资能力失活、城市实体生产失活、广大基层民众消费能力失活。此时,如何办?继续靠金融资本运作吹泡泡,治一时之痛,留长远之伤?值得思考。第二:在短期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发展基础之间,一定要找好平衡点,不能盲目遵从西式经济学当中已经被证伪的那些理论。不能只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视之举。更多的研究组织结构转型,更坚定地加大科技研发的同时,改善民间企业的生存环境,合理控制民间企业融资成本,不能太高,但也绝对不能急功近利的做低。不是要一定要让民企过得更舒服,也不是一定要搞死民企。而是形成有竞争性的经济环境,激活经济社会自我迭代能力。第三:治本才是出路。坚持结构转型,新能源改革、数字经济改革、农村资源产业化,为经济发提夯实基础,扩大基础乘数。就比如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的三农政策,大量农村在国有资本投资下,完成五通一平的任务。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网通了、气通了、土地平整了,这才有了后来数字物联网应用的前提。否则不论你城市IT技术再先进,订单进不了农村乡镇,下层生产系统产品运不出来,你什么数字技术都没用,更不用说物联网了。可以说,抖音、淘宝、京东、快手直播带货这种数字经济系统,就是建立在三农基础之上的。这是很典型的例子。“体量越大、增速越低”并不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只是误入歧途的一个岔道!历史证明,有基数而无乘数经济很难发展,无基数有乘数经济也会进入死胡同。苏联已经验证过了,只重视实体产业而轻慢金融发展,是最终要走向末路的。而现在的西方也在向我们证明,只重视金融资本,而忽略实体产业的道路也是不可取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须维持平衡。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图一时之快,保持产业、金融两手抓,我们可以坚定地迈过“凯恩斯陷阱”,重新回到体量、增量双增长的历史轨道上去。最后,听老庄罗里吧嗦说这么多,也是大家对老庄的支持,觉得有道理的可以顺手转发一波。同时,我再给大家推荐一本由黄奇帆教授编著的《结构性改革》。

黄奇帆教授曾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这本由他编著的《结构性改革》,可以说已经将中国未来经济中心和结构的变化的方向和原理讲的非常清楚明白了。

不论我们认不认同这种改革形势,但都不可否认这本书里存在的逻辑,阐述的就是接下来中国发展的思路。

我们研究宏观结构,本质是为了趋利避害,于客观的必然中寻求机会,而抓住机会的前提,就是了解趋势的必然发展方向。

所以,想要的朋友可以加下面的企微,同事会给你完整电子版。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