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账户“缩水”,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 小巴看一周
ONE
事件
“原本每个月有260.93元,现在只有83块了。”近日,某二线城市的一位退休人员发现,自己医保个人账户每个月的计入金额缩水了一半。
他们找到相关人士,了解到事情的起因,是由于2023年2月,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正式在全国铺开。
他们被告知——“这是一件对退休人士非常有利”的事。
账户上的钱少拿了一半,怎么又说是为我好?
本周,围绕这类迷惑的发问和解答,成功地将一个已经实行了一年多的医保个人账户改革,从冷知识论成了热知识。
从左口袋去了右口袋
对退休人士有利,这并不是糊弄之词。
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中国医保的基本模式:一个基金,两个账户。
账户1名为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制。当年收了多少,这一年就付多少,账户属于全体缴费人统筹共济,“一人有难,大家平摊”,主要使用场景在医院,尤其是住院。
账户2名为个人账户,资金归个人所有,还能积累,可视作一个有特殊消费条件的强制储蓄,主要使用场景在药店、门诊。
但问题也就来了。
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职工医保的参保人数为35431万人,当年个人账户结余资金达到了1713.61亿元,经年累计结余资金达到了11753.98亿元,人均累计结余达到3358元。
其中,8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属于在职员工尤其是年轻职工,他们医疗开销少、存得多;余下20%的账户属于体弱多病者,他们个人账户里的钱完全不经花。
两个账户所占的比重,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个人账户占比接近40%,都是些不活跃的死钱。
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的操作,是想改变两个账户的结构,做到个人账户里的钱更少,而统筹账户的钱变得更多。
具体方法是:改革前,原本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的30%都会进入到个人账户里,供人们结存开支;改革后,仅只有个人缴费的30%还是走原路,单位缴费的部分将去往统筹账户。
门诊共济
把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调剂走一半,除了给统筹账户里添砖加瓦,也相应地配套了一个新的举措——“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改革前,门诊就医费用,先用个人账户支付,不够的部分由个人自费承担;改革后,门诊就医也能享受一定比例的报销,这就是门诊共济。
这样一来,个人账户里分出去的钱,变成了统筹账户里的“报销额度”,分配给了需要看病的人。
对个体而言,钱少了,对整体而言,保障能力更强了。
各地在推广这项新举措时,都会配以相关实操案例。
比如,广东省强调了“报销比例”。
退休职工华姐,2022年11月因呼吸啰音作肺部CT总医疗费用480多元,全额自付。广州实行门诊共济之后,华姐最近去医院做CT,发现同样的项目自己只需付140多元,统筹基金支付了70%。
而武汉用对比的方式,解释了什么是“看着少了,其实多了”。
参保人周某,退休人员,改革前个人账户每年划入2400元。患有脑梗,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就医,今年发生可报销费用7150元,如按照门诊统筹政策报销,除去门槛费500元,按三级医院60%的报销比例,即可报销(7150-500)元*60%=3990元。虽然周某改革后个人账户少划入1404元,但其享受待遇多2586元。
然而,门诊共济尴尬就尴尬在“门诊”两个字上,尤其对于许多慢性病患者而言,用个人账户去药店买药才是生活的寻常,如今都要到医院门诊,人多、程序复杂、费神费力,一件好事反倒成了麻烦事。
是基金的还是个人的?
麻烦是需要一步一步去解决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所有改革者都要面临的两难境地,医保基金改革也不例外。
医保的统筹账户要想保障它想保障的人群,还需要让它的覆盖范围走出医院,走向药店。
2月15日晚,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宣布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
所谓定点零售药店,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医保定点药店”,过去只能用个人账户支付,改革后也能用统筹账户进行报销。
从便民角度来说,这样的药店自然是越多越好。
认同这套逻辑的人,已经在A股市场得到了收益,本周医药零售股、尤其是拥有不少医保定点药店的,涨幅都很喜人。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配套,如电子处方流转(便于门诊到药店直接取药)、互联网医院的升级(复诊)、智能支付升级等等,都是能让改革更丝滑的举措。
不过,在这件事上,还需要配套的,是解除人们对医保账户的误读。
我们很少会用更精确的全名来形容它,医保个人账户的全名是医保基金个人账户。
“基金”二字一出,是在提醒我们,关于这个账户的产权问题。
学界对此也是争论不休,不少医保专家认为,个人账户资金产权属性是医保基金,而非个人所有。
但1998年的文件中,提及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这就让个人账户又有了属于个人财产的重要依据。
有心人发现,在2010年颁布的中国首部《社会保险法》中,医保个人账户的提法并未出现在法案中。当时有专家认为:不做界定本身,或就是对取消个人账户的一次铺垫。
也有人认为,淡化的目的,只是表明改革不会很剧烈,而是走渐进式。
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还是回归到了社保本身的作用上。激进的观点认为,应该全面取消个人账户,因为它的存在“违背常识”,未能落实医保互助共济原则。
当然,这些年轻人看了都头大的道理,还是需要向老百姓尤其是关注此事的中老年人耐心解释清楚,以免存了误会不说,还不小心给谣言递了刀子。
TWO
声音
很少有谷歌人开始工作时认为他们是在为客户或用户服务,他们通常服务于一些流程或一些技术……这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只为其他Google员工工作,反馈循环基于你的同事和经理对你工作的看法。
——Praveen Seshadri(谷歌前员工)
近期人们有多追捧ChatGPT,谷歌就有多丢脸。而这家巨无霸公司在本周还遭遇了一位前谷歌员工Seshadri的长文吐槽。
文章里,他提到,尽管谷歌拥有17.5万名有能力且薪酬丰厚的员工,但他们每季度、每年完成的工作很少。
他形容自己的前同事们:“像老鼠一样,他们被困在批准、启动流程、法律审查、绩效审查、执行审查、文件、会议、错误报告、分类、OKR、H1计划之后的H2计划、全体会议和不可避免的重组的迷宫中。”
简言之,他笔下的昔日全球最性感科技公司,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大公司病,官僚主义在全司盛行。
这些吐槽搭配本周另一些消息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了: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媒体,最近爆红的ChatGPT 获得了至少五名前谷歌研究人员的助力。
媒体还引用了谷歌AI部门两名前员工对老东家的评价——公司文化已经变得令人昏昏欲睡。
事实究竟如何,尚难定论。
不过,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曾告诉小巴,ChatGPT的成功给行业的启示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敲打。
他说:“实际上谷歌与OpenAI采用的是同一套方法在进行运作AI,业内许多人也都用这个方法,但是OpenAI非常具有工匠精神,它用大量的工程人员认认真真去死磕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工程上面的巨大成功。”
暗示地也够明显了:后来居上者,比你更努力。
在2013年《致股东的公开信》中,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就曾担心,随着谷歌发展速度减缓、越发靠流程推动,以及行为越来越像大型企业,“我们被时代淘汰的噩梦将有可能变为现实”。
带着焦虑,谷歌做了一系列总结。
2015年,一本由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产品负责人乔纳森·罗森伯格参与创作的《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出版发行。
书里总结了大量谷歌为不得大公司病而做出的努力与实践,书的结尾提到,立志成为一本讲述如何在21世纪打造成功企业的书籍,谷歌责无旁贷,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如何在剧变中自保以及如何理解变化的建议。
——但当手术刀指向自己时,这次谷歌又会给出什么建议呢?期待它的下一个“责无旁贷”。
THREE
数据
春运40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48亿人次,日均发送870万人次,其中有11天单日旅客发送量超千万人次。(央视新闻)
情人节的第二天,2月15日,自1月7日起,历时40天的兔年春运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40天。
40天里,有压抑了三年被释放的欲望,也有一串具备指向性的数据,帮我们与2019年做对齐。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字显示,春运40天,全国预计发送旅客15.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0.5%,但仅恢复至2019年的53.5%。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3年春运期间,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创历史新高。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累计11.84亿辆次,载客量约为31.38亿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18.6%,比2019年同期增长17.2%。
今年春运单日售票量最高达到1325万张,高峰时1秒钟售出车票超过1000张,接近2019年同期峰值。
据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在1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春运中,民航运输旅客5523万人次,日均客运量138万人次,同比去年春运增长3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6%。
FOUR
人物
華興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連同其附屬公司統稱「本集團」)的董事會 (「董事會」)得悉本公司暫時無法與包凡先生(「包先生」),本公司董事會主席、 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和控股股東,取得聯繫。董事會並不知悉任何資料顯示 包先生失去聯絡一事與或可能與本集團的業務和╱或運作有關,而本集團目前業務及運作維持正常。
(以上内容节选自华兴资本控股2月16日晚间在港交所的公告)
光头,戴着一副细框眼镜,斯文中又带着明显的江湖气。
字母榜在《包凡倒在春风里》一文中形容:那是一个“悍匪式的光头”。
无论在哪个场合,包凡这个标志性的长相很难让人不留下深刻印象。
更何况,他帮助那对接融资的公司们,都如此赫赫有名:京东、爱奇艺、陌陌、微博、拼多多、快手、搜狗等等。
更著名的,当然是他的“红娘”身份:撮合了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完成了58与赶集的合并,又让美团和点评融为了一体。
包凡促成并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烈火烹油花团锦簇,但即便是在互联网创投不景气的岁月里,他的发言依然能被业内转发朋友圈,用以鼓舞人心。
但意料不到的是本周,他在朋友圈的出场方式却是“无法出场”。
据财新独家报道,2月16日晚间,财新记者打包凡电话和微信都无法接通,其亲自创立的华兴资本也在晚间公告:暂时无法与包凡取得联系。
财新、钛媒体等在报道包凡失联时,都提到了另一位去年已失联的丛林。
据财新独家确认,华兴资本控股总裁兼华兴证券(香港)董事长丛林已于2022年9月上旬“失联”,这是继他在2022年2月“失联”后再次失联,财新判断丛林这次很难“全身而退”。
钛媒体也放出独家消息:据接近华兴资本的相关人士透露,包凡此次失联事件,主要与华兴资本控股集团前总裁丛林在船舶租赁业务上的违规操作有关,包凡个人因配合调查被带走。
相较于包凡的高调经历,人们对这位丛林却甚少了解。
华兴资本是以押注新经济闻名,而丛林却是个“老工行人”,自1990年便加入工行。2020年应包凡邀请来到华兴。知情人士称,丛林来了后,为其特别设了一个职务,说是分管投行,但其实很少参与实际业务和管理。
“当时华兴看重的主要是他在工行体系内的资源。”
如今这份资源看起来,倒是略显烫手了。
本篇作者 | 和风月半 | 当值编辑 | 何梦飞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 图源 | VCG2023还不想放弃房地产
10分钟音频带你抓住地产链的机会
晓报告买1送1活动,年仅1次
点击下图▼立即试听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