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大猫财经

大猫财经

(115585)个赞

(636)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供销社爆火,背后有深意……

作者: 大猫财经 | 2022-11-08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最近供销社爆火,掀起这一热潮的,是湖北等省份大力“恢复重建供销社”的消息,于是没多久,各种各样的供销社内容充斥社交平台,大家态度很分化,有些老年人真是找回了年轻时的记忆,纷纷打卡,年轻人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这啥概念,更多的人比较狐疑,纷纷猜测,这啥意思?这啥信号?其实供销社也不算重出江湖,人家一直就是正部级单位,办公大楼在长安街核心区域,人家活得也很好,去年销售总额6.26万亿,这一体量已超过京东和拼多多全年GMV之合。今年上半年啥环境大家都知道,供销社销售总额2.9万亿,几乎是中石油+中石化的收入总和。而且人家旗下还有13家上市公司,真正的巨无霸。只是大家一直不关注,相信很多人最近一次关注供销总社,还是因为管证券的前主席来这里任职和出事。很多人之所以心存狐疑,是出于对供销社历史的了解。过去供销社作用比现在的超级商场厉害多了,小到米油盐醋、针头线脑、照明用的煤油、干活用的手套,大到种子、化肥、农药、各种农具都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供销社享有专卖权,别无分号,绕开它做买卖都是投机倒把,用现在的话说,那是绝对的垄断型企业。当时很多商品是凭票供应的,家里有个人在供销社上班,那买东西真是有便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就是一种很大的权力,像当时结婚的大件东西,比如手表、自行车,紧俏的时候都得供销社主任批条子才能买到。因为事实上的垄断地位,所以很多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因为没压力,商品短缺、种类少这些问题也是常态。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供销社也和计划经济、低效、垄断划了等号,这也是很多人现在看到这几个字百味杂陈的原因。那供销社后来为啥不行了呢?因为开放了。商业领域放开了,个体户、小卖店、大超市、便利店都来了,谁还去供销社买东西,化肥农药这类物资也放开了,供销社的垄断地位没了。1992之后有段时间,因为基层供销社亏损严重,平均每天消失274个基层网点。1999年,供销社喊出的口号就是——“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供销合作社”,可见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界。但是供销社这个体系很难死掉。为啥呢?举个例子大家就都知道了。供销社至今是棉花收购、加工的主渠道,并受国家委托统一经营棉花,其在棉花收购中始终保持着50%左右的市场份额。此外,他们在资源回收、农资类商品流通这些方面也是主力。说白了,他们都是立足村镇,就是在资本下沉不了、不愿意去的地方,干着国家需要的事情,所以咋会消失呢?事实上,这些年供销体系也引入了新资本,做了不少市场化的改革,成效还是挺显著的,到2020年底,供销系统有:

连锁企业6697家

配送中心10802个

配送网点83.2万个。

这啥概念,我们随处可见的菜鸟驿站的网点总数也才不到10万。那第一个问题就来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为啥这么多年没动静?答案很简单,供销社的定位是“为农服务”,大多数活跃在城市和互联网的人群跟供销社的体系基本没交集,关注度自然小。那第二个问题就是,为啥最近炒的这么热?其实供销社的兴起,已经好几年了,在很多省市乡镇级的覆盖率基本都超过90%。这背后的大政策叫“乡村振兴”。很多人说,这词我都听了好多年了。别急,接下来应该还有不少类似的政策,为啥这么说?这些年中国的经济确实发展很快,但有个问题就是贫富分化,有人月入十万但好几亿人月入一千,这个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高层的解决方案叫“共同富裕”,第一步的计划就是扶贫,就是过去几年都在干的事,第二步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制造业兴盛的时候,农村那真是萧条,只剩下了老人和留守儿童,很多农村都见不到青壮年。这几年人口回流不少,但很多农村还是不行,而且差异巨大,这也是电影《隐入尘烟》上映后口碑分化的原因,有些人说夸大贫穷,有些人说很真实,其实都是出于自我的观感,可能都对。扶贫解决最底层老百姓的生计,乡村振兴是想提高农村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其实就是一场新的收入分配的改革,让低收入者得实惠。扶贫用的是一对一的帮扶政策,这招对乡村振兴作用不大,怎么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增收途径就成了问题,这几年关于这个战略铺垫很多。就说大家能感受到的小迹象吧:1. 很多媒体平台这几年三农账号都挺好,流量大关注度高,其实背后都是有指引和流量扶持的;2. 不少地方连续出台招募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你去搜一下“知青精神”,还真不是新词。情绪到位,人才有储备,然后,轮到供销社出场了。供销社有啥用呢?前面说了,供销社是一个从乡村到市镇的大体系,乡村最主要的出产是啥?农产品呗,以前这里面的利润,基本都被流通渠道挣走了,农民一直是产业链上获益最少的一群人,利润基本被中间商赚走了,要是种子、化肥涨涨价,一年白干的也不少。像北京,最便宜的菜场是新发地,这里的菜运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城区平价超市,至少贵60%以上,要放到精品超市里,涨几倍都正常。每个城市的大菜贩子,看着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但收入也很可观,年入百万以上的大把大把。有研究者就说了,“中国的农产品流通非常的原始和滞后。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的餐桌,农产品的流通需要经历50多个环节,因此损耗率奇高”。还有一些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事也没少干。供销社靠着自己的网络,哪怕干掉其中一小半的流通环节,就能让农民多挣点、市民少花点。理论上,国企还能通过这个网络在特殊时刻保持物资供应、控制物价,避免短缺和恶性通胀问题。前几天的国常会,有句话刷屏了——要形成“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的正确预期。这肯定不是随便说说的,你想想在中国的传统定义里,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定义为好人、坏人?以前,很多人认为商业流通体系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解决,但现在看来,决策者觉得市场还是有不足之处,需要一个新的、足够有力的系统来提供保障。前些年,电网系统做了“村村通”工程,基本家家都有了电,广电也做了“村村通”,普及了视听,公路也有“村村通”,这些都保证了农村的硬件,现在供销社要干的,就是建立一个商业流通领域的“村村通”,这个体系是一个强化的物资网络,也可能会实质性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很多人担心国资过于强势,担心供销社重新回到那个低效、傲慢的状态,然后凭借政策优势把民资挤走,这肯定是最糟糕的结果,只能说,现在的大环境已经改变了很多,太多新技术、新业态嵌入到了商业领域,这也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即便是国资,重新建立一个实质垄断的企业,也挺难的。实际上,各个省市商贸口的份额基本也都掌控在国资手里,供销社应该是一个新的玩家。大家希望的状态是供销社深耕资本不愿涉及的区域,建立一个顺畅的农产品网络,减少商业流通中的无效环节,用平价、低价挤走那些无良的奸商。当然,具体会怎么样,就得看行动了。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商务合作/猫哥真有才:maogezhenyoucai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