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苹果要「捅破天」,手机卫星通信到底是什么?
作者:
36氪
|
2022-09-14
要让用户在高山、高原这些没有基站的覆盖的地方能正常使用手机,手机厂商费了大劲。
把一项老技术装上新手机,难度不小按功能分,卫星包括导航、通讯和遥感三类。其中,北斗卫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继俄罗斯DE glonass、美国的GPS之后的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是融合了导航和通讯两项功能的卫星。其实,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手机都能支持北斗定位,应用北斗卫星的导航功能,但是要实现卫星通信功能,整体的难度不小,不仅要有硬性的技术突破,也要有软性的准入门槛。一名行业人士表示,在硬件方面,北斗上行天线设计相比传统GPS有很大的变化,射频、滤波器都需要做新的调试。此外,还需要加入单独的芯片。产业链上的各方,技术门槛还在突破化解当中。比如,联发科此前就展示过,5G芯片在手机硬件上的卫星通讯功能,试图把功能整合进整体Soc(系统级芯片)当中。此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也联合过中国移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及一些国产手机厂商,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一名通讯行业人士告诉36氪,手机和卫星之间并不是直接连接的,需要一些中间设备,比如卫星接收天线锅盖转化成WiFi之后才能与手机连接,而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起到的作用就是,“代替中间这一天线锅盖”。随着在卫星通信进入手机这一大众化终端,将会带动产业链对于卫星通信一体化芯片的研发,带动北斗产业链的发展。
图片来自pixabay技术门槛之外,把这项老技术装上新手机,还需要越过的一座高山是带宽准入门槛。作为高轨卫星,北斗卫星发射信号的频率和带宽存在较大的限制。具体表现在,手机卫星通信暂时只能基于字节发送,一般是以“短报文”的形式实现。以华为手机为例,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实现双向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时候,一次最多只能发送1000个汉字。“要在这些地方,用北斗卫星通信使用流媒体是不可能的”,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不过,在华为之后,未来未必所有的大众手机品牌都有能力跟进这项功能。前述人士表示,北斗卫星通信未来带宽将优先紧着渔业、森林救援、军事等传统刚需场景的使用,不一定能分配到国内这么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手上。但另一位行业人士也认为,如果北斗卫星通讯开放带宽得到提升,门槛降低,“也可能会衍生更多空间、应用的可能。”另外,华为手机这次这项手机卫星通信功能,信号暂时还是由中国移动代收,因此,除了前述软硬两层的门槛之外,要实现这一功能还需要协调好芯片、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三方的关系。华为费力推进手机卫星通信这件难事不是没有空穴来风,卫星通讯有其存在的价值。星纪时代CEO王勇告诉36氪,从全球范围来看,移动基站的覆盖率只有21%左右,沙漠、公海、高原等地方都还没有被覆盖,因此行业内下一代通信的目标是,真正实现全场景全域的连接。从用户体验改善来看,这项功能是有特定意义的,只是受众还并不是很宽泛,绝大多数身处于城市的用户对此很难有感知。“卫星通信更像是对地面基面通讯的一项补充、备选。”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对于如今创新乏力的手机厂商来说,费事费力把这项老技术迁移到新手机上不难被理解——他们如不会放过一丝一毫可以祭出创新力和巧思的地方。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华为向左,马斯克星链向右
手机厂商的思考其实还能更深一步。北斗卫星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随便一个手机玩家就能连接上的,大概率也不会随便开放给国外厂商,硬件企业们开辟了另外一条思路——通过低轨通信卫星来实现覆盖,比如马斯克的星链、以及吉利的星纪时代。北斗卫星和低轨通信卫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一位行业人士告诉36氪,星链追求更多的是宽带,也就是在这些地广人稀的区域WIFI上网的能力,而北斗暂时只是以短报文形式实现通信,“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是5G,一个是1G”
地面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对比 来自华泰证券
而在一位行业人士看来,华为此次如此坚定推动此事,也或许是其6G布局的其中一步。6G时代下,卫星和蜂窝通信将会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传统地面运营商模式下没有新玩家了,建站的成本越来越高,引入卫星通信,还会有新的玩家还会进来”。不管如何,随着华为和苹果的加入,手机卫星通信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产业链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