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 什么是国风?他们在海外用琴声和舞蹈回答
中华文化艺术在海外有着很多“知音人”。而如今,中国年轻人不仅能与外国朋友面对面交流,还能通过海内外社交媒体更广泛地“链接”受众,把自己所理解并深爱的“国风”传递给世界。
在新华社记者牵线搭桥下,请“云欣赏”一场跨国联动的“国风对话”——
彭静旋在演奏古筝(视频截屏)
彭静旋自小学习古筝,已在法国求学多年。她说,自己在法国街头表演古筝的初衷非常简单——“分享美好,分享音乐”,同时也期待“将古筝作为一个桥梁,让更多法国人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乐器”。
彭静旋说,初次在法国街头弹奏古筝时“还比较忐忑”,大多选择《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传统曲目,但随着渐入佳境,她的尝试越来越多元,用“中国风”形式演绎了很多西方作品。“当地观众反应都很积极,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她说。

除了继续通过街头表演的窗口展现中国文化,她还期待着今后有机会与其他音乐人合作,“探索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
马蛟龙在表演红扇舞(视频截屏)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马蛟龙几年前被公派到英国教学。他的教学工作一度受当地疫情影响而改为线上,但一名舞者必须坚持训练,而住处空间又有限,很多舞蹈动作施展不开。他的“街头国风秀”就在这样机缘巧合下上演。他在热门旅游景点格林尼治公园录制了一段舞蹈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后,受到很多人喜爱。
马蛟龙说,他很喜欢在户外跳舞,不仅更亲近大自然,也让很多当地人对他的舞蹈产生兴趣。如今,制作并分享视频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向更多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古典舞。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街头表演,“而是一个中国舞者手持红扇、水袖等传统道具,与西方风景和建筑的融合,这也像一种不同方式的对话”。
他认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他的英国学生不是简单模仿舞蹈动作,而是将学习中国古典舞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END-
策划:冯俊扬
监制:杨骏 闫珺岩
记者:尚栩 杨骏 司源
剪辑:司源 崔可欣
编辑:孙浩 王科文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