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了解>> 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

(408606)个赞

(1937)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这本心理学书籍,写得像美剧般惊心动魄 | 同读一本书

作者: 吴晓波频道 | 2022-05-25

立即订阅▲收听音频

5月21日购买《每天听见吴晓波》年卡会员,免费获得本期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纸质书一本,仅限前100名。

点击此处,立即拿下>>>

你的悲伤症结是一些更重大的事情。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在这几年的畅销书中,心理学书籍的占比高了起来,不少心理学书籍登上各大书籍评选的榜单。

最被人熟知的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冲上各类榜单的同时,开卷数据显示,这本书位居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非虚构类销量首位。

心理学书流行的背后,或许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群体性焦虑。

这种群体性焦虑,在过去几年体现为:时代高歌猛进下的人心浮躁,普通人很容易被“时代抛弃你时,连个招呼都不打”的声音所裹挟。

这两年,则体现为疫情持续、战争动乱等外部混乱带来的内心失序,尤其是停工停学、居家隔离一次次打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使人陷入emo,感到丧和无力。

如果你也感到焦虑、迷茫,甚至正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别独自扛着,不妨找个人聊聊。除了找家人、朋友聊聊,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聊聊。

今天小巴要讲述的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写的正是发生在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故事。

今天订阅《每天听见吴晓波》年卡会员送68元《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纸质书1本数量有限,仅限前100名点击按钮▼立即订阅

巧的是,这本书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样,都出自心理咨询师之手,并且两本书来自同一家出版公司果麦。

同样,这本书也是口碑和销量双丰收。此前在美国,被评为“亚马逊2019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2019年度推荐必读书”。国内翻译出版后,豆瓣评分8.9分,荣登“豆瓣2021年度最受关注TOP10”。

在一本心理学书里,读出看美剧的爽感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由一篇篇的故事组成,将普通人平凡的生活讲得惊心动魄,读来有一种看美剧的爽感。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如此说道:“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的笔下,有视身边所有人为“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有离婚三次,活在绝望中的69岁老人,有身患癌症的30多岁女教师,还有深受原生家庭困扰的酗酒姑娘。

还有一位来访者是洛莉本人,她也带着自己的困惑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就如她自己所言“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本书就是从她40多岁婚姻大计突然泡汤缓缓展开的。

故事本身不足以称道,关键在于故事背后的真实和深刻,以及讲述者的真诚和自我袒露。

对此,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形容,“读这本书的过程,是灵魂的方寸之地的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心理咨询室,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来访者带着难题到来,向咨询师要一份“灵药”。就连洛莉本人也向她的咨询师温德尔寻求答案,但温德尔最大限度的回答不过是“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这本书要戳破的一个真相是,生活本身就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甚至我们每天做出的各种选择也没有那么多对错之分。

矛盾之处在于,人们总是希望他人给出一个答案,一旦别人真的给了答案之后,又开始心生不满。本质上每个人都希望能掌控人生的话语权,就连几岁的孩子每天都在为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而抗争。

这背后深藏着另一个含义:如果是别人为我做的决定,即使结果不利,那也不是我的错。这就是人们百试不爽的逃避路径。

因此,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人们对自己当前的困境负责。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并且必须得靠自己去构建生活时,才可能放手去做出改变。

但要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对于自己面临的真正困境,往往是模糊的。

来访者坐在咨询室,抱怨或哭诉的大多数是表象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但大多数人不愿直面,抑或者并不自知。心理咨询师所要做的,是帮助来访者挖掘出埋藏在表面痛苦之下那些更本质的东西,即故事的内核。

“你的悲伤症结是一些更重大的事情。”书中的这句话,值得每个人做出自己的思考和注解。

当我们在读这本书时,能一次次看到来访者的逃避和防御,与咨询师来回拉扯,也能看到咨询师真诚和恰到好处的点醒。紧接着,又能看到来访者一点点卸下防备,慢慢拥有直面内心的勇气和觉醒,开始学会与自我和解。

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能看到一点关于自己的影子,这并不是巧合,这就是生活本身。

如果痛苦无法改变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来访者带着痛苦来到咨询室,想快点解决痛苦,有些痛苦是客观现实困境,有些痛苦是来自内心的主观所为。

69岁的瑞塔是个离过三次婚,被儿女嫌弃(因为没能保护孩子免于酗酒父亲的殴打),也没有朋友的独居者,她声称“到70岁生日,若生活还不能改善,就去自杀”。生活的阳光比70岁的生日来得更早些,她的艺术天赋被挖掘,挂上网站的画作有了销量,邻居视她为家人,还有一个善良的同龄男人跟她约会,亲吻了她。

结果是,瑞塔依然充满绝望感,对自己的最高评价不过是“我还行吧”,还反手给了那个喜欢的男人一巴掌,从此避而不见。瑞塔的心还深陷在过去,她不断诉说年轻时犯下的错,一再嫁错人,没能照顾好孩子,也没有一份好工作。

洛莉问她:你对年轻时自己的罪行是如何量刑的?瑞塔回答:“终身监禁。”

这就是症结所在,痛苦不是不可改变,而是不愿改变。深陷痛苦,反而成了瑞塔自我保护的方式,事事皆可为自己开脱,“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我本来就一事无成”,也就不必再去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了。

如同瑞塔,生活中不乏有人困在自己的牢笼,做着自己的狱警,不肯放过自己一把。

当然,生活中还有一些痛苦,就是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比如,即将到来的死亡。

30多岁的朱莉刚拿到大学的终生教职,新婚燕尔,蜜月回来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却在产检时被告知得了癌症,随后孩子流产,癌症治疗后又复发扩散至全身,死亡渐渐临近。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乞求临终时平静、清醒,得到理解和治愈,但临终阶段往往混合着药物、恐惧、困惑、虚弱的大杂烩。所以我们必须‘现在’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我们还有能力变得更开放更豁达的时候就采取行动。”

读来不免悲苦。

但即便面对死亡,依然还存有那份选择的空间。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经历绝望的集中营生活后,写下《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书中写到:“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

朱莉最终选择了平静面对死亡,她写下遗愿清单,认真过余生的每一天,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写讣告,和丈夫一起策划葬礼。

朱莉如此年轻,她无法拥有未来,但她满意自己的过去;而瑞塔已经年老,还拥有未来,却被困在过去。

痛是客观现实给的,而痛苦是自己主观选择的。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疫情的持续,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内心是失序还是自洽,存有一份选择的空间。

自然,痛苦没那么容易消散,但我们至少可以找个人聊聊,或看看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在他人的人生故事里,进行一场自我的对话。

今天订阅《每天听见吴晓波》年卡会员送68元《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纸质书1本数量有限,仅限前100名点击按钮▼立即订阅

主题策划 | 李梦清 | 音频策划 | 徐涛

音频运营 | 常秀娟 | 主编 | 郑媛眉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