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中国货币市场

中国货币市场

(124852)个赞

(755)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资管新规四周年,行业转型再出发(下)——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作者: 中国货币市场 | 2022-05-24

内容提要

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时值资管新规出台四周年之际,本系列三篇连载,系统回顾行业转型发展历程,总结行业发展新特征,并站在新的历史时点展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下篇展望后资管新规时代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净值化向产品净值转型纵深推进,长期将对机构发展路径和市场重定价形成趋势影响。全球被动投资浪潮下指数型产品迅速扩容增面,固收+、FOF等配置型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双碳”目标将引领投资理念。金融科技赋能投资研究、运营、风控、销售渠道等资管全产业链。

综合来看,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呈现出净值化、工具化、绿色化、科技化四大趋势。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结束,但行业转型仍在持续推进,资管产品进一步向“市值法”的净值化转型;与此同时,伴随全球被动投资浪潮以及国内投资人机构化程度的提高,指数型、配置型等工具产品快速增长;“双碳”目标将继续推动绿色资管成为业务发展新方向;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赋能资产管理全流程业务。

一、净值化:转型纵深推进,对资管行业影响持续

过渡期结束后,“打破刚兑”的监管要求净值化转型从产品层面进一步向计量方法推进。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内临时性的政策安排将随过渡期结束而终止,现金管理产品和货币基金仍可按照“摊余成本法+影子定价”的方法计量,但监管要求向货币基金靠拢,净值化的要求实际提升,而其余多数资管产品继续向市值法计量转型。

新的净值计量体系下,资管产品“破净”现象或将成为常态。2022年1月1日起资管产品要求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部分理财公司已经开始建立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的净值计量体系,用市值法计量后底层资产价格波动可以直接穿透至产品表面,“破净”现象或将成为常态。比如2022年3月,“股债双杀”行情导致“固收+”基金和理财产品业绩显著恶化,理财产品的破净数量高峰时期超过2000支,月末破净率突破8%,其中净值化程度更高的理财公司产品破净率突破14%,由于投资者对破净的容忍度较低,引发一轮产品赎回潮。

面对“净值化”挑战,资产管理机构需要对内提升投研能力、对外增强机构合作,并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净值化转型背后是对资产管理机构投研能力的高要求,资管机构需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高产品运作管理能力。一是强化投研团队、体系建设,通过自建投研团队、多元化薪酬激励机制、科技赋能优化投资流程等方式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二是积极借助外部机构的投研优势,通过FOF/MOM、委外投资、投资顾问等模式开展外部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并在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构建基于投资者需求和个性化服务的销售体系,有效识别投资者风险偏好、针对性设计相关产品,并持续支持投资者把握好净值化趋势,强化长期投资理念。

图1  资产管理机构面对净值化挑战的三种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华创证券整理

长期来看,“净值化”会对资产管理机构和市场形成趋势性影响。(1)关注长期机构影响:行业分化,存在综合型和专业化两条发展路径。净值化考验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不同机构表现分化,头部投研能力较强的机构竞争优势突出,因此资产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自身规模与业务能力,选择综合型与专业化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2)关注长期市场变化:对市场的重定价影响。净值化转型对资产定价将产生长期结构性影响。以债券市场为例,“真净值化”实施之后,投资者尚处产品估值转换的适应阶段,为避免产品净值波动造成赎回压力过大,理财产品或更偏好配置短久期、高等级等估值稳定的资产,债券市场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难以压缩。

二、工具化:指数型、配置型产品迎来发展机遇

1. 全球被动投资浪潮下,指数型产品迅速扩容增面

全球被动投资浪潮下,投资者对指数型资管产品需求在提升。一方面,海内外投资者对被动投资的理念的认可度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指数型产品具备构建逻辑透明、风险收益清晰等优势,工具属性较强,成为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

结合海外经验和我国国情,实践中资管机构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指数型产品进行创新:一是将成熟市场的创新产品进行本土化试点。近年来海外成熟市场积极发行主动型ETF产品,考虑本土化因素后,我国主动型ETF创新已从股票指数增强型ETF起步。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创新。以债券市场为例,针对我国债券二级市场存在流动性偏低的问题,资管行业可创新发行各类债券ETF,目前地方债ETF的流动性好于直接投资债券,后续跨市场等多类型的债券ETF有望进一步落地。三是不断完善对细分市场的配置工具。我国指数型产品跟踪标的从股票逐步向债券、货币、商品等大类资产覆盖,跟踪指数形式从宽基指数向行业指数、主题指数、策略指数延展,跟踪标的市场从单市场向跨市场、跨境市场迈进。后续资管机构将不断完善对细分市场的配置工具,比如同业存单市场缺乏工具类产品,通过可行性分析后,2021年12月公募基金推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填补这一空白。

图2  我国资产管理机构实践中从三个方面对指数型产品进行创新

资料来源:华创证券整理

对比海外,未来我国工具型产品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全球被动型产品规模从2009年的6万亿美元快速上行至2020年的22万亿美元,预计2021-2025年年均增速可达9%,全球被动投资浪潮持续。截至2021年末,我国指数型基金产品规模接近2万亿元(其中60%为ETF),占全部公募基金比重仅为8%,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国内投资人机构化程度提高,配置型产品规模快速增长

随着国内投资人机构化程度的提高,固收+、FOF产品等配置型产品迎来快速增长。(1)固收+产品: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为主的资管机构积极创新布局。公募基金率先布局“固收+”产品,以混合债券型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为例,2017年规模已在4500亿以上,具备一定先发优势,2020年以来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末规模超1.7万亿,根据基金管理人的投研优势,公募基金布局多种“+多资产”和“+多策略”产品,整体类型较为丰富。银行理财通过发挥其在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债权受(收)益权等非标资产方面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投研优势,2019年以来开始积极布局“固收+”产品,2021年末存续的“固收+”理财数量在2万支附近。(2)FOF类产品:公募基金和理财公司开始探索发行。2017年四季度首批6只试点公募FOF获批发行,单支募集规模较大,随后公募FOF步入稳步发展模式,2021末共存续240只产品,规模为2222亿;银行理财以理财公司为主导,积极构建FOF评价机制,2020年之后规模增长较快,2021年存续FOF型理财产品共215只,规模为1536亿元,同比增长61.34%。

三、绿色化:“双碳”目标引领绿色投资理念

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正式宣布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双碳”目标下,资管行业应积极发挥对实体经济绿色部门的支持作用。中国金融学会的研究表明,运用ESG投资理念的资管产品,资金更多地流向环境责任落实较好的企业,碳减排领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现阶段布局绿色主题产品和运用ESG投资理念成为资管业务发展的新方向。

近年来我国资管行业积极探索发行绿色主题的资管产品,推动绿色投资发展。(1)银行理财:2021年ESG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超1200亿,大幅超过2020末的存续规模287亿。(2)公募基金:2020年是ESG基金发行大年,2021年末存续规模超过2000亿。(3)其他资管机构:积极推进绿色化转型,“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和服务信托、ESG保险资管产品、绿色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类绿色主题的资管产品纷纷落地。

我国资管机构积极采纳绿色投资理念,签署PRI的机构数量逐年增加。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包括六项原则,各签署机构将践行ESG投资理念。2017年3月以来,我国资管机构开始陆续签订PRI协议,2020年和2021年分别增加17和26家,目前国内累计已有19家公募基金、4家券商资管、4家保险资管(含保险集团)和1家银行理财签署,其余大多为私募基金。整体来看,ESG投资理念在产品端正快速推广。

分机构而言,公募基金绿色投资实践较私募类机构更为普遍,但缺乏绿色评价方法、风险控制粗放、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有望进一步完善。根据基金业协会对基金管理人绿色投资自评价的问卷结果,2021年已有83.9%的公募基金开展绿色研究,高于私募证券机构的61.9%,在进行绿色投资理念和体系建设时呈现“自下而上”的探索性特征,但仍有46.4%的公募基金未建立针对投资标的的绿色评价方法,且对环境风险控制仍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绿色投资实践还缺少可观察、可验证的信息基础,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

未来资管机构可充分应用绿色投资理念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比如资管机构可从自建ESG评价体系、改良第三方评价体系、跟踪绿色指数等方式构建绿色评价方法,并积极推动绿色投资策略与资管业务全流程整合,在数据收集、项目审批、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方面充分应用ESG投资理念。

四、科技化:金融科技赋能资管行业全链条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资管机构可强化新型科技运用,将金融科技赋能于投资研究、交易、运营、风险管理等领域,借助数字化IT系统提升效率,铸造长效竞争力。

第一,可借鉴外资资管布局金融科技助力营收能力的经验。2010年后以Betterment和Wealthfront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崛起,提供了低费率、低门槛和自动化投资管理组合。其后Vanguard、Fedility、BlackRock等主流资管机构以研发、并购的方式加大金融科技投入,迅速重新主导市场发展。以BlackRock为例,科技发展成为其资产管理规模放大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助力营收稳定。BlackRock较为注重金融科技发展,开发了集组合管理、风险管理、交易管理、运营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阿拉丁系统(Aladdin)。2014-2019年,尽管BlackRock的营收增速波动较大,Aladdin系统的收入却实现较稳定的增长。

第二,关注我国金融科技的监管口径变化。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监管新框架初具雏形,口径随着行业技术演变和顶层政策基调发生变化;2020年以来监管规范要求明显强化,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监管趋严,在资管领域,银行的智能投顾业务短期暂停,需要进一步转型。因此,需要关注金融科技的监管口径变化,金融科技监管在成熟市场的发展进程具备一定借鉴作用。

第三,逐步探索将金融科技运用于资产管理的全产业链条。上游方面,可通过推动开发大数据分析和建模,挖掘有效、高频、更为精确的新型数据,打造基于大数据的投资研究能力;中游方面,科技赋能运营转型是资管机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将科技运用于风险检测、压力测试等方面有助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下游方面,运用金融科技有利于开拓数字化的获客新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管理。

图3  金融科技可运用于资产管理的全产业链条

资料来源:华创证券整理

END

作者单位:华创证券研究所固收团队,周冠南系固收首席分析师

更多阅读

◆关于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基本逻辑探究

◆浅析利率动态模型

◆三重压力下中资美元债市场变化及措施建议

长按扫码关注

用户评论
2022-05-24 15: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