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叶檀财经

叶檀财经

(275247)个赞

(1721)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叶檀:隔离一周 有些话必须说

作者: 叶檀财经 | 2022-03-29

文/叶檀☞ 财经女侠 | 毒舌善心

病毒得抗,市场靠熬,底线要守。

写这篇文章时,心情难以恢复平静。

上一周,除了周四,全部在封闭中度过,与春节不同的是,心情焦虑。周边朋友绝大多数呆在家中。

一周封闭期做了四次核酸,气温一度到达30度,然后温度陡降,阴雨绵绵。期间,取消了两次出差。

从小区的铁门看出去,小店全都关闭,街面上几乎可以走出一个瘦削的屈原,吟唱着“哀民生之多艰”。

人同此心。社会、家庭、个人、企业、医院、执掌者、志愿者都处于疲惫状态,一切服从抗疫。

市场下行,俄乌已经不是最大的变量,对于市场而言,重要的是疫情什么时候控制,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重镇何时企稳。

流动性造成的市场底近在眼前,病毒又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惟有万众一心,共度时艰。

“躺平”的代价无法承受

为什么不能躺平?因为难以承受风险。

引用一组知乎答主言心的数据。截至3月17日,国外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4.6亿人,现有确诊近6000万人,累计死亡超过600万人,病死率1.3%。

同一时间,国内累计新冠确诊病例41万人,现有确诊25万人,累计死亡1万多人,病死率2.4%。从新冠病死数据看,中国仅与有着1000万人口的洪都拉斯相当。

放开,意味着牺牲部分免疫力低下者,来获得整个社会的群体免疫力。

美国已经确诊8000多万人,死亡逼近100万人。英国累计确诊逼近2000万人,死亡16万人。

如果我们放开躺平,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知乎上医学博士“蓝橡树”进行了预测。

Omicron毒株对疫苗存在很强的逃逸,根据香港大学的计算,单独一针疫苗对Omicron基本没有免疫力,接种三针疫苗才能获得比较持久的免疫力。

中国内地加强针(第三针)接种率是38.41%。我们只有不到40%的人具备了对Omicron一定的免疫力。

除了我们和美国,其他国家基本在50%以上。

如果放任Omicron在全国流行,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4.1亿):

按照10%感染率:

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将达到:1亿4千万人。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将达到:84.6万人。

按照30%感染率:

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将达到:4亿6百万人。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将达到:251.72万人。

即使最理想的情况,按照目前全球计算得到的0.29%的死亡率,国内死亡人数也将超过40万人。

上述数据的前提是,我国内地医疗体系不被疫情击穿,所有人都得到了我国香港地区目前的医疗救治水平。

这是不可承受之重,不同的文化对管理者职责的边界大不相同。

言心认为,西方国家精英阶层疫苗接种率不低,越是精英阶层,防疫越严格。此次疫情“定点爆破”了一大批人,而这在我们这里是不可能实行的,也是风险极高的。

不放开,代价巨大,放开,后果可能不可承受。

抗疫成本高昂,经济代价巨大。英国首相约翰逊坦言,英国政府不能继续负担每月2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72.5亿)的新冠检测费用。

因此,最稳妥的办法是逐渐适应与病毒共存,在这之前,必然要稳步前行,包括普遍进行第三针、第四针疫苗接种, Ct值标准从40降到了35,居民可以自行检测,进行网格化管理。

张文宏医生最近说到了第四针疫苗接种。

逐步开放到全面放开,是个过程。

谁不愿意躺平?但预判风险过大,实难躺平。

病毒得抗  市场靠熬

既然前面病毒在抗,后面市场就得熬。

流动性的冬天,估计远没有过去。无论从利率、全球市场来看,宽松期已经过去。

股市、楼市、信托、基金、银行理财等多个方面,表现不如人意。

根源,在流动性上,在企业盈利预期上。

A股、港股跌幅惨烈,自2021年高点以来,沪深300指数最大回撤幅度达到33.52%,创2015年之后最大回撤纪录。

另据数据宝统计,恒生指数市净率为1倍左右,上证指数市净率1.38倍,均处于历史性低位。

对比全球市场,恒生指数市净率位居全球主要股指最低,上证指数位居全球倒数第三。市盈率方面,恒生指数全球倒数第二,上证指数位居全球倒数第三。

正因为股票市场低迷,股票权益类基金面临大幅回撤。

据Wind数据,从2021年高点到2022年3月15日最低点,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幅度达到22.87%,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分别22.63%。

截至3月18日,剔除今年上市基金,上周合计有2990只权益类基金净值(只统计主基金,含QDII)刷新历史最大回撤纪录,占权益类基金的一半。

也就是说,有一半权益类基金净值自近1年净值最高点持续下跌并在上周创下阶段性低点。

最大回撤的中位数高达26.46%,只要你的回撤不超过26.46%,那就跑赢了一半以上的人,只要你不投资,那就跑赢了绝大多数的人。

一些知名的基金日子难过。

《红周刊》分析了淡水泉的系列基金以及景林基金,今年3月7日到3月11日的一周,淡水泉成长系列周跌幅在5.8%~6%之间,淡水泉平衡优选系列周跌幅4.7%,淡水泉全球成长系列周跌幅5%。

公募权益类基金日子同样难过。

截至2022年1月底,公募基金规模再创新高,9428只基金数量,资产净值总规模合计达到25.87万亿元。

股票型和混合基金份额虽然增长了708亿份、1000亿份,但净值较去年末下跌,今年前2个月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整体分别下跌7.6%、6.56%,而债券基金当期回报则微微下滑0.01%。

更令投资者不安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有不少破净。

本来是为了安全,但市场上没有绝对的安全。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3月18日,剔除近6个月无净值的产品后,理财市场存续产品28754只。

其中,单位净值低于1的达2198只,占比为7.64%,较年初再度提高,涉及机构既包括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股分行理财子公司、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理财子公司等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单位净值等于1的有2366只。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式教育,流动性不足,股债可能会同时下跌。

《中国基金报》采访了一批机构人士,权益类下行,固收+波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上升,对保守的投资者是当头一棒。但无论如何,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仍是较为安全的产品。

实在担心的话,剩下的是定存和货币基金了。

从政策底到市场底有周期,如果已经做好配置,现在能做的就是咬牙,熬过去。

政策底浮出水面

流动性底线被守住。

3月16日13时左右,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此后,直到3月20日17时左右的100小时时间里,一系列利好政策强势“助攻”。

在会议消息公布之后近4小时内,“一行两会”迅速响应,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银保监会提出,要积极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

具体举措估计是,几年内不提房产税,略微提升市场杠杆,密切关注量化机构,在境外市场坚决反击空头。

总而言之,不再出现空头肆虐,防止流动性冻结。

到了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的期指交割日,必定会严防死守。

今年3月1日,河南郑州出台了18条楼市新政,郑州由此成为今年全国首个全面放松限购限贷的城市。

郑州如此,其他城市的放松紧锣密鼓。

黄金时代已过,白银时代正在发出召唤。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根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END --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叶檀财经荟,让天下没有难理的财

叶檀财经微信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股市、叶檀楼市、叶檀财经荟、叶檀财富、叶檀放心保,上述六个账号,请用户认准上述微信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注册,也并非由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作者:叶檀 编辑:苏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转载合作、成为会员、课程咨询等

请联系微信:yezikaibai

喜欢,记得点个赞/在看哟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