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中国货币市场

中国货币市场

(126033)个赞

(758)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创新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推动银行ESG管理体系构建

作者: 中国货币市场 | 2022-02-09

内容提要

绿色金融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传统行业转型及新能源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商业银行作为经济运行当中的重要一员,是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持机构。而当前国内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ESG管理理念有待深化,需不断提高气候环境风险管控,加强产品创新,把握投资机遇,有效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成为符合未来战略发展路径的选择,也在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中发挥了资源调配的作用。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绿色金融政策、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也在持续完善中,不断向国际主流标准靠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绿色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业务发展规模持续扩大,但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占比仍有待提高。随着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部分银行陆续推出碳排放权抵押贷款、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等产品,为银行扩大融资提供有效的质押基础。

一、商业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实践路径

绿色信贷:目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仍以国有大行及股份行为主,城商行及农商行业务规模相对有限,但其绿色信贷增速较高。绿色债券: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绿色债券发行、承销和投资等方式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并通过产品创新来支持绿色金融。2021年2月起,作为绿色债券创新品种—碳中和债券一级市场拉开序幕,得到银行机构广泛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银行目前尚不能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当前商业银行碳市场实践情况来看,主要参与途径为在碳结算方面提供开户、结算、存管等碳金融基础服务,在融资方面提供碳资产抵押或质押融资。

二、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面临的问题

绿色金融产业占比低且产品体系较为单一。面向客户以大国企、大项目为主,覆盖群体较窄,参与融资渠道有限,无法满足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领域仍需进一步拓展。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很多机构未在战略层面考虑环境效益,也并未建立专门的组织体系、职能部门和相关制度,对于绿色金融业务区分度较小。信息披露尚不完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和环保信息之间传导渠道尚不通顺,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掌握企业的环保信息,对绿色产业资产质量难以保障,对融资人的需求也难以把握。

三、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相关举措

(一)积极参与碳市场,创新产品发展

1. 发挥融资功能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实践路径拓展碳减排领域的客户市场,对开展碳减排技术研发,利用我国风能、水能和光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探索建立碳基金,如联合其他金融机构或当地政府共同设立碳基金支持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及碳减排项目建设。碳基金在国际市场发展较为迅速,国外银行机构纷纷共同出资成立碳基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较少,主要是政府、非银机构及企业参与。

2. 提供中间业务

依托营业网点、信息获取、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发挥金融中介功能,为交易方提供交易结算和资金存管服务、开展碳交易及金融衍生品的咨询服务、提供碳交易买卖双方撮合服务,降低沟通成本,促成最终交易完成。

积极进行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目前以碳配额远期品种为主,未来随着交易机制逐渐完善,参与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加,需要设计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等金融衍生产品来对冲碳交易风险,增加碳市场流动性。研究推出挂钩碳排放权型理财产品,向大众推广低碳理念,使其参与到我国低碳发展。

3. 拓展碳零售产品

在零售业务方面(如碳信用卡、碳借记卡),首先在卡片制作时采用可降解材料,减少纸质材料使用;设计碳足迹计算器,鼓励低碳消费,通过与环保部门合作购买碳减排量,实现个人“碳中和”;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条款,对消费者在购买绿色节能型产品或服务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折扣。商业银行通过提供更加专业及精细化的服务,提高在碳金融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构建银行ESG生态体系

1. 完善ESG管理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

在顶层设计方面,可以参考《负责任银行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负责任原则。在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方面,制定明确的ESG战略框架,并设定具体的任务目标,建立跨板块的工作协同机制,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中长期考核及评价等。在ESG战略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优化调整产品结构,设立单独部门负责业务开展。在日常公司治理方面,持续加强环境和社会的风险管理,同时,加强对绿色政策、行业标准及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从产品转型、客户发展、项目拓展等多维度进行探索。全面部署ESG管理组织架构,形成包括内部治理、风险管控、产品设计、决策制定在内的完整体系,通过指标管理,将ESG管理理念贯彻到目标设定、业务指引、任务分解、信息传导等各个流程中。

2. 参考赤道原则,构建ESG风险管理系统

赤道原则是国际上针对融资项目,对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管理的工具和理念,通过对风险进行分级展开相应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并以此要求融资企业针对风险点在借款合同中编写《行动计划》。ESG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借鉴赤道原则,对客户风险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管理,同时通过参考国内外主流的ESG评价体系,结合第三方机构评价结果,最终设定银行内部ESG风险考核指标,在业务开展前、中和后期三个环节均对ESG风险进行测算,根据银行风险偏好设定限额和期限,定量分析和实时追踪信息变化,建立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情况调整额度,预防和管理项目风险。

3. 强化ESG信息披露机制

信息披露机制是ESG管理的重要部分,参考国际ESG指标体系并结合自身业务实际设定相应的披露指标和标准,接受外部监督,促进银行自身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水平,培养银行社会责任,塑造银行品牌形象。此外,商业银行还需加强信息披露的质量,引导市场提升绿色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支持高质量产业发展,同时强化银行内部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效率。

(三)完善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1. 继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

随着市场机制逐渐完善,银行布局绿色金融业务是未来趋势,需要更专业的人员推动银行业务发展,因此需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现有人才队伍,针对业务职能,有针对性地加强绿色产品专业知识、政策制度、投资理念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机构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提高业务开展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大对绿色领域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银行机构内绿色金融团队建设。并出台配套激励政策,激发绿色金融业务积极性,充分把握客户的业务需求,根据不同需求精准提供不同的绿色产品,同时挖掘潜在客户,拓展业务规模。

2. 深化金融技术创新发展,助力业务高效运行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至绿色金融业务中,可以改善运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运用科技手段,可以帮助银行机构量化信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建立绿色数据库。如在业务开展前,智能识别绿色程度,进行业务初步分类。通过从环保部门、网络媒体等渠道获取客户的环保信息,形成底层数据库,建设绿色评级,帮助银行建立风险预警,及精准识别潜在客户,挖掘绿色项目机会。此外,通过构建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模型,预判风险完善银行资产定价,不断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为绿色金融业务提质增效。

(四)加强外部机构交流与合作

1. 探索国际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深化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国应加强合作,推动绿色理念、政策和业务的交流分享。可以纳入赤道原则、签署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加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提升银行自身ESG评级,树立品牌形象,取得境外金融机构信任。不断提升业务标准,借鉴欧美国家银行绿色金融转型发展的实践与发展经验,逐渐与国际惯例及准则接轨,打通政策壁垒,促进跨境业务开展,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发展。与国际金融组织建立长期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完善产品创新机制,主动融入国际银行可持续发展标准。

2. 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合作

商业银行应建立与央行、发改委、银保监会及国家环保部门的沟通机制,及时跟进环保政策导向和实施情况,并根据实施标准制定相应举措。发挥自身数据集聚平台优势,共同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获取节能环保企业相关数据及企业违规处罚行为的信息,提高业务开展的效率及安全性。加强与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或科研平台的合作,提高绿色金融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进一步完善绿色项目的评估系统和风险防控系统建设。此外,与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合作,银行机构发挥自身金融资源优势,政府机关给予政策研究和信息渠道支持,对区域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拓展银行客户群体,支持当地重点绿色项目和产业发展,共同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运行。

四、结语

就目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而言,整体仍处于持续完善阶段,一方面需持续强化ESG管理理念,完善银行顶层设计,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高从业人员对绿色金融的了解,强化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也需不断发掘国内外政府、金融机构业务合作机会,创新产品发展,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切实推动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END

作者:王慧,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

原文《创新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推动银行ESG管理体系构建》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22.02总第244期。

更多阅读

◆2021年货币市场回顾与展望

◆2021年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2021年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

中国货币市场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