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叶檀财经

叶檀财经

(310640)个赞

(1744)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重磅政策出炉! 直击灵魂!中国将迎来彻底转型!

作者: 叶檀财经 | 2021-08-03

文/顾天杰

7月28日,攀枝花发布《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直接奖励生育。只有攀枝花当地户籍的二孩、三孩家庭,每个月能获得500元育儿补贴,直到孩子3岁,因此3年累计可以获得1.8万元。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当下面临的两大难题:

生育率低、老龄化。

1.8万元的育儿补贴并不多,至少能证明政府真的有在思考,如何引导愿意生育的人口,真正放下担忧去生孩子。拿出真金白银发补贴,是最好的办法之一,这还不够,想要完全解决问题,必须进一步降低生养成本、提高社会福利,完善养老体系。提升福利制度需要大量资金,所以人口、生育和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是如何将中国彻底从数量型经济,改变为创新效率型经济。人口变化了,经济结构和企业偏好也要调整,才能匹配新的人力资本,将产出最大化。

生育率下降 无法逆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结构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4 年,国家鼓励生育,限制节育和人工流产。第二个阶段是 1955~1977 年,开始实施节制生育政策。第三阶段是1978~2013 年,独生子女政策全面落实。第四阶段是2014年开始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出台,到现在的鼓励三孩。从人口数量来看,建国后中国经历了三波出生人口连续高于2000万的婴儿潮。第一波在1950到1957年,年均出生2121万。第二波在1962到1975年,年均出生2628万,第三波在1981到1997年,年均出生人口达到2212万。之后中国出生率不断下降,出生人口基本维持在1500到1700万之间。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2017年缓慢回升到了1.63,即使如此也低于世界公认的正常水平2.1。翻译成人话就是:愿意生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少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经济增长、生育率下滑后,只凭借放开生育政策就能将生育率再次拉升的。因为生育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机会成本大幅上升的行为。生孩子能不能规模化批量生产,生育周期很长成本很高。中产阶级父母,大部分会选择只生1到2个孩子,然后优生优育,精细化培养,争取把能做的做到极致,将孩子培养成人才。如果生育率无法提升,那有没有办法让父母,更加轻松一些呢?有,最简单直白的方法是提升社会福利系统,尤其是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保障制度。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国家高负债,换取国民超高福利。

日本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尝试通过立法,来完善国民养老问题。1959年出台《国民年金法》、1963年出台《老人福祉法》、1982年出台《老人保健法》、2000年出台《护理保险法》,同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养老。尤其是2000年出台的介护保险法,是日本养老产业爆发的关键,老年人支付10%的介护(相当于看护协助)费用,能享受介护保障。简单来说,日本建立起三个层次的养老体系:第一层是国民年金覆盖全体公民;第二层是和收入相关联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第三个层次是公司养老金。还有一系列的补丁政策,包括商业补充护理保险、介护保险制度等等。这种完善、庞大的养老体系看上去很美,唯一的缺点是烧钱烧太多。日本官方数据显示过去15年,人均社保支出增加50%。如此庞大的国家财政开支,导致日本央行2001年开启量化宽松政策,直接下场买国债,到2019年底日本央行持有国债高达481万亿日元,货币不断超发。日本国民高福利的根基,就是央行直接透支国家信用,增加负债,然后用借来的钱给国民提升福利水平,相当于变相藏富于民了。一般来说普通国家这么做早就汇率崩盘、信用破产了,日本却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始了一波缓慢的复苏。这一批率先复苏的企业,基本都处于高端制造、精密仪器、新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为什么会这样?教科书上不是一直写着,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么?实际上,日本失去20年是针对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来说的,大型企业依旧保持着非常强的竞争力,而且都走到了工业体系的最上游。比如我们看到的东芝、索尼、夏普,它们都退出了传统的黑色、白色家电领域,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美的、格力、海尔这样的品牌,完全失去原有主营业务后,它们做了什么?以东芝为例,它几乎放弃了原来的家电业务,目前在核电、新能源和氢燃料领域保持领先。夏普在医疗健康、机器人、智能住宅方面做出了成绩。我们最熟悉的索尼,2020财年直接创下史上最高利润记录,销售收入8.9994万亿日元,净利润1.1718万亿日元,净利润同比大涨64%。一句话总结:

日本曾经的龙头,放弃了过去低利润、拼成本、堆人力的中下游产业,努力向上游工业攀爬,最终完成了颠覆式的转型。

目前还存在的日本大型企业,基本都是各种核心科技专利的持有者。日本政府依靠这些优良企业资产,保证国家信用不破产、汇率不崩盘的,同时依靠国家负债进一步提升国民福利。攀枝花政府直接发生育补贴,和日本完整的育儿福利比起来,只是九牛一毛,日本的福利和养老制度,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增加保障 提升效率 化解危机除了日本,另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德国。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1883年俾斯麦颁布的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工人赔偿法》,1889年实行《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上面三大法律,构成现代世界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是:

1、雇员、雇主和政府一起负担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互助共济。

2、强调受保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享受保障权利,也有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

3、更好地平衡了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间的关系。

支撑德国社会养老模式的,是一套与之匹配的社会市场经济主义发展模式。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可以简化为:反对通胀和资产泡沫,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比如德国房地产和欧美最大的区别在于:

杠杆率低、货币化率低、金融化程度低。

同时德国政府鼓励租房,并且有租房补贴,对房租上涨做出严格限制。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租房家庭比例为57.9%,首都柏林住房自有率为17.4%,租房比例为82.6%,同时期北京租房比例为28%。中国自1998年开始房改,房地产由此进入市场化,到现在已经是市场化过度,什么都交给市场解决,导致房子质量很差,业主维权很多。房子还成了最大的蓄水池,杠杆率高,并且大量的房贷压缩了居民消费。学习德国的房屋制度,本质上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国家监管,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货币化程度。在企业经营方面,德国和美国最大区别在于:

德国主张员工优先,美国是股东优先。

德国的金融业受到很严重的限制,大企业主要资金不是来自于股市,而是来自于大银行,制造业和银行深度绑定在一起。两种模式带来的结果是:

美英国家以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为主的金融形态,帮助很多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带来很多颠覆式的创新。

德国、日本以大银行大财团和超大企业绑定的模式,更有利于持续性创新。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日本更倾向于能够长期发展的汽车制造、医疗医药、精密仪器、机器人、光学设备这样的行业。中国自2010年以来,走的道路明显更偏向于美英模式。风投和VC、PE基金进入超级明星赛道,用资本制造一个又一个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它们更容易出现在消费、互联网、视频娱乐这样的行业里,比如滴滴、美团、快手、B站、喜茶、乐乐茶、和府捞面等等。这些行业的企业寿命,肯定是比汽车、工业软件、基础制造里的企业短得多的,这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这么做导致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

贫富差距大到难以想象。

即使是互联网行业,差距同样巨大,富豪们各个身价几十上百亿人民币,最底层的员工熬着996,拿着万把块钱的薪资。这种情况在美国也出现过,据统计美国CEO与普通员工的工资之间收入平均相差300倍,互联网泡沫时期最高峰,这个数字曾经达到过400倍左右。在一个企业里,理想的薪酬差大约是20-25倍。日本从1945到1980年间,普通员工和CEO的薪酬差距大约是3倍,到了目前大约是25倍,德国尽管两者收入差距高达50倍,也比美国低很多。中国中产,即使是互联网大厂的员工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工作量没减少,赚的钱越来越少了,闲暇时间也几乎没有。因此未来十年,破除人口焦虑,化解老龄化危机的大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

重新分配国家财富、提升社会福利,龙头企业加大国际化力度,向上游转型。人口观念转变,向高效率人才进阶。

这将是一场中国从制度到人口再到社会的大转型,每一个人都努力参与,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 END --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叶檀财经,让天下没有难理的财

作者:顾天杰  编辑:苏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转载合作、成为会员、课程咨询等

请联系微信:yezikaibai

喜欢,记得点个赞/在看哟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