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评论

(576176)个赞

(3238)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以卖口罩之名推广APP:别借疫情收割流量 | 新京报快评

作者: 新京报评论 | 2020-02-18

在疫情中寻找违法商机的平台,不可能长久。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新京报网

文 | 熊志

             

 “花式”推广APP,又现新套路——假借卖口罩推广APP。

 

疫情之下,口罩难求。据红星新闻报道,部分宣称有货源的企业通过自家APP售卖口罩,但有不少消费者下载几款APP注册并下单后发现,商家先是迟迟不发货,过了几天又强制取消订单,怀疑企业没有货源或者货很少,借卖口罩之名行推广APP之实。

 

疫情期间,口罩成为最刚需的防护物资,生产供应出现了明显的短缺,一些城市不得不采取摇号抽签的方式来开放购买。这种供需缺口,显然成了一些平台和商家牟利的“商机”。

 

根据报道,这些APP平台的套路也颇为明细:一些平台谎称有货,并且能够马上发货,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下载APP甚至注册会员。名为卖口罩,实际上是利用消费者的急切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推销自家的APP。等到消费者真的下单购买,再单方面取消订单,以最小的成本“获客拉新”。

 

从几大投诉平台的投诉信息看,类似的“套路”不是个案,不局限于某个APP;忽悠消费者的手段,也不只是通过“有货立发”的虚假承诺来诱导下载。投诉情况还包括虚假发货、只退部分款项等。此外,同样不排除平台借机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在明明没有足够商品储备的前提下,还谎称口罩有货,把疫情变为收割流量的商机,这种行为有严重的欺诈嫌疑。

 

报道中提到,在APP下载榜上蹿升最快、投诉最多的某平台回应称,供应商曾经承诺能为平台提供口罩,但后来才通知平台口罩被征用,所以不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平台自己也是受害者。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的确存在着口罩被征用的情况,征用也是为了保证防护物资投入到最紧缺的一线去。因此,供应商被征用而断货后,对平台遭遇的不可抗力,消费者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在于,该平台在发布供应商断货声明之后,依旧对外大张旗鼓地宣称有货,并且可以迅速发货,引导消费者下载注册APP,蹭流量的嫌疑自然无法洗脱。前几天,该平台还因为虚假宣传销售口罩,被霍尔果斯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吊销了营业执照。

 

对平台和商家来说,疫情期间口罩等重要防护物资的储备和供应,随时都处在变动中,市场充满不确定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购买渠道,只要价格合理,也算是好事。不过越是在特殊时期,越是不能眼里只有商机,为了圈占市场而不择手段。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已经明确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其实,这些平台该意识到,就算是靠着虚假宣传营销收割了一批用户,发现上当受骗之后,用户不会真正留存下来,成为平台“忠粉”。相反,欺诈营销带来的口碑损伤,只会让它付出更大的品牌代价。说得直白点,在疫情中寻找违法商机的平台,不可能长久。

 

防止乱象干扰,也是防疫的内在要求。对类似涉嫌消费欺诈的行为,消费者要多加小心,执法部门同样得加强治理。不管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假借卖口罩推销APP,还是朋友圈的一些微商骗局,类似利用口罩非法牟利行为,在特殊时期的打击治理力度丝毫不能松懈。

□熊志(媒体人)

编辑:胡博阳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赵琳

推荐阅读:

万众一心齐“战疫” ,打好武汉湖北保卫战 | 新京报快评

以积极灵活的政策调度,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 新京报快评

公共场所体温检测互认,也是高效抗疫良策| 新京报快评

秉持“首善担当”,全面落实防控政策 | 新京报快评

《寄生虫》和《美国工厂》都指向了同样的现实真相 | 京酿馆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