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央行降准了!“毁三观”,2次!
果真,央行降准了!
7月9日,央行宣布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降准的目的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按照常规来看,这次降准非常令人意外,主要有3点:
1、按照往期经验,国常会吹风到政策落地往往间隔1-2周时间左右。而这次降准距离国常会提到要降准,仅过去2天。
2020年5月6日国常会强调支持中小微企业多渠道融资,此后5月15日宣布中小型存款机构降息;
2020年4月1日国常会吹风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此后4月15日降准。
这说明什么?降准非常迫切,大家判断形势可能相当严峻了!
2、这一次降准超过了市场预期,此前既没有风声和研究观点提到有降准的可能性,也没有投资者做降准交易。
3、这次降准规模也超过了市场预期,而且也不是此前认为的定向降准,而是全面降准。
当然,这是很多人的观点。
宏观经济谁都能讲,成了门槛最低的领域,验证等很久不说,对于交易的作用还和“有限”。
这种现象反过来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为了凸显自己搞宏观是专业的,不少分析师往里面加入太多统计和数据,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意思是,看,我们是专业的,跟你们山寨货不一样。
但是他们忽视了,真实世界不是简单的经济模型,存在很大差异。模型越精确,离真实世界越远,而且在浮躁的氛围下,也根本来不及提高数据质量。
所以看似精确的分析,只有一个结果:Garbage in, garbage out。
看宏观,得看大势和逻辑,需要特别重视拐点事情的迹象,这远比高频数据的变化重要。
对于降准,我们一点儿都不意外,因为我们早就看到了“变化”。
我们看到了,这些现实经济生活的变化,跟“经济理论”截然相反!
01
违背常识1:美国收紧 中国宽松
6月25日,我们在文章《注意!中美再次大背离,全球金融市场即将大转向?》中有一个观点:
最近,美国的大趋势有些变化,削减和加息预期,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逻辑。
有分析师预计,如果美联储将在三季度发出明确的Taper信号,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最早或于四季度正式启动Taper。
无论美联储何时开始缩减QE,美国资金面最为宽松的时候已经过去。
一句话:无论是美联储预期管理,释放削减和加息预期,还是实际的流动性管理,都意味着,美国的政策在“边际收紧”。
这是美国政策的一个“转向”!
更关键的是什么呢?美联储这次货币政策正常化是“急刹车”,留给市场缓冲的时间大幅压缩,这次市场冲击可能会更猛烈。
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比如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套利理论等等,怎么办讲的?
美国宽松的时候,新兴市场国家也跟着宽松,美国紧缩的时候,其他国家也跟着紧缩。
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必须跟美国保持一致,否则资金流动,引起的汇率变化就会导致这个国家出现大问题。
但是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呢?中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了,不可能跟在美国屁股后面。
中国只有一条道路:跟美国对冲。
这种思路是我们的”经济规则“决定的,逻辑是这样的:
美国收紧,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资本流出我国,回流美国,这是规律。
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导致贸易受损,我国外汇占款下降。
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左边外汇占款下降,右边基础货币下降,所以这会导致我国被动收紧政策。
美国收紧的时候,我们的政策再被动收紧,双重影响之下,中国的企业会死一片。
很明显,我们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应对办法只有一个:当然是宽松,释放流动性,对冲这个影响。
从美国上一轮收紧QE的时候,我们的政策都跟美国不同步,甚至截然相反。
案例很多,参考《注意!中美再次大背离,全球金融市场即将大转向?》。
我们为什么前几天就提出这一点呢?因为当下的经济环境,跟上次美国削减QE之前很相似。
而且,我们看到了央行的迹象:6月24日、6月25日,连续两天逆回购放量,一改之前”吝啬“的态度,让我们很意外。
当然,我们写过文章之后的两天,央行又连续两日逆回购放量,合起来一共连续4日放量。
这更加坚信的我们的判断。这是一个信号:央行货币转向宽松的信号!
搞宏观的人,当时没人敢得出这个结果,就连现在央行降准了,很多分析师也不敢得出这样的结论。
为什么?途径依赖。
只有趋势非常清晰的时候,他们才敢做出这样的判断,但是那个时候对交易又没啥做用了。
最后,再提醒一下,大家要注意这个违背常识的趋势:美国收紧的时候,中国”宽松“。
02
违背常识2:放松货币 竟然为了抗通胀!
我们再看一个违背常识的地方。
这次为什么降准?直接原因是什么?抗通胀。
1、国常会的通稿:
“会议决定,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2、央行的通稿: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无论是从国常会的通稿还是从央行的通稿来看,这次降准是针对大宗商品涨价。
提炼一下就是:为了抗通胀。
这个操作就很毁三观了!
经济学理论怎么教的?大宗商品上涨往往是通胀起来、经济向好的信号,逻辑上来讲,大宗商品涨,应该是收紧货币才对。
事实上来看,过去大宗上涨(PPI同比向上)和银行间资金利率是正相关关系。
所以,真实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大宗商品涨,需要央行维持宽松的资金面甚至降准来支持小微企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因为这轮通胀是由供给端驱动的,也有预期囤积叠加的成分。
1、国际上:东南亚、非洲和部分拉美国家的疫情一直在反复,影响了他们的复工复产,这些资源出口国的产出太少,跟不上全球需求扩张的脚步。
2、国内:本来去产能和查环保已经干掉一批资源类产能,而在“碳中和”和“查环保”等政策影响下,市场对粗钢、电解铝、煤炭等传统大宗商品有减产预期,导致供不应求。
通胀的问题出现在供给端,供给端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成本高,所以央行才降准抗通胀。
中国的经济“奇迹”有很多,比如
美国收紧,我放松,哪管货币汇率暴跌;
放松货币政策,目的竟然是抗通胀;
房子卖不出去咋办?涨价。涨价才能去库存;
基金卖不出去咋弄?限额。越限制客户买的越凶。
再怎么嘲讽也没用,这就是真实的经济社会,试图理解背后的经济逻辑,走在政策前面,对自己才有用。
关注外汇头条,加微信whtt11,关注真实的经济社会,讲解“毁三观”操作背后的经济逻辑。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