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冲击” 央妈都准备好了!你呢?
当下世界联系太紧密了,全球金融博弈,中国难偏于一隅,必定会受到冲击。
6月29日,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二十国集团成员应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自身举措的负面效应外溢,确保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翻译一下,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有太大的负面效应,需要避免负面效应外溢,别影响到其他国家了。
为何连外长都在关注这个事?因为外部冲击即将要来了!
现在,央妈重心已经发生变化,准备好应对外部冲击!
6月28日,央行对当下大环境给出了定调,强调“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要求“防范外部冲击”。
之前我们教过大家如何读懂政策文件,需要看会议级别,参与人身份和地位,以及文件表述变化。
跟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二季度报告有几个变化,我们重点关注这两个:
新增“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要求“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外部冲击”。
什么意思?央行已经在担忧外部风险的冲击了,政策导向明确向“防风险”倾斜。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1、我们究竟会面临哪些外部冲击?2、外部冲击何时会来?3、如何应对?
01
央行口风不是今天才变化的!
早在6月10日的陆家嘴会议上就有所体现,大佬们的讲话,已经把问题说的很清楚了。
针对发动国家的刺激政策,中国央行党委书记兼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一共列举了5个风险:
1、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普遍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特别是股票市场很快就达到了创纪录的高水平,“经常爬山的人都知道,越是陡峭的山峰,上去不易,下来更难。”
2、通货膨胀像约定好了一样,如期而至。而且比美欧所预料的幅度要高出一截,至于将要持续的时间似乎也不像许多专家预测的那样短暂。
3、当财政支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靠中央银行印钞来支撑时,就像一架飞机在空中进入自转旋涡,很难由自己顺利改飞出来。
4、世界疫情现阶段还有诸多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局部受阻或断裂的风险仍然较大。有少数发达国家继续奉行所谓本国优先的单边主义,例如对来自中国的产品保留高关税,客观上推动通货膨胀上升更快。
5、面对美欧开闸泄洪产生的溢出效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痛苦的应对举措。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央行已启动加息,有的发达经济体也开始释放收缩信号。
提炼一下关键点:资产泡沫、通货膨胀、产业链受损、外溢效应。
当时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提到的点更明确,就是国际金融市场回调风险太大:
疫情以来,在超级宽松政策刺激下,国际金融市场估值水平高企,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金融市场脆弱性较强,国际金融市场存在高位回调的风险,可能导致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
关键词:国际金融市场高位回调。
我们再把两位大佬的关注点,用另外的角度总结和归纳一下,接下来的外部冲击总体可以分为两个:
一个是贸易冲击;一个是金融市场冲击。
02
由于中国疫情应对过于出色,中国的外贸企业获得了“全球疫情套利”的绝佳机会。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全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进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纪录。
进入2021年,中国的外贸势头仍然很凶猛。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进出口增速26.9%、其中出口增速18.1%、进口增速39.5%,数据非常强劲。
进一步分拆贸易数据,中国贸易出口飙升的都是疫情产生的“刚需”品,比如医疗用品,以及疫情冲击后宅家的必备品,而其他商品出口如期暴跌。
逻辑也很简单,全世界都因为疫情停产了,就中国的工厂能正常运转,全世界都到中国买东西,出口自然就上去了。
现在外贸的变化是什么呢?看数据。
据官方数据, 1-5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同比下降10.3%,系今年以来首次下滑。
也就是说,作为去年以来中国出口的重要支撑之一,现在防疫物资出口形势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的外贸形势边际上可能要发生变化了!
现象知道了,再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影响我国外贸的主要有两个事情:
一个是疫情再次恶化;另一个是,疫苗接种速度。
现在印度变异病毒似有向东南亚扩散势头,倘若疫情进一步恶化,全球供应链难免受到二次冲击。
全世界都不行了,产能自然又转移到我国了,这客观上有利于我国的外贸。
随着疫苗产能的释放,全球接种疫苗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少都超过了国家都超过了100%。
这意味着什么呢?正常来说就是,全体免疫,复工复产,抢回流向中国的订单和产能,这不利于中国出口。
但是,我们再看一下,智利、英国、乌拉圭、美国等国家,疫苗接种量超过100%了,但是新增感染人数并未减少。
而且当下的疫苗对变异的病毒,究竟有效性防御有多少,谁都说不好。
因此,结论就是,随着疫苗接种人数人家,中国外贸订单可能会流逝,但是其他国家要想真正危险到国内的外贸,至少还得1年的时间。
我们如何应对呢?尽量保持出口竞争力,没有啥好方法。
03
今年下半年,最大的外部冲击可能就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了。
逻辑就是,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叠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极易引发金融风险。
因为此前,在天量美元的推动下,房地产、虚拟货币、潮鞋等资产价格出现显著上涨。
一旦美联储展开的政策转向,可能引爆一系列风险,会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是郭树清和潘功胜等金融机构领导人,已经明确提出的外部风险。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冲击何时会来?
我们在《全球风险资产大溃败 美元风暴到哪了?》文章中曾表达过一个观点:当下美联储鹰派表态都属于心动,不是幡动。
当下引起市场扰动的因素,都是市场自己吓自己。
美联储如何做出削减或加息决策呢?
1、有一个关键变量,平均通胀水平。
以前是通胀,现在是平均通胀,具体多少年的通胀水平呢?这个得看鲍威尔如何做模型了。
不公布具体多少年的平均值有个好处就是,方便美联储调整模型。根据最后的决策,找到合适的N年平均值。
2、另一个关键变量是,劳动参与率。
核心经济究竟恢复的啥样,GDP增速数据,PMI数据,甚至大宗商品数据等等,都相当“表面”。
美国这次准备大搞特搞,不把经济彻底搞好,是不会收手的。所以,美联储需要关注最大的短板,劳动参与率。
美国经济要想真正好转,不仅要让美国人消费,还得让美国人去工作,去生产啊。
美国劳动参与率上去了,美国经济才算真正好起来。
所以,我们距离美联储加息,中间还有几个阶段:流动性高峰-讨论削减QE-真正削减QE-加息-流动性拐点确认。
关于时间节点,我们还维持以前的判断:美国流动性最宽松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至少年底前,美联储很难会采取杀伤力巨大的实际行动。
最后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冲击,央行会如何行动呢?放松政策对冲风险。
我们在《中美再次大背离,全球金融市场即将大转向?》中提出一个观点:美国收紧的时候,中国用宽松政策对冲。
中国应对美国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跟美国对冲。
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左边外汇占款下降,右边基础货币下降,所以这会被动导致我国收紧政策。
怎么对应?当然是宽松,释放流动性,对冲这个影响。
看一下上一轮的经验,美国自2014年10月停止QE,这意味着什么?美国政策最宽松的时候过去了。
我们应对措施是什么?2015年,央行共普降存款准备金率4次,其中一次降准1个百分点,降息则5次。
2015年12月,美联储正式开启加息。中国央行怎么做的呢?降准!
实际上,整个2016年,中国央行一直在用心呵护流动性,只不过与2015年的逆周期操作思路所不同。
只要市场上流动性一紧张,央行立马就会出手,呵护流动性,目的只有一个:对冲美国政策收紧,对冲我国基础货币下降影响。
现在,又到了美国收紧,中国“宽松”的时候。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逆回购已经连续4天超额投放,每天超额投放200亿,就是这个逻辑。
美联储收紧政策,引发的全球市场冲击,是确定性极大的灰犀牛事件,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具体时间。
中国央行是水平最高的研究机构,它都做好了应对外部冲击的准备,个人投资者就再瞎押方向了。
跟着央妈一起,准备好应对冲击。
前方风高浪大,关注外汇头条,加微信whtt11,一起见证风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