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扑克投资家

扑克投资家

(105216)个赞

(431)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这个“血管”行业,还能继续对中国“卡脖子”到多久?透视行业“一哥”成长史

作者: 扑克投资家 | 2020-06-02
福利:联系扑克福利君(微信id:17191769126),免费领取超4G投研大礼包及大宗百科全书,更多详情请下载“扑克财经app” 。作 者 | 章舟来 源 | 扑克财经

导读

特种气体是工业生产的血液,基础研究是气体行业的灵魂,林德的发展,是空气行业的缩影,也是基础研究如何主宰科技创新之路的有力论证。

在两会胜利闭幕的3月11日,一条通知刷遍全网,提醒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卡脖子”行业:

 

 

气体和大宗行业有什么联系呢?2月的最后一个周四,国内化工界“一哥”万华化学,发布了一条王牌产品MDI的涨价通知:

 

上调MDI分销市场挂牌价28000元/吨(比2月份价格上调7500元/吨),直销市场挂牌价28000元/吨(比2月份价格上调7500元/吨);纯MDI挂牌价28000元/吨(比2月份价格上调4000元/吨)。

 

万华之所以具备提价的底气,靠的是它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MDI界近乎垄断的地位。而MDI的生产,离不开工业气体的良好保障。就在提价前一周的2月18日,一条消息刷遍了朋友圈:

 

近日林德宣布,其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生产商之一——万华化学集团新建的两套空分装置顺利开机,供应氧气和氮气。该两套新装置将与林德建造和运行的已有两套装置一起,为万华化学集团位于山东烟台的综合化工生产基地的一、二期项目提供支持。

 

【图】林德为万华安装的工业气体设备(图片来源:林德官网)

 

上文中提到的林德,看似默默无闻,实际来头极大:它是一家具有140多年历史的工业气体和工程公司,不但将其生产的工业气体应用于各种领域——从医院用氧,到用于电子行业的高纯及特种气体,再到用于清洁能源的氢气等,并且,它的产品应用范围横跨化工、冷链、新能源、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横跨产业上下游,形成了四大业务板块:

 

【图】林德的四大业务板块(图片来源:林德官网)

 

2020年林德集团,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公司排名第444位,除了万华之外,恒力、荣盛、以至于宝钢、“三桶油”……凡是你想得到的化工行业龙头,基本都是林德的客户!而这,又和工业气体的重要程度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家工业气体巨头,以及这个行业发展的关键与难点。

 

【图】工业气体的分类(图片来源:东兴化工)

 

工业气体的产业链主要包括四大环节:原材料和设备、气体生产制造、气体存储和运输、以及下游应用。目前设备、气体生产制造和供应基本实现了一体化。

 

【图】工业气体产业链示意图(图片来源:东兴化工)

 

工业气体产业的供应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零售供气和现场供气。零售供应模式下,供应商通过采购、提纯、分装等工艺加工后向客户配送销售瓶装气和液态气;现场供应模式下,气体供应商一般在客户生产工厂附近修建气体工厂,通过管道供气,供应商拥有并为客户运营该工厂。两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如下图所示:

 

【图】工业气体的供应模式对比(图片来源:东兴化工)

 

对于大宗企业而言,显而易见,现场制气是唯一的选择。而现场制气投资额大(都是以亿元为单位),供气量大且稳定(一般至少20年合约起签),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运营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寡头的形成不可避免。中国工业气体市场中,较早发展起来的就是以现场制气为主要供气方式的大宗集中用气市场。

 

全球工业气体行业在2018年底实现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2018年,林德集团收入占整体市场的36%,法液空占30%,美国空气化工占11%,三大企业合计达到77%,行业呈寡头垄断格局。

 

【图】三大寡头,占据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近八成(图片来源:东兴化工)

 

林德集团:于1879年成立于德国,1992年在纽交所上市,2018年与气体行业巨头美国普莱克斯公司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6万名员工。

 

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于1902年成立于法国,2007年在巴黎股票市场上市,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气体供应商。公司目前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6.7万名员工,服务客户超过370万家。

 

美国空气化工产品集团:于1940年成立于美国,1980年在纽交所上市,是全球第三大气体供应商。公司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7万余名员工。

 

【图】兼并,造就工业气体巨头(图片来源:东兴化工)

 

在这三大企业中,林德集团气体业务遍布全球,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布局最多的气体行业外资巨头。而这,与它“根红苗正”的科技“血统”密不可分——其创始人正是工业气体的“祖师爷”。

 

2. 科技,奠定坚实工业基础

 

林德集团创建于1879年,而它的创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气体分离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卡尔·冯林德(Carl von Linde),正是他的工作,才使得大规模的气体分离成为可能。

 

林德1842年出生在德国图尔瑙,1854年随父母搬迁到慕尼黑,1862年考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授课老师包括当时热力学领域的大师鲁道夫·克劳修斯等。1868年成为新成立的慕尼黑工业大学讲师,1872年晋升为教授。并创立了自己的工程实验室。

 

到了1895年,他和英国工程师威廉·汉普逊分别独立地申请了一种全新气体冷却循环的专利,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德-汉普逊循环,用于气体的液化,特别是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分离。

 

 

【图】林德-汉普逊循环的专利示意图(图片来源: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

 

林德-汉普逊循环分为以下六步:

 

1. 通过压缩加热气体,以给予其参与循环所需的外部能量。

2. 通过将气体浸入低温环境的方式将其冷却,使其失去一部分热量(和能量),

3. 通过换热器,用来自下一(和最后)阶段的返流气体对其进行冷却,

4. 使气体通过焦耳-汤姆逊孔,以进一步冷却,降低热量,但保存势能而非动能。现阶段气体达到整个过程的最低温度,将再度循环并被送回。

5. 加热-参与阶段3时作为冷却剂。

6. 送回至阶段1,开始下一个循环,并通过压缩略微复热。

 

在每个循环中,净冷却大于在循环开始时加入的热量。当气体经过更多循环,温度逐步降低,也意味着在扩压缸处达到更低的温度将变得更为困难。在整个循环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气体进行补充。

 

综上所述,林德-汉普逊循环是整个气体分离工业的基础——直到今天也还是。它是人类工业史上最早采用的气体液化循环,因为这种循环装置简单、运转可靠,在小型气体液化循环装置中被广泛采用。

 

1902年,世界上第一台低温空气分离制氧装置在林德问世。1903年,林德公司取得了低温空气分离技术的专利权。到了1906年,林德分离出水煤气。并发展成为工业上制造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标准流程,成为新兴化学工业的关键原料。

 

但是林德-汉普森、以及延伸改良而来的林德双压力系统、级联系统和海兰德系统(这些都是一些不同的流程,在此不展开了)却不能用于液化氖、氢和氦,原因有二:

 

1. 由于这些气体的转化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所以无法降温启动。2. 用林德-汉普逊系统能够获得降温,通过低温下节流后完全都是蒸汽,没有气体被液化。

 

因此,采用节流循环液化氢时,必须借助外部冷源(如液化氮)进行预冷,只有压力高达10-15MPa时,温度降至50-70K时进行节流,才能以较理想的液化率(24-25%)获得液氢。至于液氦,由于它的气化点更低,液化起来就更难,需要更为先进的改良技术。

 

【图】制造液氦的简易装置(图片来源:网络)

 

林德-汉普森循环的建立,首先被应用在科学探索方面:1908年7月10日,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的团队应用该循环和低温恒温器和焦耳-汤姆逊效应,首次液化了氦气,以﹣269 °C(4.2 K)刷新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正是有了这样的低温,昂内斯于1911年发现了物理学上的超导现象,并于1913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图】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校内的超导纪念碑(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林德-汉普森循环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为其在工业上的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1910年,林德开创了世界上第一套双精馏塔空气分离制氧/氮装置,从而大大提高了氧的提取率。这一技术的发明使低温空气分离制氧、氮装置被广泛用于工业领域。1913年,林德公司发明了低温分离制氩技术;1914年,林德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套稀有气体装置,廉价氩的获得,使其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另外,生产气体的林德,还开始搞多种化经营,涉足机械设备领域。1929年后,林德开发出了商用发动机和拖拉机。1950年代,林德公司开始生产叉车,1958年    林德发明静压传动技术,并应用于工业叉车领域。这些都成为了林德后来的核心业务,也是为林德后来的全产业链思维埋下了伏笔。

 

 

常言道“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和别人一起走”,对林德而言,与伙伴保持友好关系,始终是企业不断发展所秉承的原则。

 

【图】普莱克斯公司(图片来源:网络)

 

沧海桑田,26年后的2018年,普莱克斯又重回林德的怀抱,并创下了行业史上金额最高的合并记录。后文我们还会对这场“世纪大并购”重点详述,我们先来梳理林德和另一家巨头从恋爱到结婚的历程。

 

2.拥抱你,最终成为你

 

这家巨头一开始的名字是布林氧气公司(Brin's Oxygen Company, Ltd.),它由两个法国兄弟Arthur 和Leon Brin于1886年在英国创立。最初,该公司采用被称为“Brin process”的工艺生产氧气。

 

1903年,因为林德公司取得了低温空气分离技术的专利权,Brin兄弟与林德公司谈判,达成了使用该专利的协议。而作为交换,林德公司在布林氧气公司中获得了股东和董事会的位置。

 

1906年,公司更名为英国氧气公司(British Oxygen Company),简称BO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战争所需的船只、坦克和卡车的大量生产,用于金属切割和焊接的工业气体业务大幅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OC还提供了医疗所需的气体,业务继续取得增长。195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工业气体的需求大增。

 

1968年,BOC进入制冷领域,与林德成立了合资企业。不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让BOC公司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开始专注于气体和医疗保健业务,并剥离其他业务。1975年,公司更名为BOC国际,以体现其在国际业务上的拓展。2005年,BOC集团的总收入达到46亿英镑,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气体供应商。

 

2004年,林德集团将公司初创时就有的制冷业务部门出售给美国开利公司(Carrier Corporation)。2006年3月,林德提出以117亿欧元收购英国工业气体巨头比欧西集团(The BOC Group)。

 

在当时的全球工业气体领域,林德的规模只排到第五位,位列一到四名的依次是法液空、BOC、普莱克斯、空气化工产品。如果能够顺利收购BOC,新公司的规模将跃居全球首位。林德还表示,在收购BOC后,将剥离非核心业务,成为一家纯粹的工业气体企业。

 

2006年9月,本次收购终于大功告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眉来眼去,BOC终于成为林德的一份子。

 

合并后公司的气体和工程部门被命名为林德集团(The Linde Group),而包括叉车业务在内的物料搬运(Material Handling)部门则从新公司剥离,单独成立了凯傲集团(Kion Group),但保留了林德等品牌。2006年,凯傲集团被高盛和KKR收购。到2016年,凯傲又完成对德马泰克(全球第三大物流系统集成商)的收购。

 

经过2006年的这次合并,林德与BOC在地区活动和产品组合上互为补充,并于2016年之前,在全球所有地区的工业气体市场都处于领先地位。直到2016年,一场行业内的大并购,虽然使得林德短期丢失了行业“一哥”的地位,却也促使它下定决心,将昔日自家的“亲骨肉”重新揽入怀中。

 

【图】2013年,林德稳居工业气体一哥地位(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商场如战场:2015年11月,法液空提出以134亿美元收购美国同业空气化工公司,并于2016年5月“速战速决”完成了收购。这笔收购不但是2016年化工行业最大跨国并购交易案,也使得法液空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林德只能屈居第二。

 

对这次世纪大并购带来的竞争优势,当时法液空的首席执行官Vinet难掩兴奋之色:

 

以前那些公司打算收购Airgas时,Airgas并未准备好卖掉自己。而这次,Airgas已经做好准备,而液化空气集团不仅提出了合适的价格,而且还提供了适合Airgas的项目:为Airgas带来垂直整合、技术和国际市场,这些正是Airgas所没有的。同时,液化空气集团尊重Airgas在美国的定位、市场途径、数字化能力和提供的客户服务。

 

【图】被法液空收购的Airgas公司(图片来源:网络)

 

合并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到了2017年,液空集团和空气化学的收入增幅位居四大巨头前两位,实现了“强强联合”的目标。而丢掉了冠军宝座的林德,自然也坐不住了。如何才能重回巅峰?买买买自然最快,但是该买谁呢?曾经的“一奶同胞”普莱克斯进入了林德的视野。

 

【图】合并后,液空集团收入超过了林德(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 一波三折,终于“阖家团圆”

 

早在1999年普莱克斯与林德打过交道——不为别的,只为“抢夺”优质资产。

 

当时普莱克斯与BOC展开了合并谈判,但谈判很快就失败了,随后又与总部位于瑞典的AGA(瑞典燃气公司)展开了谈判。由于担心在不断增长的全球气体业务上落在后面,林德自己向AGA提出了现金收购要约,以对抗其与普莱克斯的合并,并最终胜出。2000年,交易完成。六年后,BOC被林德收入麾下。

 

2000年,Dennis H. Reilley从即将退休的Lichtenberger手中接过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接力棒,继续前进,销售额从1999年的4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94亿美元。到了2016年,普莱克斯在50多个国家拥有2.6万名员工,年销售额为110亿美元,市值约为400亿美元(并购前的林德为非上市企业)。

 

在法液空并购成功三个月后的2016年8月,林德提出与普莱克斯合并,但并没有得到普莱克斯的同意。经历了四个月艰苦的谈判后,2016年12月,普莱克斯达成了与林德的初步合并协议。

 

但是好事多磨,初步协议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后面还有一系列艰苦的合规流程。

 

首先,林德的劳工代表强烈反对并购,认为将总部迁往德国境外会削弱其影响力,合并一度陷入僵局。直到2017年5月底,双方才最终达成了一致,并于6月1日正式签订了对等合并协议。

 

根据该协议,双方将新建一家各持股50%的新公司——Linde,林德将以1股兑换新公司股票1.54 股的比例获得股份;普莱克斯将以1股兑换新公司1 股的比例获得股份。新公司将在爱尔兰注册成立,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上市,而其主要营业场所将设在英国。此项交易将创造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公司,合并后市场价值将超过800亿美元。

 

你以为这就OK了?图样图森破!这种几百亿美元级别的世界巨头并购,不通过各国的反垄断审查,怎么可能成功呢?

 

在2017年8月至9月期间,林德和普莱克斯先后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反垄断执法机关提交了正式申报文件。其中,俄罗斯、墨西哥、智利、阿根廷、中国台湾等反垄断执法机关无条件批准了该项交易,而中国、欧盟、美国、巴西、印度、韩国、加拿大等反垄断执法机关作出了限制性批准。

 

所谓“限制性批准”,就是说在合并之前需要做一些资产的运作,以消除可能带来的垄断局面。讲白了,就是防止利用垄断地位打压竞争对手。

 

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本交易将损害散装液氧、散装液氮、散装液氩、散装液态二氧化碳、散装液氢、散装精炼氦气、现场制氢、现场制一氧化碳(HyCO)以及准分子激光气体等九个市场上的竞争。

 

正如上文而言,工业气体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因而先发者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特别是两家企业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洲,一旦携手,很难让人相信不会联手垄断整个市场。

 

因而委员会认为“合并后所创建的公司可能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而涨价,还可能导致工业气体供应商之间因其产品同质性以及对市场信息的充分掌握而使得共谋行为更为方便”。

 

以现场制一氧化碳(HyCO)为例,委员会给出了以下理由,表达对合并后可能形成垄断的担忧:

 

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气体公司需要在氢气管道附近设有HyCO工厂方有条件参与竞争。林德在该地区只有一条小管道,且其仅能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附近的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区参与现场制氢和一氧化碳供应的竞争。其他供应商,特别是普莱克斯和空气产品公司,在海湾沿岸地区拥有大量氢气管道。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以外,林德和液化空气集团是现场制氢供应的有力竞争者。本交易将使美国主要的HyCO供应商数量从4家减少到3家。因开发和运营HyCO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而且客户不愿意选择未经市场长期考验过的供应商,因此新的竞争者试图进入该市场也是非常困难的。

 

【图】位于墨西哥湾的HyCO工厂(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顺利通过审查,林德和普莱克斯于2018年6月同意签署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和解协议,并在签署后四个月内剥离相关设施。而日本大阳日酸和私募股权公司凯雷集团成为出售资产的主要购买者。

 

不光是美国,在欧盟、巴西等国家和地区,两家企业也遭遇了同样的反垄断审查,并出售部分资产以求得合并的成功,例如,两家企业在欧盟为合并而出售的资产高达50亿欧元。限于篇幅,就不对各国的审查一一展开了。

 

在2019年3月1日,林德和普莱克斯在美国完成些必要的资产剥离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宣布解除对其合并新成立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业务的限制。四天后,两家公司的合并正式完成。下面这张表格,总结了林德与普莱克斯的合并历程:

 

【图】两家企业的合并历程(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林德与普莱克斯的这场大合并,可以同1999年埃克森与美孚的“世纪大并购”相互类别——后者同样系“石油帝国”标准石油公司拆分而来,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又从分到合。于是乎,就奠定了前文所言全球工业气体林德、法液空、空气化工“三大寡头”的格局。

 

据媒体2月报道,埃克森美孚甚至有意并购同样出自标准石油的雪佛龙,以此类比,林德未来是否还会把昔日卖出的资产重新收入,只有交给历史回答了。

 

不过对于林德而言,合并,毫无疑问是一趟增长的快车:美国《福布斯》杂志2019年5月15日发布的 “2019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全球三大气体公司林德集团、法液空集团和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均榜上有名,分别排在了第219、第268、第601名。也就是说,林德和法液空携手进入全球500强,为行业“争了气”。

 

【图】2019年,林德重新跃居行业第一(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2020年,林德集团收入为272.43亿美元,其中虽然价格上涨2%,但受到新冠的影响,,销量亦下降了2%;但缘于良好的内控,净利润仍然实现了同比增长9.5%,净利增幅为三大巨头之首。

 

【图】2020年三大巨头交出的成绩单(图片来源:卓创资讯)

 

如果分区域来看林德的财报,则可以读出更多的信息:

 

美洲地区收入为104.59亿美元,同比下降4.82%,四季度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增幅3%,其中医疗健康领域表现抢眼;非洲、中东及欧洲收入为64.49亿美元,同比下降2.92%,四季度收入为17.46亿美元,同比增长6%,与价格提升有关;亚太地区收入为56.87亿美元,同比下降1.59%,四季度收入为15.72亿美元,同比增长8%,主要得益于电子终端及新建项目。

 

“主要得益于电子终端及新建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林德的发展方向。实际上,近年的林德不但深耕传统工业气体领域,还在新型工业气体应用端发力。最典型的两个领域,莫过于“碳中和”的大热门——氢气。

 

【图】林德集团各区域收入对比(图片来源:网络)

 

【图】不同氢气的运输方法对比(图片来源:网络)

 

和气氢相比,液氢运输效率更高,但国内应用程度有限:由于液氢的运输温度需保持在-253℃以下,与外部环境温差较大,为保证液氢储存的密封和隔热性能,对液氢储罐的材料和工艺有很高的要求,使其初始投资成本较高。

 

“玩转”低温下的气体,是林德的看家本领。在过去的30年里,林德不断致力于将氢气作为零排放燃料的研发。其自主开发并拥有专利的离子压缩机及低温泵(液氢泵)在技术上处于尖端领先地位。2019年,林德还参股了英国ITM(氢能专业)公司,实现了氢能全产业链上的布局。

 

【图】马来西亚工厂里的林德液氢车(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林德已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建造了近200个加氢站,完成了超过150万次的加氢操作。在加氢站充装环节,林德全球领先的专利核心技术(例如离子压缩机IC90和液氢泵CP3.0,可有效实现加氢过程中更低能耗、更长使用寿命和更高的可靠性)。此外,依托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力量,林德还致力于研发氢能源的绿色生产、安全高效的氢动力应用技术,并参与制定氢动力技术标准。

 

【图】林德离子压缩机(图片来源:网络)

 

先进的技术,自然不会放过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在2020年第三届进博会上,林德公司计划在浙江开启林德在中国首个液氢项目。据悉,该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随着液氢业务的上线,林德还将在中国市场推出用于抽吸零下253摄氏度液氢的低温泵。此外,林德还计划在2022年期间,为氢能交通运营提供保障和服务,还于今年初计划在韩国建成亚洲最大的氢设施,一旦设施于2023年正式投入运行,每年可以为10万辆氢汽车提供氢燃料。。

 

【图】林德技术支持的氢能源动力汽车(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以目前的技术,虽然可以以液态存储和运输氢气,但由于技术上的瓶颈,在使用终端(例如汽车燃料)方面,氢大部分时候依然以气态方式被使用。

 

早在2020年9月,德国的戴姆勒(就是奔驰的母公司)造出了使用液态氢燃料电池的原型卡车。液氢密度远小于氢气,因而不但显著减小了油箱体积,并且由于较低的压力而大大减轻了重量。这为卡车提供了更多的载货空间和更高的有效载荷——实验条件下,最大续航里程达到了,1000公里,丝毫不逊于传统燃油车!

 

【图】戴姆勒的液氢卡车模型(图片来源:网络)

 

2020年底,林德公司和戴姆勒卡车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共同开发用于燃料电池卡车的下一代液氢加注技术,使得液氢用于汽车燃料变得更有效率。

 

两家公司计划在 2023 年在德国的一个试验站,为原型车进行首次加注,未来还将通过技术的高度透明和开放,使尽可能多的其他公司开发应用新的液氢标准,并以此为新工艺建立全球大众市场。

 

【图】中国特种气体市场增幅(图片来源:东莞证券)

 

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工业气体“卡脖子”主要体现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面板等高端领域,在集成电路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公开资料显示,在半导体用电子气体市场中,德国林德集团、美国空气化工、法国液化空气等公司控制着全球近八成的市场份额,控制了我国近九成的市场,我国电子气体行业受制于人的局面较为严重。

 

【图】国际巨头控制了我国特种气体近九成的市场份额(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被电子气体“卡脖子”?据《上海证券报》采访,原林德集团中国区电子事业部业务总经理白久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就电子大宗气体来说,其对半导体产业卡在四个层面。

 

一是外资巨头在中国只做头部客户,对中国新兴半导体项目支持度不足,卡了新项目的脖子;第二,中国本土公司在电子大宗气体项目的技术方案、项目执行、后续运营等环节都存在经验不足,给动辄投资数十亿上百亿的半导体项目带来很大风险;第三,从晶圆厂到存储器再到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家族不断扩容,对气体品种需求越来越多,对气体质量要求越来越严苛,本土公司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又面临新挑战,难以给出有效的气体解决方案;第四,中国亟需富有经验的国际团队来开拓本土电子气体产业,服务本土晶圆厂。

 

不过随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我国的特种气体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华特气体、金宏气体、雅克科技等上市公司在一些特气品种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下是这些公司的简要情况:

 

【图】国内主要电子特气上市企业情况(图片来源:上海证券报)

 

基础制造和精细化工,一直是欧美国家的“专利”,既拿走了高额利润,也卡住了产业发展的上游,林德百年发展,自然不会也不甘于被中国轻轻松松的赶超,正如总理在两会答辩会上所说:要让科研人把时间花在创新研发上,而不是填表评比。基础研究,百年求索,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工业气体能够不再被国际巨头“卡脖子”,让中国人在领域内真正“扬眉吐气”! 要做到这一点,正如扑克投资家此前文章所言,生化环材工作者责无旁贷!

【参考文章】

1. 企业漫谈:工业气体巨头林德集团的分分合合;企业漫谈,2017

2. 林德: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全球已建180座加氢站;氢能俱乐部,2021

3. Linde简史 | 一个商业帝国的百年传奇;Davidlogis,2018

4. 解读林德与普莱克斯合并案;京都律师,2018

5. 2020年经济环境严峻 三大国际气体公司净利逆市上涨;卓创资讯工业气体,2021

6. 林德宣布亚洲最大的氢设施将在韩国落地;氢能观察,2021

7. 这些公司机会来了!多部委召开闭门协调会,着手解决工业气体“卡脖子”难题;李兴彩,上海证券报,2021.

8. 工业气体行业深度报告:渗入高精尖,老树发新芽,东兴化工,2020

【一位靠期货养活企业的投资者】

去年翻2倍,还买了2套房,今年前两月收益88%

后台回复 “福利” 免费领取超4G的投研大礼包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