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叶檀财经

叶檀财经

(311012)个赞

(1744)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欧美携手出击 中国后来居上!未来四十年 最重要的大机会 大博弈来了!

作者: 叶檀财经 | 2020-05-13

文/BONO

3月9日,欧美携手出击,释放重磅消息!

据报道,美国和欧盟3月9日发表联合声明称:准备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

美欧还呼吁其他国家应该和欧美一道,采取必要措施,一同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我们在2021年3月10日的文章里,曾提到,牛市女皇持续加仓特斯拉,而且是越跌越买。

3月9日,特斯拉大涨20%,和上面这条新闻关系密切。Cathy Wood如此坚定,看来早已吃准拜登政策底牌。

重回“巴黎气候协定”,拜登可不是说说而已。

一夜之间 碳中和成为共识?

过去的2020年,全世界有三件大事:

全球疫情,特朗普下台,碳中和成为共识。

 

第三件事情有点突兀,很多人压根就没反应过来,国内市场最近才开始发酵(当然了,是当题材炒作)。

 

碳中和,本质上是一个气候问题,内涵复杂科学问题,涉及多个学科。

 

几十年来,不同派别的观点大相径庭,主流观点认为如果不重视气候问题,人类将自取灭亡,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政治正确的谎言。

 

科学家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各国政要也是争议不断,公众更是随着舆论左右摇摆,没定论,没结果,一切好像只有争议!

但在2020年,全世界好像突然和谐了,碳中和不知怎么突然就成了各国共识。

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欧洲和美国则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难道疫情出现,特朗普下台,成了科学家和解,各国政要一致的原因?

 

别说,还真有一些佐证,尽管逻辑链条不太完整。

 

有报道说,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很多古老的病毒因此进入人类世界,新冠病毒可能是其中之一。美国德州发生的大雪天气也和全球变暖有关,是的,全球变暖会导致温差加大,从北向南的冷空气强度更大,导致寒潮频发,冬天越来越冷。

 

未知成就不可知,变化下产生新变化,疫情的作用,当真匪夷所思。

争论不断 斗争不止 碳中“和”不容易!

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以前网上有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视频,内容是柴静和丁仲礼院士的对话。在谈到排放权不平等的问题时,丁院士曾严词怒怼柴静。

 

丁仲礼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管资源环境领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深刻的认识。

 

2009年在哥本哈根大会上,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过一个减排方案。丁仲礼课题组对IPCC等方案评估后表示:

“我们发现这些方案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1900年到2005年期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事实,而且还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倍到6.7倍的人均未来排放权。”

 

哥本哈根大会前,丁仲礼到西藏进行野外考察。一天晚上考察结束后,他在澜沧江边喝着小酒吹着风,突然接到一位中央领导的电话,与他讨论减排问题。趁着酒劲,丁仲礼对领导说:“如果签了这个协议的话,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遥遥无期!”

 

不久,丁仲礼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科学顾问,在气候大会上发言。丁仲礼提出的质疑主要有两点。

 

首先,会上提出的减能目标,看似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实际上,把总的排碳量比作蛋糕,等于发达国家要率先分走一块大蛋糕。比如“八国集团”提出的目标,27个发达国家的11亿人口,先取走44%的蛋糕。这意味着剩下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55亿人,要分剩下56%的蛋糕。

其次,丁仲礼计算后得出,就算发达国家减排80%,他们的人均排碳量仍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列举出方案的种种不公后,他说:“如果这些方案成为国际协议的话,它们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平等条约。因为这将把目前已经形成的巨大贫富差异固定化,在道德上是邪恶的。”此话一出,全场哗然,有的国家甚至谴责中国不愿为环保承担责任。最终,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计划没有列入《哥本哈根协议》。

 

后来在接受柴静采访时,丁院士曾严词怒怼柴静,就是因为不应该为了承担责任,而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

 

这段往事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利益分歧,因为“排放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权”。而发达国家早已经度过了发展过程中的高耗能阶段,并且把高耗能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不存在“碳达峰”问题。况且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全球大部分的制造业,凭什么只能拿到更低的人均排放权?发展中国家在“碳达峰”之前讨论“碳中和”是不现实的。

 

切蛋糕,零和博弈的协议,注定是没办法达成共识的,各方必须增进互信,给与参与国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国情尽力而为。

上面提到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只是人类在气候问题上的努力之一。在那之后的若干年,主要国家经过不断的讨价还价和拍桌子之后,终于达成了有实质约束力的《巴黎协定》。

 

2015年12月12日 ,历经一波三折的艰苦谈判,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巴黎协定》。

 

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和工业化之前比),然后再为1.5摄氏度的目标而努力。全球尽快实现碳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降低气候变化对全人类的潜在威胁。

 

但好景不长,这一进程被特朗普打断了。

 

2017年6月,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停止履行奥巴马政府于2025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6%至28%的承诺,并停止向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提供捐助。

 

美国的退出,标志着巴黎协定成为了废纸。世界第一大国,坐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美国退出了?其他国家还忙个什么劲?美国不管不顾,拼命排放二氧化碳,其他国家的国民就算都停止呼吸也实现不了碳中和,不如一拍两散,大家一起世界末日。

 

美国退出后,欧洲的碳中和进程也搁置了。

2019年9月2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闭幕的欧盟夏季峰会中,欧盟28国领导人未能就2050年气候目标达成一致,有四个国家拒绝了“碳中和”承诺。

欧美打起了退堂鼓,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震惊了世界。

2020年9月22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彼时美国大选还没开始,我们也没办法知道拜登会赢。

中国敢说这样的话,当然是有底气的。

高碳行业主要是能源、交通、建筑、工业这四大领域,这些领域在今后的几十年都要减碳到“近零”,有一部分产业从技术上来讲,做不到完全零碳,就需要用其它方式去固碳,比如种树。这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将以电动车和氢能汽车为主;住的房子应该是绿色建筑,最好是“零碳建筑”;消费的各种产品,如家用电器,也应该是节能低碳的;电器用的电也应该是“绿电”,包括光伏、风电等。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了几个零碳园区,那就是中国碳中和之后的模板。零碳园区里,所有建筑、交通运输设施、电力设施都能做到零碳。现在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园区,只有部分地区的某些领域已经做到“近零”排放,比如张家口的氢能公交、深圳的电动公交及北京的个别零碳建筑等。

但是30多年后,零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要普及到中国的所有地方、所有产业。

新能源大发展 卡脖子会重演吗?

实现碳中和,需要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这三个行业都是中国的优势行业,不会出现芯片行业的尴尬局面。

以光伏行业为例,中国光伏产业链在过去15年来凭借成本优势、政策红利,并依托中国大制造业生态的快速规模化推广能力,规模优势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年产值超5000亿元,占全球7成以上,成为全球光伏制造中心。

2019年中国在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环节全球产量份额已提升至67%/97%/79%/71%/59%,且由国内厂商(一级供应商)自给的原材料及部件占比达近85%,基本不存在核心原材料和设备环节被海外厂商严重卡脖子的情况,主导全球光伏供给格局。

2021年中国光伏将全面进入平价时代。

风电和新能源汽车上,中国的优势没有光伏那么明显,但也足以和世界巨头掰掰手腕。风电核心的风机、磁材、叶片都能够实现国产。锂电池材料和设备的自主化程度也不低。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封锁,而是反垄断、反倾销。

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曾多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将中国光伏产品阻挡在门外。

2020年7月23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玻璃作出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决定继续对中国相关光伏玻璃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税率为17.5%-75.4%。

实际上,反倾销税早在2015年就开始征收,普遍税率高达67.1%。

欧洲早在2010年就开始对我国光伏“双反”(不限于光伏玻璃),但没有达到所谓保护欧洲光伏产业的目的,反而损害了欧洲光伏发电商的利益。前两年又决定撤销“双反”。

不止欧美,连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不愿意让中国企业独大。

今年2月初,印度财政部长在议会提交的2021-22年预算中提议:

将光伏逆变器的关税从5%提高到20%,将取消对用于建造光伏发电项目的所有机械、仪器、器具、部件或辅助设备的关税豁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预算中还包括政府决定向印度光伏企业注入约1.37亿美元的额外资金,向印度可再生能源发展机构注入2.056亿美元的额外资金。

一周前TestPV报道,作为Atmanirbhar Bharat计划的一部分,印度政府已批准在十个关键部门实施PLI(生产相关激励)计划,以提高印度的生产能力和出口,其中光伏组件领域印度将在未来五年拨款6亿美元。

印度全力发展本土企业的用心昭然若揭,甚至宁愿牺牲短期利益。从2018年开始,印度光伏装机量一直在下滑。

印度交通部长公开喊话特斯拉去印度建厂,声称可以提供比中国更优惠的条件,帮助特斯拉进一步降低成本。在未来,中国的新能源企业要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竞争,现在必须未雨绸缪,为国际政治和贸易风险做好准备。

中国制造经历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大而不强。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两会上指出:经历了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处于全世界第三梯队。一个很简单的指标,中国依然没有大型的跨国公司。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有望走出国门,成为可口可乐、强生、辉瑞、甚至苹果这样的跨国巨头,帮助中国制造完成升级,进入全球第二梯队。前路艰险,但有机会,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而且我们在起跑线上不但没有落后,甚至小幅领先。

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至2050年能源系统则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

 

在近期的两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深入阐述了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

碳中和意味着所有的高碳行业都要减碳。主要是能源、交通、建筑、工业这四大领域,这些领域在今后的几十年都要减碳到“近零”,有一部分产业从技术上来讲,做不到完全零碳,就需要用其它方式去固碳,比如种树。

 

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将以电动车和氢能汽车为主;住的房子应该是绿色建筑,最好是“零碳建筑”;消费的各种产品,如家用电器,也应该是节能低碳的;电器用的电也应该是“绿电”,包括光伏、风电等。

 

所有高碳行业都面临转型风险,尤其是煤炭、煤电、石油、钢铁、水泥、石化、铝业等行业。理论上讲,30多年后高碳企业就不存在了。如果企业能通过技术升级转型为低碳、零碳企业,它就能存活下去,某些行业或企业如果无法获得这种技术,那整个行业或企业就得退出市场。

 

如果这些企业退出市场了,那么金融机构给它们的贷款可能会变成坏账,投资机构所持有的这些股权的价值也会降为零。一些国家已经要求银行系统计算高碳行业在银行资产中的比例,这就是所谓的“气候风险敞口”,部分欧洲国家报出的数字是在10%到20%之间。

 

碳中和是未来40年全世界最深刻的变革之一,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行业,包括清洁能源、汽车、钢铁、有色、化工、交通运输、半导体甚至金融。全世界投入的资金将高达数百万亿,如此巨大的蛋糕,必然会成为各国的新战场。在光刻机问题上,欧美韩联合,卡了中国的脖子,在新能源方面,必定是亡我之心不死。

 “碳中和”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各国将会围绕着相关的市场,在技术、原材料、贸易甚至政治上展开竞争(这些在半导体行业已经发生过一次);主要国家的立场不可能几十年不变,比如美国,曾经退出过一次“巴黎协定”,谁能担保下任总统会不会再次退群?

未来四十年,碳中和将是全球所有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绕不开的议题,未来四十年,相信碳中和也将成为全球市场最重要的投资主题!

-- END --

2021核心抱团股抱什么?

无锡楼市走向如何?经济复苏,哪些行业收益最大?3月13日无锡分院的

《2021年大类投资配置》

线下沙龙给你答案更有华鑫证券首席投顾

特约房产专家亲临分享限额50席长按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报名吧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在看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