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美股的所谓“再通胀” 目前只是美好幻想
疫苗利好、大选落地后,美股交易再通胀情绪高涨;
资产通胀,经济通缩,美国CPI低迷,难逃出疫情封锁;
房屋净值攀升,提现贷款规模萎缩,有产者也不敢消费;
美股三季报每股收益回顾:周期股盈利仍在下滑。
美股迎来“疫苗牛”自从辉瑞联合Biotech的疫苗研发超预期之后,美股又开始躁动。
纳指已在周四续创历史新高,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距离新高也仅有几步之遥。高盛则预计美股空头头寸至少达到了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无论是老牌券商嘉信理财还是美国散户“大本营”Robinhood,都在11月至少因交易量过载而遭遇过服务器宕机。交银国际洪灏也表示,外国投资者购买美股股票的规模也创下新高。
投资者加仓、成交放量的同时,美股资金面也出现结构变化。有统计显示,大选结束(疫苗超预期消息紧随其后)以来,美股周期及价值股ETF持续获得资金流入,医疗及科技股也仍有投资者支持,唯必选消费资金大幅流出。逆周期成长策略正在被顺周期价值策略所取代,交易经济复苏、通胀回升的情绪正在左右市场的走向。
资产通胀与经济通缩美股及大宗商品市场的资产价格上涨,无法掩盖目前美国实体经济的通缩压力。11月,在全球疫情持续反弹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恢复态势不一:美国扩张速度放缓、欧洲多国制造业分化加剧、中国连续9个月扩张、日本跌幅继续收窄、韩国连续2个月扩张、东盟重回荣枯线。
美国商务部25日公布的第三季度美国GDP修正后年率计算增长33.1%,与10月末发布的初次数据保持一致。消费仍是主力,占经济总量约7成的消费支出增长40.6%。不过,10月个人收入支出、零售均大幅回落,而消费信心指数也有所下降。居民消费支出占全部美国内需的8成左右,居民消费动力下降,意味着美国内需对经济的贡献在四季度会明显回落,从而拖累GDP增速。
另据统计,美国10月CPI环比持平,未实现预期的0.1%的增长;这是5个月来最低水平,9月上升0.2%。CPI同比虽然上涨了1.2%。剔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CPI环比持平,同比增长1.6%。机票和新车价格上涨帮助抵消了汽油、医疗、汽车保险和服装成本下降的影响。总体看,疫情影响下,消费需求不振,价格承压。
在生产端,美国11月ISM制造业PMI录得57.5,连续6个月扩张,但不及预期并大幅低于前值,多个分项指标环比下降,其中生产、新订单和就业三大关键指标出现较大回落,尤其是就业指数从53.2降至48.4,重新陷入萎缩区间。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认为,受美国多州实施新一轮限制措施和财政法案提供的失业补贴到期等因素影响,消费支出疲软态势未来料将更加严峻,美国经济复苏或因此进一步放缓。
不敢消费的美国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一直给人以超前消费、透支信用的刻板印象,许多家庭没有储蓄,现金储备微乎其微,只能保障月度收支平衡,甚至停车罚单都要靠贷款分期支付。
受到低利率的持续刺激,今年内美国房地产市场市场火爆,房价屡创新高,连续上涨103个月,成屋销售库存则步步走低。以目前的销售速度,房屋库存将仅能维持2.5个月,为历史最低值。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认为,房屋供应量低于5个月表明房地产市场吃紧。
高房价和低利率理论上会增加美国家庭的消费信心和能力。自2018年底以来,美国家庭的月供中位数呈下降趋势,到今年8月份,美国家庭的月供中位数为1019美元;同时,房屋净值受到房价上涨影响而持续攀升,根据Attom Data Solutions统计,全美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家庭处于房屋净值充裕水平,也就是拥有至少50%以上的贷款价值比释放空间,在美国房屋净值可以当成信用卡消费或提现。
低利率环境下购房房贷及房贷再融资的申请量都持续扩张,但基于房屋净值的提现贷款则出现规模萎缩。抵押技术和数据提供商布莱克奈特(Black Knight)表示,今年三季度,房屋净值提现贷款申请仅占所有房贷再融资的27%,这是七年来最低的占比。从房屋净值中提现的贷款人,平均贷款金额从上一季度的63000美元降至51600美元。同时,三季度房屋净值提现贷款的总成交额降至370亿美元,是2019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黑骑士市场研究主管安德鲁·沃尔登认为,大部分美国家庭现在通过房贷再融资省钱,而不是通过房屋净值增加消费,毕竟旅行、度假、外出就餐都受到影响,大家不得不留在家中。而翻修房屋是最为普遍的消费支出,但这不足以动用大量的房屋净值提现贷款。
也就是说,经济大萧条的阴影犹存,资产持续升值的美国有房家庭现在也不敢于大肆借贷消费。
三季报的警钟交易经济复苏和再通胀的情绪蔓延,实际上美股三季度显示,能源、工业、可选消费的美股收益仍在大幅下滑,其中能源行业下滑超过111%。所以美股周期行业的盈利回升周期远没有开启。
同时要注意到,联邦刺激计划逐步退出后,美国经济衰退走向复苏的初期,往往伴随着企业压缩人力成本,三季度劳工统计局的雇佣成本同比继续回落至2.7%,处于2017年末的水平,意味着今年薪资增速大概率下行,这也会加重市场对通胀回归的疑虑。
本文作者:岳嘉 来源:华尔街见闻APP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