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灰犀牛群:那些显而易见却被视而不见的风险
1. 目前市场对2021年的预期已经接近完美,完美到所有的好事都一定会按预期发生。
2. 但世界显然不是这么运行的,2021年市场仍会面临美股见顶、美元无序贬值、美国刺激见顶、美国消费见顶、疫苗预期见顶和“地缘平静”见顶的几大灰犀牛级别的考验。
引子在经过了令人始料不及的2020年后,市场现在憧憬着一个美妙的2021年:在明年年底,全球主要经济体就可以通过疫苗完成群体免疫;明年全球的经济增长将超过5%,2021年以后一切将恢复正轨。
现在的市场定价,反映出的是一个“一马平川”的2021,这也将创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史上衰退最短记录。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在重大转折点上人们往往容易犯过于乐观的巨大错误,就像一战二战开始时,所有人都认为当年的圣诞节之前就可以结束战斗、回家一样。
2021年的灰犀牛已经拍成了长队准备“冲刺”,如果你大意了、没有闪,就不能怪“犀牛们”不讲武德。
美股永远涨涨涨?进入12月后,各大投行纷纷对明年的美股表现进行上修,有的把标普500喊道4000点,并认为周期股最少还能涨个20-30%。美联储和国会的强力刺激,让这次衰退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短记录,新的周期已经开启。
图:美国二战后衰退时间统计
但问题是,现在市场对美股的配置,已经达到了历史极端水平。
据美银美林收集的数据,目前其客户对权益的配置比例已经接近历史极值。
图:美银美林的客户对权益的配置比例变化
虽然这只是一家券商的数据,但基本上可以大体上反映出,整个市场现在对权益未来的信心已经无以复加。而从历史上来看,每次对权益的配置达到极致之后,随后都会出现非常大的调整。
美元无序贬值?美元的无序贬值是2021年的另一大风险。
尽管现在美元在持续走低,而且在2021年还有继续贬值的预期,但至今为止,美元的贬值还是相对比较有序的,并没有给市场带来很明显的冲击。是如果美元贬值在2021年因为“意外”突然变得无序而快速下挫,那非常有可能带动美债收益率在短时间内暴涨,继而传导给全球大类资产。
从目前来看,美元的衰落速度实际上是比较超预期的。
图:欧元在2020年“一夜间”迅速超过美元成为全球第一结算货币
当然,这件事情之前发生过,即在10多年前美国大量QE后,当时美元指数最低到过70左右。
图:美元走低跟美国宽松力度远大于欧元区有直接关系
美国刺激见顶?尽管2021年市场仍预期美国还将继续保持宽松,但是很显然的是,2020年已经是美国刺激政策的高峰,未来只有一条路:逐渐缩减刺激规模,并走向退出。
图:CBO对未来美国财政赤字路径的预测
这张图的重点不在于到2050年美国赤字会占到GDP的10%以上,市场“没空”管30年以后的事;重点在于2020年赤字占GDP比例超过16%之后的“V型反弹”。换言之,2020年的赤字力度应该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的“峰值”,此后的赤字比例将逐渐回到新冠之前的水平(在再次恶化之前)。
2021年,美国的赤字力度肯定会小于2020年,这是毫无疑问。关键在于,市场不知道在什么时刻就会从继续宽松的视角,转变成扩张力度不断缩减的视角。就像2013年5-9月,投资者“突然”担心美联储准备逐渐为QE刹车,继而造成10年期美债收益率快速暴涨1.4%的“紧缩恐慌”(Taper Tantrum)一样。
图:2013年5-9月,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虽然还在以此前速度扩张,但市场已经提前看到了“尽头”
美国消费支出见顶?这次在新冠疫情中,美国消费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而美国消费背后的推手正是上面的刺激政策。
图:在美国失业暴增的情况下,家庭收入竟然继续沿着原先轨道增长,丝毫未受影响——这全靠美联储加印了2万亿美元,然后由财政部转移支付给了美国家庭(这难道就是传说中“天上掉馅饼”?)
随着刺激政策的缩减,甚至是逐步退出,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复苏,能够以足够快的速度将刺激政策留下的大坑填上吗?
疫苗预期见顶?现在市场对疫苗的预期是非常非常乐观的:预计到2021年年底,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和国家都可以通过疫苗完成“群体免疫”。这种预期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的最佳预期,任何的延迟和“意外”对于疫苗预期而言都是“坏消息”。
新债王冈德拉克最近就站出来,喊出了大家心里都在打问号,但又不敢说的一件事:新冠疫苗有效率高达95%?我不信!
另外,即便一切都顺顺利利,那随着2021年慢慢过去,疫苗预期也会因为“预期兑现”而渐渐失去对市场的推动作用。
换言之,现在的价格已经完全将2021年顺利完成“目标”完全计入价内,2021年任何关于疫苗的坏消息,对市场都将是一次考验。
“地缘平静”见顶?在美国大选前夕到现在这段时间,是地缘对市场影响的平静期。市场的注意力都已经基本上从地缘方面移开了,小的事件和消息也基本上被市场完全忽略。
如果2021年“地缘平静”被打破,并最终影响到全球供应链,那很可能导致美国通胀意外大幅上升,继而导致美债收益率出乎意料地上升至资产价格无法承受的高度。
本文作者:维峰 来源:华尔街见闻APP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