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会不会掉队?苏州经济总量从超越深圳,到被反超7000亿
◆敢为人先,才能在新趋势到来之前,抢占高地,立于潮头。
正解局出品1964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
周恩来总理在和斯诺交谈时,专门问他:“无锡去了吗?”
这话一出,苏南的富就再也藏不住了。
2019年,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城市的GDP总量高达38219亿元,如果比作一个经济体,可以位居全球所有经济体的前30名。
随便拿出一张中国城市经济实力的排行榜,都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
入选的要么是上海、北京这种经济政治中心,要么是成都、杭州这种强省会城市,再者就是天津、重庆这种直辖市。
2020年上半年中国城市GDP20强名单
但也有例外,比如,苏南的苏州、无锡。
这两个城市既不是计划单列市,也非经济特区,只是普通的地级城市,却依旧能在强手如林的较量中稳占上风。
但盛名之下,近年来,苏南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拐点:要么退,要么进。
苏州增长放缓,一些大型外企退场;无锡GDP总量被武汉超越,且差距有扩大之势;常州GDP总量与苏锡严重脱节,落入省内第二梯队。
苏南,这块中国富庶之地,未来会向哪里去?
01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是什么样的?也许就是现在的苏南
中科院有过一个报告,说到2040年中国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在苏南,我们就能感受得到。
从最正宗的“血统”来说,苏南主要是指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2000多年的历史浸染中,这里终成全国区域经济的翘楚,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
2019年,仅占长三角地区8.3%土地面积的苏南三市,却创造出长三角地区18.9%的GDP,总量(38219亿元)超过上海(38155亿元)。
苏锡常,哪一个拎出来都值得说半天。苏州一直是江苏这个经济大省的领头羊,上半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50.24亿元,跻身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
苏州的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钢铁行业等均是千亿级别,不出意外的话,苏州今年有望进入2万亿俱乐部。
无锡迎来强劲反弹,深度布局的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骄人,上半年实现产值2838.18亿元,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5.4%。
常州虽在三市里实力最弱,但特种兵里的中等生,放到其他队伍里就是尖子生。制造业密集的常州,现已形成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十大产业链”,万人发明专利32.8件,研发强度达到2.8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不但如此,常州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位列整个苏南第1。
当然,苏南真正的实力,还藏在各个“宝藏县级市”里。
在人民日报社发布的《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宜兴市、太仓市悉数上榜,前十强里苏南就占了一半。
昆山连续15年夺得全国百强县之首,2019年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不仅超过甘肃省会兰州市(2837.35亿元),甚至超过整个青海省(2965.95亿元),一骑绝尘。
昆山工业产业园
第二的江阴,龙头企业众多。目前已有51家本土企业在沪深及海外资本市场主板上市,合计市值(超3000亿美元),抵得过美团+京东+网易+百度。
第三的张家港,本是由常熟、江阴的“边角料”合并而成,如今却是全国唯一一个分项指数均为A+的县级市。
即便是优等生,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一直高枕无忧,顺风顺水。
02风光下的“隐忧”
但危机也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到来。
苏南最为致命的就是,严重依赖外资、外部市场。
2006年时,苏南地区外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66.32%,外贸依存度超过100%。
其中,苏州市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达到55.9%,无锡达到40.99%;苏州外资企业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90%,无锡达到72.5%。
正因如此,苏南受到外界经济形势影响特别大。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同当头棒喝,苏州企业出现大范围经营困境,开工率急剧下滑,正常开工数不到三分之一,出口降幅超过20%。
如果说2008年还是预演,现在就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这几年,国际经贸摩擦升温,经济保护主义的盛行,给外向型经济的苏南带来不小麻烦。
在苏州,诺基亚工厂、韩国三星电子代工厂、硬盘生产商希捷科技等相继宣布关停、撤离。
希捷苏州工厂关闭
从2015年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及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逐年减少,在2019年国家级经开区吸收利用外资排名中,苏州已掉至第8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看似高大上的国际企业,典型如苏州的医疗器械产业,强生、富士、飞利浦等巨头云集。
其在苏南的主营业务却集中于生产加工环节,很难对本土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创新力严重不足。
过度依赖外资的另一后果是,苏州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很难在短期内填补外资抽离后的空间。
苏州曾把深圳视为对手。
1992年时,深圳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48.7%,苏州为24.5%,仅为深圳的一半,直到2015年,苏州的第三产业比重才达到49.5%,此时深圳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58.8%。
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2004年,苏州的GDP就一度超越深圳,位于全国第4。
形势却陡然生变。2011年,苏州经济总量(10716亿元)被天津(11190亿元)击败;2014年,苏州经济总量又被重庆超越,下滑至全国第七名。
到2019年,苏州依然未能实现逆转,后有成都、武汉紧追不放。苏州和深圳的经济总量差距也拉大到7600多亿。
此外,越来越贵的土地、环境成本,则让苏南的处境更为雪上加霜。
苏南人口多,土地少,多年发展后,土地空间、环境容量就越来越稀缺,成了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取水口附近大面积水体发黑发臭。为解决环保问题,无锡先后转移3000多家污染企业,投入资金近500亿。
“蓝藻污染”触目惊心
这场攻坚战,不可能不影响经济发展。
无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段时间在江苏垫底。
常州也逐渐在苏南掉队。
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那场震惊全国的“铁本事件”。
2002年初,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掌门人”戴国芳计划筹划建设能力为20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
之后,铁本项目不断膨胀,最后被定在840万吨级,规模占地从2000亩跃增长到9379亩,工程概算达到惊人的106亿元。
这个项目,最终惊动更高层。
经调查认定,常州违规、越权,先行征用土地,无视一系列正规审批和手续,最终该项目被彻底叫停。
荒废的“铁本项目”
2013年,常州人均GDP被省会南京超越,省内排名第四,终结苏锡常一统前三的榜单历史。
到2019年,常州GDP总量又被南通后来居上,与苏州的差距更是达到2.5倍之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退,人力资本的作用愈加凸显。稳定的劳动力不仅是城市各行各业重要的后方供给,也是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的定心丸。
各大城市纷纷出手“抢人”。西安、杭州、广州、青岛等地奇招频出,从高达百万的现金补贴,到子女安排入读公办学校等附加性政策,真金白银换人才。
但苏南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在脉脉发布的《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2020》中,苏南三市榜上无名。
内忧之下,还有外患。
内陆各大省会正在快速崛起,如杭州、武汉、长沙等,强省会效应愈发明显,留给苏南的时间已不多,突围迫在眉睫。
而实际上,苏南城市还有行政地位的劣势。
最明显的莫过于,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级市苏州,竟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自己的机场。
起起伏伏间,苏南再次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03寻找新的“苏南模式”
追溯苏南的大起大落,就得从“苏南模式”说起,这个概念是由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代提出来的。
在解放后的大规模公有制中,苏南政府一马当先,鼓励农民参与工业化,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苏南成为率先建成总体小康社会的领跑者。
1995年,苏州GDP超越深圳,比肩天津;无锡重新跻身全国前十,逆风翻盘;“常州经验”则被写进经济教材,苏南名声大噪。
1996年,苏州街头
然而,到了1990年代后期,这种模式逐渐出现弊端,效益下降、民间活力降低,苏南进入低谷期。
但宏观政策上,也提供了新机遇,大量外资开始涌入。
乘着东风,苏南发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以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新区为代表的苏南工业开发区涌现,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新苏南模式”顺势而生,苏南迎回高光时刻。
苏州工业园区俯瞰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官微
从苏州城外的一片农田,到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国际化产业新城。
苏州工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亿元增至2003年的365亿元,全区经济总量达到开发前整个苏州市的经济总量,吸引了包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5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如日中天。
从头回望,苏南之鼎盛,在于其敢为人先,总能在新趋势到来之前,抢占高地,立于潮头。
现在便说其难复当年之勇,实在为时过早,历史为证,苏南面对困境的抗压和转型能力,有目共睹。
强省会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联动的“倾轧”下,作为地级市的苏南城市,在有限的政策空间里,所能发挥的经济发展潜能受到考验。
但瓶颈就是用来打破的。
苏锡常抱团推进一体化,联手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对接。
苏南的另一突围之道在于,当下,国家战略正在向高端制造业调整,而全国有此能力的地区屈指可数,苏南便是其中之一。
能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是苏南未来制胜的关键。
无锡正瞄准国际科技最前沿,率先抢占物联网“高地”;常州打造国际级石墨烯产业基地,建成世界第一条石墨烯吨级生产线;苏州则主攻纳米技术应用,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不干则已,干则必成,蓄势待发的苏南,王者归来可期可待。
罗马非一日建成。
如同强盛的老鹰,也必须在四十岁时做出生死抉择,先用岩石磨掉旧喙,再用新喙将老化的趾甲剥离,最后还必须将一身羽毛尽数拔去,直至彻底重生。
这个自我更新的历程,正是苏南每次蜕变的真实写照。
这或是苏南始终活力长青的秘诀所在。
Tip:
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级市,苏州经历了不少的起伏。点击本篇文章标题下方蓝字进入公众号,回复【苏州】,即可看到正解局的相关解读。
#正解中国经济地理#精选文章
▼
山东寿光·蔬菜之乡 | 深圳香港·追逐大战河南临颍·舌尖传奇 | 江苏广东·一哥之争福建平潭·隧道之王 | 上海广州·贸易比拼浙江台州·塑料简史 | 济南青岛·双核驱动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