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外投资如何实现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专题
作者:
经济学人
|
2020-06-27
长期以来,有三千万海外华人的东南亚对中国的经济都很重要。截至2017年的12年里,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增长了近30倍达到近400亿美元。中国与东南亚过去一直靠海路往来,如今这正在改变。“一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善跨境运输。“一路”的海上战略也远不止是港口投资。中国作为欧亚的地缘政治力量,是经济实力和地理疆域的结合。但无论是在一带还是一路上,中国引领的活动都与其他大国狭路相逢。“双赢合作”能走多远?陆上与海上的投资收效如何?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订阅《经济学人·商论》,解锁三月刊长篇专题报道「中国的“一带一路”」。
但在每一个成功背后,也不乏其他受质疑的投资项目。小小的吉布提扼守通往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的通道,但它的财政状况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糟糕的——且一半以上的债务是对中国的。另一个案例是汉班托塔,鉴于投建此处港口面临的财务风险,中方银行明确了对贷款收取商业利率。
《经济学人·商论》三月刊
专题报道「中国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时, “中巴经济走廊”(CPEC)成为了招牌项目。此时恰逢巴基斯坦新政府追求大型基建项目,对CPEC项目的投资从460亿美元加码至超过600亿美元。自2017年起,特朗普政府对此发展出了一套尖锐的叙事。将CPEC视为公路、铁路和发电厂的投资组合可能更易于理解,其中有些项目有用,而大部分不会实现。对中国而言,放弃CPEC的风险太大。但只有那些双方已经商定的项目可能向前推进——主要是巴国政府无力负担的一条从卡拉奇到白沙瓦的价值80亿美元的铁路。【付费文章】长篇专题报道「中国的“一带一路”」上下篇已发布在《经济学人·商论》三月刊,欢迎下载商论App,双语阅读并聆听原声音频。订阅更可同步解锁商论发刊至今的2000余篇往期文章,包括1000多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经济学人·商论》立享超值福利: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