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要求:
1.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仅提供交易商所在地监管公布的登记监管信息

2. 全球职业交易大赛为了客观公正,不接任何品牌类、营销类或导流类广告

3. 根据《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提高意识,谨防损失 已了解>>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68984)个赞

(273)篇文章

展示账户

账号 净值 余额

暂无

全球金融战与人民币的未来

作者: 经济学人 | 2020-06-08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然深深植根于世界贸易网络中,但在全球金融体系里的影响力却仍然不成正比。可以使用哪些工具纠正这种失衡?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化图景如何展开,全球银行决策层如何评价世界金融体系的发展前景,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还有哪些助力因素?《经济学人·商论》六月刊金融板块推出全球金融体系与人民币国际化深度系列报道,以全球眼光探讨国际银行业在美国主导轨道之外的新路径。《经济学人》最具前瞻性的金融思考,商论同步双语呈现。欢迎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浏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接订阅。

打开《经济学人·商论》六月刊

浏览人民币国际化专题系列

2013年法国公司阿尔斯通的高管皮耶鲁齐航班刚刚抵达纽约机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逮捕,理由是他触犯了美国的海外反腐败法。FBI希望以他为突破口,深入调查阿尔斯通全球业务中涉嫌的各种行贿问题。皮耶鲁齐用自己的经历写成《美国陷阱》一书,讲述了法国人所理解的美国司法和美元全球结算的“长臂原则”。所谓长臂原则,是指全球企业在美国境外使用美元体系做生意,如果被认定违反了美国法律或者美国政府单方面政策,就可能面临指控和制裁的情况。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在2004年至2012年间,法国巴黎银行秘密协助向当时受到美国制裁的苏丹、古巴和伊朗输送了300亿美元,被举报并遭到美国调查。该银行认罪,结果在2014年被美国处以89亿美元的罚款。法巴之所以很快就服输,是因为它担心被永久禁止结算美元,这对国际银行来说是致命的。美国是支撑全球化巨大网络的中央节点,而特朗普上台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把“长臂原则”上升成为美国单方面对外制裁的经济武器。美元体系和美元全球结算网络就是这类武器中最锐利的一类。虽然美国在全球GDP中所占比例已从1969年的38%下降到如今的24%,同时自2000年以来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已从约70%下滑至约60%,但美元无疑享有强大的网络效应:它仍然是全球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全球金融体系中最复杂的部分,众多数量庞大而复杂的衍生品也主要以美元计价。

世界底层金融系统也还在美国掌控之下。全球支付消息提供商SWIFT的1.1万名全球成员每天互相发送3000万次消息,它们进行的大多数国际交易最终都由美国“代理”银行通过纽约转发给CHIPS这个每天结算1.5万亿美元支付的清算所。维萨和万事达处理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银行卡付款。美国的银行收取了全球投资银行业务费用的52%。特朗普把制裁用作了其主要外交政策工具,甚至还以“二级”制裁来打击盟友——任何与美国的敌人展开贸易的国家都将受到惩罚。美国的实力归根到底源于它能禁止企业使用其金融系统,进而使其孤立、无法与大多数交易对手互动。这种影响通常是致命的。通过积极使用经济制裁,美国滥用了其作为全球金融体系中央节点的影响力,也由此迫使其盟友和敌人都不得不考虑建立另外的金融体系:一个避开以美元为基础设施的“另类全球金融管道”。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有诸多好处:在危机时期,依靠单一主导货币给世界带来了现金紧缩的威胁;更有效的跨境支付可以降低成本;带有副本使整个基础架构更具弹性,也可能预示着一个更为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欧元和日元都曾经被寄以重望,但自从2011年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之后,推动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资产计价和储备货币这三方面成为可以与美元分庭抗礼的替代品,一直是中国和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虽然经历了2015年的挫折,但过去五年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中国移动支付巨头阿里与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内的快速成长,更是为全球金融体系建立全新数字架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将从两个侧面分别梳理。

一. 人民币国际化再出发

先来梳理一下过去五年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重要节点:首先是海外人民币存款增长。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海外有足够的人民币流动性,海外人民币存款金额是重要指针。这个指标确实在2015年受到了打击,但它已再次迅速增长,现在回到了1万亿人民币以上,是2009年总额的20倍。流动性也在扩散:中国台湾拥有的人民币存款已接近香港的一半,新加坡和伦敦的存款都在增长。自2017年以来,全球处理人民币付款的银行数量增长了一半,达到2214家,大部分增长来自亚洲、中东和非洲。其次,人民币全球贸易结算量稳步增加。截止2019年,中国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贸易额为15%,高于2015年的11%。中国已经在25个国家指定了人民币清算银行来配合出口商,还希望用人民币采购更多的重要进口品。2015年中国推出了银行间消息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以简化人民币国际支付。它使用和SWIFT相同的语言,所以可以和其他国家的支付系统对接。目前虽然只有950家机构使用它,不到SWIFT成员总数的10%,但CIPS的存在就提供了一个另类结算的管道。

“一带一路”政策对人民币国际结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利用庞大的贸易和投资网络来助推人民币。去年,中国企业对相关项目的直接投资价值150亿美元,其中四分之一以人民币结算。法国是欧洲的反美元先锋:法中贸易的五分之一、两国之间支付的55%都以人民币结算。巴黎积极鼓励其银行和企业使用人民币,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以人民币定价交易,以绕过美国的制裁。

第三,大力推动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2018年,上海推出了人民币计价的石油期货,并在短短六个月内成为全球交易量排名第三的此类期货,这有助于进口商用本币付款并对冲风险。去年,汇丰成为第一家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为铁矿石期货的外国交易者提供保证金存款的外资银行。跨国公司力拓则于10月出售了第一份人民币铁矿石合同。越来越多的离岸投资产品以人民币计价。第四,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日益稳固。自2016年被纳入IMF的特别提款权(所谓的一篮子货币“精英俱乐部”)以来,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份额每季度都在上升,去年9月达到了2.1%。中国已与60多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5000亿美元。一些国家已承诺将其全部储备的10%分配给人民币,这将使人民币的外汇储备份额从今天的2200亿美元增至8000亿美元。

二. 移动支付,构建新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

过去五年中国移动支付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两大巨头阿里和腾讯已经建立了传统银行支付渠道之外的“平行银行系统”,它们各自的数字钱包都拥有超过10亿用户,承担了中国一半的实体店内支付和近四分之三的网上销售支付。2019年,移动交易达到347万亿元,占交易总笔数的五分之四。这一交易数字是2013年时移动支付总额的35倍,而两家巨头瓜分了92%的市场。在庞大国内市场的支撑下,支付宝和微信这两家“超级应用”正在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新基础设施。在垄断了国内市场后,这些“超级应用”正在走向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店已经接受支付宝付款,以吸引中国游客。支付宝还在亚洲九个司法辖区收购了数字钱包的少数股权,这样它无需申请当地牌照就可以参与这个行业。

受到低利率和数字化转型的高固定成本的压力,亚洲各地的银行都在寻求通过“移到云端”来借得规模。它们把数据存储在专门供应商拥有的大型服务器上。亚洲和欧洲都是金融云最重要的战场,而阿里巴巴在这一领域快速发展,公司供应了亚太地区五分之一的云基础设施,超过紧随其后的两个竞争对手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和传统技术公司不同,阿里和腾讯在金融领域内的实践可以更好嫁接在新技术的发展上。因为需要快速执行大量交易,例如去年双十一阿里巴巴在68秒内完成十亿美元销售额,蚂蚁金服和腾讯都掌握了自动化和机器学习方面的本领以及大量数据。两者都用它们来构建灵活的数字银行,也引发了身份识别和制定安全标准的竞赛——这在银行和支付向线上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海外移动钱包规模的增加,蚂蚁有机会把海外不同地区投资的移动钱包串联起来,成为全新的跨境支付网络。咨询公司Kapronasia的泽农·考普龙(Zennon Kapron)表示:“他们的目标之一是最终建立起一个国际跨境钱包平台,虽然这个平台可能不会挂蚂蚁金服的牌子。”蚂蚁金服在最近一轮融资中的估值达1500亿美元,被投资人看好其国际化前景。它旗下的网商银行(MYbank)已经为中国一亿家中小企业中的2000万家提供服务,它还将自己的工具包出租给其他200家银行,并希望利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这些技术在大陆以外的试验场。微众银行的策略与之不同。它正在开源提供自己创建的基础设施,让外国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系统。

读商论,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

作为占全球GDP达15.5%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然深深植根于全球贸易的网络中,但这样一个大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仍然不成比例。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移动支付“超级应用”在全球的推广,有助于纠正这种失衡。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化图景如何展开?新冠会加速哪些趋势?全球银行决策层如何评价世界金融体系的发展前景?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还有哪些助力因素?《经济学人·商论》六月刊金融板块推出全球金融体系与人民币国际化深度系列报道,以全球眼光探讨国际银行业在美国主导轨道之外的新路径。文章包括:国际银行业《平行宇宙》、全球银行《信贷势力》、国际货币《红票子上轨道》、支付系统《双管齐下》、新冠肺炎之后《阴暗面》。

扫码下载《经济学人》中英双语App

试读双语文章+聆听原声音频

《经济学人》最具前瞻性的金融思考,商论同步双语呈现。本系列已发布在《经济学人·商论》六月刊,欢迎下载商论App双语阅读,聆听原声音频。订阅更可同步解锁商论发刊至今的2000余篇往期文章,包括1000多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订阅《经济学人·商论》获取本系列全部文章!

【夏日特惠】订阅季度《经济学人·商论》

即可免费加入学习社区

点此直接订阅《经济学人·商论》App:

用户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