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资本补充策略探讨
内容提要
近年来国有大行积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前瞻贯彻落实国际国内资本监管新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力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国有大行应合理设置资本管理目标,科学评估资本供给和需求,前瞻制定并有效执行资本补充计划,建立健全资本补充长效机制。
近年来国有大行积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前瞻贯彻落实国际国内资本监管新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力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国有大行应合理设置资本管理目标,科学评估资本供给和需求,前瞻制定并有效执行资本补充计划,建立健全资本补充长效机制。
一、国有大行资本补充现状
(一)资本补充渠道较为丰富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按来源分为内源补充和外源补充;按资本属性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利润留存是最主要的内源资本补充渠道,净利润扣除分红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外源补充主要是发行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涉及的资本补充特指外源资本补充。
(二)资本补充成效较为显著
2019年以来,国家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能力。一是对商业银行,提高永续债发行审批效率,降低优先股、可转债等准入门槛,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同时发行多种资本补充工具。二是引入基金、年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支持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债券市场交易。同时提出加快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丰富银行补充资本的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修订)》等一系列文件,为商业银行顺利实施资本补充保驾护航。
国有大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资本补充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和成效。根据公开信息,2019年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共补充资本合计8748亿元。其中IPO融资322亿元,发行优先股1700亿元,发行永续债3200亿元,发行二级资本债3526亿元。
二、国有大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
(一)满足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资本监管框架实施重大改革,资本数量和质量要求双提升,我国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实施迫在眉睫。资本数量方面,全面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增加储备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要求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即使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将达到14%。资本质量方面,全面提升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发行非普通股类资本工具在必要时应能减记或转换为普通股。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除按照组别设置附加资本要求之外,还须满足TLAC要求,广义资本充足监管标准大幅提升,即使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要求,TLAC充足率要求最高将达到24%。
(二)适应资本占用加快的形势
一是受宏观经济新常态影响,银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受到制约。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管控压力,拨备覆盖率出现波动,加之为支持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净利润增速降低,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减弱。
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速。为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商业银行有效传导货币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增强普惠金融、民营企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保持较快增速,资本占用相应增加。
三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宏观形势和自身经营的影响,企业面临转型压力,国有大行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器作用,支持企业降杠杆、优化融资结构,积极开展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资本占用增长较快。
四是落实资管新规要求,应对存量理财资产回表压力。根据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不符合新规要求的理财产品将不能继续存续,部分难以通过其他途径处置的资产将面临回表。由于回表资产以风险权重较高的非标准化资产为主,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业银行资本占用压力。
(三)应对同业竞争的压力
国际同业加快转型和缩表,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发达经济体TLAC监管提前实施,加剧广义资本充足水平的差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大型银行缩减资产规模,关闭部分产品线并出售资产,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回升。同时,除中国四大行以外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已于2019年1月1日达到第一阶段TLAC监管要求,广义资本充足水平显著高于中国四大行。
(四)满足国际化综合化发展需要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迫使大型银行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净息差不断缩小,大型银行转型压力增大,必须朝综合化经营和多元化盈利的方法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和中资企业走出去对银行国际化经营提出新的要求。国际化综合化发展需要银行增加资本投入,尤其是兼并收购、新设机构、股权投资等业务进一步增加了资本占用压力。
三、国有大行资本补充的策略和方法
(一)合理设定资本管理目标
资本补充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资本管理的需要,因此合理设定资本管理目标是实施资本补充的前提。国有大行设定资本管理目标需综合考虑监管要求、第二支柱要求、资本缓冲空间,以及同业竞争态势。资本管理目标至少应包括年度管理目标和中长期规划目标,至少应包含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指标。
(二)科学评估资本供给和需求
资本供给、资本需求和资本管理目标是商业银行测算资本缺口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而资本缺口是制定资本补充计划的重要依据。
资本供给是商业银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主要是利润留存,因此应重点评估净利润变动情况。为准确预测净利润,需综合评估业务增长、营业收入、资产质量、拨备提取,以及费用和支出情况。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同时还应考虑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的变动情况,预测信贷资产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变动趋势,匡算内部评级法预期损失和新会计准则减值准备,从而预测对银行二级资本的影响。
资本需求应重点评估风险加权资产的变动情况,根据各类资产增长计划,匡算相应资本需求。对于内部评级法覆盖的资产,重点评估客户违约概率变动趋势,测算风险权重变动情况;对于采用权重法计量的资产,重点评估存量资产结构和交易对手变动情况,测算资本需求。
(三)前瞻制定资本补充计划
根据资本供给和需求,预测未来资本充足率水平,按照资本充足率目标计算资本缺口,按照资本缺口制定资本补充计划。资本补充计划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资本补充计划≥资本缺口=(资本充足率目标值-资本充足率预测值)×风险加权资产
(四)有效执行资本补充计划
根据资本补充计划,综合考虑市场形势、监管要求、发行成本等因素,选择资本补充工具的类型、发行时间、发行地点、发行节奏。
一是需先后履行银行内部和监管部门两大审批程序。内部审批程序方面,资本补充计划(资本工具发行计划)需先后提交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批,并获得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相关授权,以便银行确定资本工具发行的窗口、节奏、条款等要素。监管审批程序方面,应先后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或证监会履行监管报批程序,如在境外发行,还需向发改委申报境外发债额度。
二是选择有利的时间窗口。完成行内和监管审批程序后,银行即获得资本工具发行许可,但发行时间窗口的选择尤为关键,将直接影响资本工具的成本和市场反响。商业银行要建立资本工具发行成本研判的长效机制,密切关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走势。鉴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均采取基准利率加上固定息差的定价模式,因此要重点跟踪分析国债、国开债收益率等资本工具定价基准利率走势,选择合理的发行窗口,有效控制发行成本。
三是做好资本工具发行的路演和销售。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商业银行资本工具作为金融投资品,需要兼顾投资收益和风险,因此路演推介不可或缺。对于重要投资人,通过高层拜访和现场路演的方式,就资本工具发行价格区间和认购额度意向进行沟通。在资本工具销售环节,商业银行根据投资者的类型,一般按照公司客户、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等由对应业务营销部门开展销售工作。
(五)持续动态评估和执行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是持续、动态的过程。根据资本充足率等资本管理核心指标运行情况,以及实施资本补充的效果,商业银行需定期评估资本管理目标,做出必要的调整;而后根据新的资本管理目标,持续开展资本评估、资本补充步骤。
四、展望
当前国内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同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大,国有大行必将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商业银行外源资本补充渠道逐步打通,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各类资本补充工具发行的规模和频度还将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国有大行应进一步强化资本管理这一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提升资本管理的战略引领地位,加强资本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划的协同性,牢固树立开源节流的总体原则和量入为出的管理思路,强化内部资本的计量、配置和限额管理,合理利用市场化机制和考核手段提升资本管理效力。另一方面,持续完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综合评估各类补充工具的资本属性、期限结构、发行成本等要素,合理安排资本补充的规模和节奏,实现资本的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
完
作者:吴昊、向尧,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原文《国有大行资本补充策略探讨》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20.03总第221期。
相关阅读:
信贷支持战“疫”,兼顾改革和调控——19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解读2019年货币市场回顾及2020年展望强化逆周期调节,该降准还是补充资本?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