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产品毛利高达70%,实现进口替代,逆境下增收又增利,泛亚微透抄作业多元化还能理解,但研发投入又很有限 | 独立研报
作者 | 刘唐
流程编辑 | 小白
“这确实是家很考验判断力的公司。
”开门见山,今天的主角泛亚微透(688386.SH),关键看点有三:
一是业绩,自有公开数据以来,其营收和净利润持续正增长,且净利润增速比营收增速还快;
二是产品,其核心技术产品毛利率高达70%以上,自称多项产品已初步实现对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替代;
三是市场,其业务主要来自于汽车领域,已发展至消费电子和新能源电池领域,正在向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拓展。
那我们就一起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吧。
一、老铁,这样的业绩可还满意?
泛亚微透,创建于1995年,于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2020年营收规模2.78亿,净利规模0.55亿。
自2017至2021年三季度,泛亚微透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保持正增长。其中,各年营收增长都在13%以上,年复合增长率15%;净利润最高增长率43%,最低也超过26%,年复合增长率37%,明显高于营收增速。
从营收同比增长率和年复合增长率数值上看,虽然表现并不十分出色,但结合同时期全国汽车产量持续下降的背景,泛亚微透能保持各年收入正增长,也侧面说明公司销售情况不错。
(数据来源:Choice)
再看综合毛利率和净利率,依旧双双保持稳定提高。
与同行业对比也算可圈可点。根据市值风云吾股大数据统计,无论毛利率还是净利率,泛亚微透均优于行业中位数,且优势逐年扩大。
(来源:市值风云APP)
销售回款方面,虽然自2019年起应收款项增速(含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合同资产)较快于营收增速,但应收款项占总资产比最高时也不到25%,各年绝大部分应收款项的账龄都是一年以内,现金流也相对充足。
看到这,大家有没有好奇,泛亚微透从事的到底是什么业务,为何在行业遇冷时,能“增收又增利”?
接下来,风云君给您细细道来。
二、增收又增利的密钥
1、逐渐优化的产品结构
泛亚微透主要从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等微观多孔材料及其改性衍生产品、密封件、挡水膜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ePTFE微透产品、密封件、挡水膜、吸隔声产品、气体管理产品、机械设备以及凝露控制器(CMD)七个大类。
其中,机械设备为定制化设备,由于收入占比不足2%,暂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图片:公司年报)
上述产品中,挡水膜、密封件、吸隔声产品和ePTFE微透产品收入占比80%以上,收入贡献较为平均,其中ePTFE微透产品较其他三类增速更快,而气体管理产品和CMD是新兴产品,目前收入占比较低。
以上并未看出泛亚微透的产品有何特别之处,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风云君发现,这些产品的毛利率分布呈现出一个明显且有意思的特点,以综合毛利率为界,分为毛利率高、低两类产品。这两类产品:
第一,毛利率差异很大,较低的那类毛利率不足40%,而较高的那类毛利率超过70%;
第二,除个别年度外,高、低两类产品中各自的毛利率水平相对稳定。
结合收入结构不难看出,毛利率较高的ePTFE微透产品、气体管理产品和CMD,收入占比已从2017年的30%提高至2021年上半年的47%,利润贡献率也随之从53%提高至75%。
产品结构优化,是泛亚微透“增利”的原因。
2、受市场认可的核心技术产品
至于为何泛亚微透在行业遇冷时能实现“增收”,这就要从ePTFE膜和泛亚微透的核心技术说起了。
ePTFE膜具有高度化学稳定性、耐高低温、耐腐蚀、耐气候、高润滑、良好的不粘附性、电绝缘性、生物相容性佳等优良特性,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防水、防尘、透气材料。
ePTFE膜的制造与加工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核心工艺:拉伸工艺及改性、复合加工。其中,拉伸制作工艺是整个产业链中最难的部分,目前被美国戈尔、日东电工、唐纳森等为数不多的厂家所掌握,市场被前述几家跨国供应商长期垄断。
泛亚微透已掌握上述核心工艺,建立起完整的ePTFE膜及其组件技术体系,覆盖了从 ePTFE膜的生产制造到改性、复合以及组件应用的全部主要过程,可生产具有不同特性的ePTFE膜材料。
且泛亚微透掌握的工艺属于较为“底层”的技术,技术的演进发展主要体现在具体工艺随客户对产品功能、性能要求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制造、改性等技术本身不会被替代,不存在快速迭代风险。
泛亚微透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应用在ePTFE微透产品、吸隔声产品、气体管理产品、机械设备以及CMD中。根据公司自己比较和测算的结果看,相关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且初步实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替代。
关于材料技术,风云君确实不专业,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辅助判断泛亚微透产品的实力。
第一,根据披露信息,泛亚微透全部收入来自于国内,且制造每一单位下游产品所需消耗的公司产品数量固定。那么,我们根据全国汽车产量变化情况和公司产品销量变化情况,可以推测公司产品的市占率变化。
以收入占比较高的ePTFE微透产品为例,2018年至202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8%和-1%,而公司该产品销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17%和15%,即公司产品销量增速高于全国汽车产量增速。由此可以推得公司该产品的市占率正逐渐提高。
第二,汽车行业以对成本管控精细著称,行业内甚至存在原材料产品价格逐年下降的潜规则。在此背景下,泛亚微透的核心产品还能保持70%以上相对稳定的毛利率水平,可见目前市场对公司产品还是认可的,甚至不惜承受泛亚微透如此高的毛利空间。
至此,泛亚微透在行业遇冷时还能实现“增收”的原因也找到了,即目前来看受市场认可的核心技术产品。
接下来,就是大部分企业都会面临的老问题了:深耕单一市场,还是多元市场发展。
从目前泛亚微透的业务领域涉及汽车、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且还在向军工和航空航天方向发展看,泛亚微透选择的是多元市场发展。
三、“抄作业”搞多元化,研发工作似乎不在第一位
1、市场布局“抄作业”走捷径
ePTFE膜由于具有透气性、疏水性、柔韧性等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新能源、安防、航空航天、电缆、包装、医疗、服装、化工等众多行业。
(来源:招股说明书)
潜在市场这么多,选择哪一个或者哪几个作为目标战场呢?泛亚微透在选市场方面走了一条“捷径”——跟随行业领导者选定市场拓展方向。
(来源:IPO申报审核问询函回复)
插一句,美国戈尔公司(W.L.Gore & Associates ,Inc.)最有名的产品就是服装面料Gore-Tex,此面料已占据防水透气外衣70%以上市场份额,各大品牌均以使用此面料作为卖点之一。
2、可是研发跟得上吗?
虽然优等生的作业本都拿来了,但是抄起来也不那么容易。泛亚微透要面临的第一个严峻问题,就是需要开发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如何开发,研发是首要工作。
泛亚微透的起家业务是简单材料复合,主要产品为标签、贴纸等塑料材料。2002年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公司了解到防水透气膜产品,随即对此开展研究,直至2011年才掌握ePTFE膜的生产技术,并陆续以ePTFE膜及其组件开发出一系列核心技术产品。
截至2021年上半年,泛亚微透已获得授权专利188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美国、日本PCT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45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且大部分都是原始取得。
看专利数量确实不少,但看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费用投入确实不高。
泛亚微透各年的研发人数占比,在同行业可比公司中处于最低水平,且研发人员的学历水平也并不突出。以2021年上半年数据为例,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泛亚微透为46%,而长阳科技达到70%。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
从财务数据看,泛亚微透的研发费用率并不高,处于7%至5%之间,且呈下降趋势。对比各项期间费用率,研发工作似乎不排第一位。
同行业公司中,拓普集团和长阳科技的研发费用率虽然与泛亚微透差异不大,但支出规模均大于泛亚微透,而方邦股份无论从比率还是规模,都优于泛亚微透。
再看备受关注的气凝胶在研项目——SiO2气凝胶与ePTFE膜复合项目的研发情况。由于SiO2气凝胶在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泛亚微透将此项目作为实现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
而此项目以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形式开展,对此,虽然泛亚微透承认合作研发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外部的研发力量扩充自身的科研实力”,但似乎也说明公司在SiO2气凝胶领域缺乏足够的优势。
(来源:招股说明书)
3、谜之并购
为实现多元市场发展,泛亚微透除了需要开发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其要面临的第二个严峻问题就是如何打入这些市场。
针对目标市场中进入壁垒相对低的新能源电池、消费电子领域,泛亚微透采用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选择市场中具有丰富资源的企业作为经销商,帮助公司在早期推广及销售产品;
第二,依托现有销售团队,通过客户官网获取联系方式电话拜访或现场陌生拜访。
而为了开拓进入壁垒较高的军工行业,泛亚微透选择了实施外延并购。
2021年9月,泛亚微透完成了对上海大音希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音希声”)60%股权的并购,交易对价1.56亿元,全部以现金支付,并由此形成商誉1.10亿元。
据披露,大音希声成立于2010年,实控人是奚莲英与王恺中母子,目前业务以生产纳米孔气凝胶绝热毡为主,产品主要面向舰船、核电、LNG(液化天然气)等高端领域。公司具备独立设计和生产能力,已获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和《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证书》。
2020年大音希声的营收为0.50亿元,净利润为0.21亿元,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58%和42%。从财务数据看,大音希声并无特别之处,且业绩规模不大。
由于业务模式、客户和供应商等诸多关键信息均未披露,风云君也不好对大音希声的业务质地做结论性判断,但可以把目前发现的信息列示给大家参考。
与泛亚微透相同,以高端材料研发和生产为核心技术的大音希声,研发费用率也不高,2020年不足5%,研发支出金额228万元。
大音希声的员工人数较少,即使每年都新招募员工,截至2020年公司也仅有22名参保人员。
(来源:企查查)
大音希声也没有控股子公司,仅有一家持股30%的联营公司,该公司参保人员为0。
结语
从营收、净利双增长的业绩表现看,泛亚微透凭借ePTFE膜及其组件开发出的一系列核心技术产品,已在汽车行业取得了客户认可,并已逐步将业务拓展至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领域。
但从研发水平看,泛亚微透的研发人数占比、研发人员学历、研发费用率,以及自研或合作的研发模式,与“已经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供应商形象略有不符。
面对多元化发展战略,考验泛亚微透的除了研发实力,还有市场拓展能力,并购虽然是快速进入新业务领域的途径之一,但风险也随之而来。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邮箱:yangfeng@wogoo.com /微信:yangfeng562933暂时没有评论